一、《內經》對肺的認識1(1 / 3)

一、《內經》對肺的認識1

(一)《內經》論肺的生理作用

《素問·靈蘭秘典論》中指出:“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相傅”是古代的一種官名,像宰相、相國等,輔佐君王治理國家的人,一個國家興盛與否,宰相起著重要的作用,比如三國時期的蜀國丞相諸葛亮,為輔佐劉備,從寄人籬下到建立自己的國家,與強大的曹操對峙。《內經》認為肺對人體之重要,就像宰相對國家一樣,調整全身的生理功能。現將《內經》對肺生理作用的認識介紹如下:

1.主氣、司呼吸

中醫談到的氣與我們日常生活中所指的氣是有區別的。通常所說的氣是指沒有一定的形狀、體積,能自由散布的物體,如煤氣、氣壓等。中醫所說的氣是指不斷運動著的具有很強活力的精微物質,指能使人體器官正常發揮機能的原動力,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由於氣具有活力很強的不斷運動的特性,對人體生命活動有推動和溫煦等作用,因此中醫學中以氣的運動變化來闡釋人體的生命活動。

人體的氣,來源於父母的先天精氣、飲食中的營養物質——穀氣和存在於自然界的精氣,通過肺、脾胃和腎等髒器生理功能的綜合作用結合而成。

氣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它對人體具有非常重要的多種生理功能。氣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五個方麵:

(1)推動作用

促進人體的生長發育,推動血的生成和運行,促進各髒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生理活動。如果人體之氣虛,氣的推動作用就會減弱,髒腑、經絡等器官的生理活動就會減弱,生長發育就會遲緩或早衰,以至於生病。

(2)溫煦作用

氣是人體熱量的來源。我們的體溫靠氣的溫煦作用來維持恒定,人體的血、津液、經絡、髒腑在氣的溫煦作用下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素問·刺誌論》說:“氣實者,熱也;氣虛者,寒也。”意思是說如果氣過盛,機體就會出現熱象,如發燒、煩躁等;如果氣太虛,氣的溫煦作用失常,機體失於溫養,就會出現畏寒喜熱、四肢不溫、體溫偏低等寒象。

(3)防禦作用

氣的防禦作用,主要表現在護衛全身的肌表,像保衛邊疆的衛士一樣,防禦外邪的入侵。《素問·評熱病論》指出:“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氣虛則氣的防禦作用減弱,外邪才有機會侵入機體致病。氣的防禦作用,近似於西醫學中機體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如果人體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減弱,病毒或細菌等外邪就會侵害人體,罹患疾病。

(4)固攝作用

氣的固攝作用,主要是對血、津液等液態物質具有防止其無故流失的作用。固攝血液,指其使血液循脈而行,防止血液逸出脈外,造成出血。如果人體出現氣虛,固攝無力,皮膚的血液逸出脈外而致出血,或會出現斑疹;胞絡的血液逸出脈外而致出血,出現崩漏。固攝唾液,使人不至於口角流涎;固攝汗液,使人不至於出汗過多;固攝胃液、腸液,使人不至於腹瀉;固攝精液,使人不至於遺精、滑精和早泄。

氣的固攝作用與推動作用是對立統一的。一方麵氣能推動血液的運行和津液的輸布、排泄;另一方麵,氣又可固攝體內的液態物質,防止其流失。體內液態物質的正常運行、分泌、排泄,是氣的固攝作用與推動作用相互協調的結果。

(5)氣化作用

氣化,指通過氣的運動而產生的各種變化,氣化作用的過程,就是體內物質代謝的過程,是物質轉化和能量轉化的過程,如果氣化功能失常,就會影響到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影響汗液、尿液和糞便的排泄,引起各種代謝異常的病變。

氣的運動,稱做“氣機”,可將它們歸納為升、降、出、入四種基本運動形式。氣的升降出入運動,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氣的升降出入運動一旦停止,也就意味著死亡。機體的各種生理活動,都是氣的升降出入的具體體現。對肺來說,呼氣是出,吸氣是入;人體的水液代謝,是以肺的宣發肅降、脾胃的運化轉輸、腎的蒸騰汽化和吸清排濁來概括其全過程的。

