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脾胃病症的防治3
(七)脾胃氣虛病症的防治
脾胃氣虛,指由於多種因素造成脾氣和胃氣不足,導致以脾胃功能減退為主要表現的各種病症。如納呆,痞滿,嘔吐,胃痛,胃緩,腹脹,腹痛,泄瀉等病症,都可因脾胃氣虛直接引起,並可以導致人體氣血陰陽的不足,影響人體健康。
在中醫臨床診治中,脾胃氣虛是一種常見的症候類型。既可以導致各種病症,又可以在多種疾病演變中發生,是整個消化係統病症中最基本的病理變化。如我們以前所講的脾不統血,脾氣不升、胃氣不降、脾胃濕熱、寒濕困脾以及以後要講的脾氣下陷,慢性胃炎等脾胃病症型,幾乎都是由脾胃氣虛所導致,並且這些病症在發病過程中都可以使脾胃之氣更加虛弱,進而引起其他更嚴重的疾病。所以,了解脾胃氣虛病症的症候,積極治療脾胃氣虛病症,以及做好脾胃氣虛病症的預防、康複,是養生保健措施中最基本的內容之一。
1.脾胃氣虛的症候
脾胃氣虛病變的各種病症在症候表現上,主要為脾和胃的功能活動失常以及脾和胃的生理特性失常。同時伴有小腸或大腸生理功能失常症狀的共同特點和各病症特殊之處。
(1)納呆
脾胃氣虛型納呆病症特點:食量少而不覺饑餓,納食不香,胃脘不舒,食量稍多或食入不易消化食物即覺胃中脹悶,伴有氣短乏力,精神不振,不耐勞作,大便溏軟等表現。西醫學中的消化不良、胃神經官能症、急性或慢性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下垂等病均可見本證。
(2)痞滿
脾胃氣虛型痞滿病症的特點:胃脘滿悶及胸中沉悶,饑而不欲食,食則量少,腹部脹滿,時輕時重,食量稍多或食入不易消化食物、涼硬食物、飲冷後胃脘滿悶和腹脹加重明顯。伴有麵色萎黃或蒼白,形體逐漸消瘦,氣短,四肢無力,胃脘及腹部喜溫喜按,大便溏軟,或稀溏等表現。多見於西醫學中的慢性胃炎、胃腸神經官能症、胃下垂、胃擴張病常可見本症。
(3)嘔吐
脾胃氣虛型嘔吐特點:嘔吐時作時止,飲食稍多或食入不易消化食物、寒涼粘硬食物時嘔吐易於發生。厭食,胃脘腹部滿悶不舒等。伴有麵色蒼白,精神倦怠,頭昏耳鳴,畏寒怕冷,四肢發涼,大便溏軟或稀溏等表現。西醫學中的急性或慢性胃炎、十二指腸壅滯症等病多見本症。
(4)胃痛
脾胃氣虛型胃痛症候特點:胃脘部位隱隱作痛,喜溫喜按,食後加重。尤其多食和食入冷涼、幹硬、性粘的食物後加重明顯。厭食,食少,伴有氣短噯氣、歎氣,精神困倦、四肢無力發涼,懶動懶言,語聲低,大便溏軟等表現。西醫學中的急性或慢性胃炎、胃神經官能症、胃潰瘍、胃下垂等病常屬本症。
(5)胃緩
脾胃氣虛型胃緩的病症特點:胃脘腹部悶脹,有時疼痛,食入涼冷飲食及粘硬食物後加重,打嗝或矢氣後減輕。腹部喜溫喜按,伴有麵色少華不明潤,精神沉悶發煩,食欲不佳,身體疲乏,懶動不耐勞作,大便不暢,便質溏軟等表現。西醫學中的胃神經官能症、慢性胃炎、胃下垂、胃擴張等病多屬本症。
(6)腹脹
脾胃氣虛型腹脹病症的特點:腹脹,胃脘滿悶,有時隱隱作痛,冷飲涼食或食入粘硬不易消化食物後明顯加重。見食不欲吃,喜溫喜按,遇寒加重等。伴有麵色少華不明潤,精神消沉,易於煩悶,對外界事物少興趣,體力減退,懶動不耐勞作。易於怕冷,懶言聲低,欲大便而大便不暢,便質溏軟或稀溏等表現。多屬於西醫學中的慢性胃炎、胃腸神經官能症、慢性結腸炎、小腸吸收不良疾病。
(7)腹痛
脾胃氣虛型腹痛病症的特點:腹痛綿綿,時作時止,有時脹滿不舒,矢氣後減輕,喜溫喜按,得熱得按後疼痛減輕或感舒適,遇寒涼食物加重。伴有麵色蒼白或萎黃,精神疲倦消沉,不思飲食,食之量少,形體消瘦,體力減退,不耐勞累,四肢發涼喜溫,小便色清量多,大便稀溏或溏軟等表現。西醫學的慢性腸炎、慢性痢疾、胃腸神經官能症、腸痙攣等病多歸屬本症。
(8)泄瀉
脾胃氣虛型泄瀉病症特點:大便稀溏,時溏時瀉,水穀不化,腹脹隱痛,腸中鳴響,稍進油膩或冷涼飲食即發泄瀉等。伴有胃脘脹滿,納呆少食,有時嘔吐,精神倦怠,麵色蒼白或萎黃,身體疲乏,畏寒喜溫,手足發涼,小便色清量少等表現。西醫學中的慢性腸炎、慢性結腸炎、小腸吸收不良等病多見本症。
2.脾胃氣虛病症的治療
具體運用治法方劑的原則是,補益脾胃之氣以恢複脾胃的功能是根本大法。然後針對具體病症特點,靈活運用藥物。例如嘔吐加半夏,痞滿腹脹加厚樸、木香、白芍等。又如脾胃之氣虛弱不但食物消化功能差,水飲化生津液功能也不足,常有程度不同的濕飲內停,用藥中加茯苓等藥物,以助化濕除飲。總起來說,脾胃氣虛病症的治療用藥不太複雜。
(1)脾胃氣虛納呆的治療
治法:益氣健脾,強胃增納。
方劑:人參8克,白術12克,茯苓6克,炙甘草6克,神曲12克,砂仁5克,炒麥芽10克,大棗5枚。水煎服(後同)。
(2)脾胃氣虛型痞滿的治療
治法:益氣健脾,和胃消痞。
方劑:黃芪12克,人參6克,白術12克,當歸10克,升麻5克,柴胡5克,砂仁5克,神曲12克,炙甘草8克,枳殼10克。
(3)脾胃氣虛型嘔吐的治療
治法:益氣健脾,和胃止嘔。
方劑:黨參15克,白術12克,茯苓10克,炙甘草6克,半夏12克,砂仁5克,神曲10克,雞內金6克,生薑10克,大棗5枚。
(4)脾胃氣虛型胃痛的治療
治法:益氣健脾、和胃止痛。
方劑:人參8克,白術10克,茯苓8克,炙甘草10克,白芍12克,神曲10克,雞內金6克,木香6克,砂仁5克,大棗5枚。
(5)脾胃氣虛型胃緩的治療
治法:益氣健脾,和降胃氣。
方劑:黨參15克,黃芪10克,白術12克,幹薑6克,桂枝6克,茯苓8克,半夏10克,烏藥12克,神曲12克,炙甘草5克,厚樸6克。
(6)脾胃氣虛型腹脹的治療
治法:健補脾胃,理氣調腸消脹。
方劑:黨參15克,白術18克,茯苓8克,幹薑8克,桂枝10克,神曲12克,砂仁6克,木香10克,炙甘草6克,大棗5枚。
(7)脾胃氣虛型腹痛的治療
治法:益氣健脾,補胃調腸止痛。
方劑:黨參15克,白術20克,幹薑8克,桂枝10克,白芍15克,烏藥12克,木香10克,神曲10克,砂仁6克,炙甘草5克,大棗5枚。
(8)脾胃氣虛型泄瀉的治療
方劑:黨參20克,白術15克,茯苓10克,炙甘草6克,生山藥15克,蓮子12克,葛根6克,芡實12克,羌活5克,神曲12克,大棗7枚。
3.脾胃氣虛病症的預防與康複
脾胃氣虛,不能正常受納運化水穀飲食物,人體生命活動所必需的營養物質供給不足,就會使正常的生理活動衰退。而脾胃氣虛還會引起多種病症,影響人體健康。因此,預防脾胃氣虛的發生,積極治療脾胃氣虛,重視病後康複問題,也是人們養生保健的重要內容。
(1)脾胃氣虛病症的預防
第一,飲食因素。預防方法,調節飲食習慣,不使過饑過飽,不暴飲暴食,保持有規律的飲食時間,改掉偏嗜習慣,飲食不過涼過熱,葷菜素菜搭配,幹稀搭配,少吃或不吃粗糙幹硬粘滑的食物,更不食用不潔食物,不使飲食傷害脾胃,可以起到有效地保護脾胃功能的作用,避免發生脾胃氣虛。並且還能防止其他的脾胃病症,以及其他的疾病發生。
第二,生活和工作因素。預防的方法: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勞逸結合,起居有時間規律,適當做體育鍛煉。注意保持自己的精神,精力不要過於消耗,對於防止脾胃氣虛是很有作用的。
第三,疾病因素。脾胃氣虛可以引起多種病症,並加重脾胃氣虛。其他髒腑的疾病,也會影響脾胃的正常生理功能導致脾胃氣虛。如心髒疾病、肺髒疾病、肝髒疾病、腎髒疾病,都可以對脾胃的生理功能造成傷害,使脾胃功能之氣不足,甚至造成脾胃更嚴重的疾病。所以積極有效地治療其他疾病,不僅是保護身體健康的有效措施,同時也保護了脾胃的正常功能。
(2)脾胃氣虛病症的康複
脾胃氣虛病症經治療好轉後,應進一步采取措施,促進脾胃功能康複。