氣的升和降、出和入,是對立統一的運動。升和降、出和入之間必須協調平衡,氣機調暢,生理功能才會正常。如果由於某些原因,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受到阻礙,氣機失調,就會出現氣滯、氣逆、氣陷、氣脫、氣鬱等現象。《素問·六微旨大論》指出“故無不出入,無不升降。化有大小,期有遠近,四者之有,而貴常守,反常則災害至矣”。意思是說,氣的升降出入運動無處不有,從局部來看有所側重,但從總體上說是有一定規律的,是協調平衡的。

人體的氣是充沛於全身而無處不到的,根據其組成部分、分布部位和功能特點的不同,可分為元氣、宗氣、營氣和衛氣。

(1)元氣

元氣也稱“原氣”、“真氣”,是人體最基本、最重要的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元氣以腎所藏的精氣為主,依賴於腎中精氣所化生。元氣的盛衰,不完全取決於先天稟賦,也與脾胃運化水穀精氣的功能密切相關。元氣通過三焦而內至髒腑,外達肌膚,作用於機體的各部分。元氣的主要功能是推動人體的生長發育,溫煦和激發各個髒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生理活動。機體的元氣充沛,各髒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活力就旺盛,人體的抗病能力強,不易生病。如果先天稟賦不足或因後天失調,或因久病損耗,導致元氣的生成不足或耗損太過,元氣就會不足,從而產生種種病變。

(2)宗氣

宗氣,指的是積於胸中之氣。《靈樞·五味》說:“其大氣之搏而不行者,積於胸中,命曰氣海”。宗氣在胸中積聚之處,稱作“氣海”,又稱“膻中”。宗氣是肺從自然界吸入的清氣和脾胃從飲食物中運化而生成的水穀精氣相互結合而成的。因此肺的呼吸功能與脾胃的運化功能直接影響著宗氣的旺盛與否。宗氣的功能有兩個方麵:一是走息道以行呼吸。語言、聲音、呼吸的強弱,都與宗氣的盛衰有關。二是貫心脈以行氣血。氣血的運行、肢體的寒溫和活動能力、視聽的感覺能力、心搏的強弱及其節律等,都與宗氣的盛衰有關。

(3)營氣

營氣,是與血共行於脈中之氣。因其富於營養,所以也稱“榮氣”。《素問·痹論》指出“營者,水穀之精氣也。和調於五髒,灑陳於六腑,乃能入於脈也。故循脈上下,貫五髒,絡六腑也。”認為營氣是水穀之氣中的精華部分生成的。循行於脈中,流行於五髒、六腑,營運於周身。《靈樞·邪客》說:“榮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以為血,以榮四末,內注五髒六腑。”意思是說營氣的主要生理功能有營養和化生血液兩個方麵。營氣是血液的組成部分,化生成血液,流行於身體各部,濡養四肢及五髒六腑等各組織器官。

(4)衛氣

衛氣是運行脈外之氣,主要由水穀精氣化生。衛氣的活動力強,流動迅速,不受脈管約束。《靈樞·本藏》指出:“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合者也”;“衛氣和,則分肉解利,皮膚潤柔,腠理致密矣。”意思是說衛氣的功能有三方麵:一是護衛肌表,像衛士一樣保護機體,防止外邪入侵。二是溫養髒腑、肌肉、皮毛,使肌膚毛發健康、潤澤。三是調節控製腠理的開合、汗液的排泄,以維持體溫的相對恒定。

《素問·五髒生成篇》指出:“諸氣者,皆屬於肺”。意思是說身體中的各種氣,都歸屬於肺,由肺所主,即肺主一身之氣。為什麼說肺主一身之氣呢?首先氣的生成與肺功能密不可分,特別是宗氣的生成,主要依靠肺吸入的清氣與脾胃運化的水穀精氣相結合。因此如果肺的功能不健全,將直接影響宗氣的生成,也影響全身之氣的生成。其次,肺主氣,還體現在其對全身的氣機有調節作用。肺有節律的一呼一吸,全身的毛孔也隨著有節律的一呼一吸,內髒也隨著有節律的一呼一吸。呼即氣出,吸即氣入,一身之氣,都隨著肺的運動而運動。雖然肉眼看不到氣的出入運動,看不到毛孔的開合,但這是個事實存在。有人做過試驗,用膠布貼滿皮膚,結果受試者非常不適,難以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