第一,繼續堅持藥物治療。脾胃氣虛病症經治療好轉後,脾胃功能之氣常常不會隨著病症的好轉而恢複到正常的水平。所以應繼續服用益氣健脾,健胃調腸幫助消化的藥物,對於脾胃氣虛的康複可以起促進作用。如中成藥參苓白術丸,或補中益氣丸均可。如果仍有食後胃脘滿悶,或食欲不振等,可加用加味保和丸。幫助加強脾胃消化。又如胃痛或泄瀉後,可加用養胃舒繼續治療。
第二,飲食調理。在脾胃氣虛康複過程中注意飲食調理是很有必要的。飲食調理的措施可參照本病飲食預防內容。並適當增加營養,吃易於消化的飲食,食不過量。
第三,情誌調理。不使情誌過激。對生活中、工作中、家庭中或社會交往中的一些問題能平靜待之,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和振奮而又平和的精神。
(八)脾氣下陷病症的防治
脾氣下陷,又稱“中氣下陷”,“氣虛下陷”。指由脾氣虛弱不足,脾氣不升進一步加重為虛而下陷的病理變化所造成的各種病症,如腹脹,泄瀉,胃下垂,腎下垂,子宮下垂,肛門下垂等病症,以及造成脾不統血出現各種出血的病症等。
脾主運化升清,一方麵對胃、小腸、大腸消化器官的生理功能起主導的作用。一方麵對人體的髒腑器官有升提托舉的作用,不使髒腑器官下垂下移,對維持髒腑器官的正常生理機能有重要的意義。脾氣下陷的病理變化重於脾氣虛弱和脾氣不升。脾的運化升清功能嚴重減退,脾、胃、小腸、大腸受納、消化飲食物,吸收、輸運飲食物營養精微的機能更差。在病症表現上,胃脘、腹部不僅痞滿疼痛,而且有墜脹感,納食更少,大便滑泄。脾氣下陷使脾氣不能升提托舉某些髒腑器官,造成某髒腑器官下垂下移。從而導致下垂下移的髒腑器官不能保持正常的生理機能,出現相應的症候表現。如胃下垂,腎下垂,子宮下垂等。同時在全身也表現營養不良,氣血不足,陰陽虧虛,髒腑機能衰退,身體消瘦,體質明顯下降等虛勞症候。並可引發脾不統血的病理演變,造成各種出血失血的病症。可見,脾氣下陷是脾氣虛弱病理的進一步發展,病症表現更重,嚴重削弱人體健康。
1.脾氣下陷的症候
脾氣下陷病理演變可以出現多種病症,各種病症雖各有不同的病症特點,但是都具有共同的脾氣下陷的病理特征。這裏選擇比較常見的重點病症進行介紹。關於脾氣下陷造成的脾不統血導致出血失血病症,脾氣下陷造成的受納、消化飲食物功能減退的病症,讀者可參考脾不統血.脾氣不升,脾胃虛弱有關章節。
(1)腹脹
脾氣下陷型腹脹的特點:腹部脹滿終日不減輕,並有胃脘和腹部沉墜感,食後即覺胃脘脹滿異常,食量減少明顯等。伴有精神疲乏,頭目眩暈,麵色蒼白或暗黃,語聲低弱,氣短不續,形體消瘦,畏寒肢涼,小便色清,大便稀溏等表現。西醫學中的慢性胃炎、慢性腸炎,胃腸神經官能症、胃下垂、胃擴張等病多歸屬本症。
(2)泄瀉
脾氣下陷型泄瀉的症狀特點:腹瀉便質稀溏,日久不愈,食後即瀉,完穀不化,腹部和肛門有墜下感,不食則感脘腹空虛而覺饑餓,飲食少量便覺胃脘腹部脹滿欲大便,便則稀溏,或為水樣便夾有不消化食物等。伴有精神衰弱,形體消瘦,疲乏無力,氣息不續,胸部、胃脘痞滿,口幹不欲飲,饑餓而食之量少,畏寒怕冷,四肢不溫,動則頭暈目眩,心悸不安,懶動少言,語聲低微等表現。西醫學中的慢性腸炎、慢性結腸炎、胃腸神經官能症均可見本症。
(3)胃下垂
脾氣下陷使胃腑弛緩,失於升舉固托,胃體下垂,致使胃的生理機能減退。病症特點胃脘痞滿疼痛,有重墜感,並可有腹部墜脹疼痛,食後加重,食入冷涼粘硬食物則胃脘滿悶疼痛墜脹更甚。伴有麵色萎黃,精神倦怠,形體消瘦,疲乏無力,氣短歎息,易饑而不欲食,食而量少,大便溏軟或稀溏等表現。胃下垂屬於西醫學病名,中醫學多按脾氣下陷治療。
(4)腎下垂
脾氣下陷,腎失升舉固托,腎體弛緩而下墜下移。表現有腎氣虛弱症狀,有腰部沉墜感,酸軟無力,隱隱而痛,下肢浮腫,尿頻尿多,甚則小便失禁等。伴有精神倦怠,麵色萎黃或晦暗,形體消瘦,畏寒喜溫,不能耐受行、立和勞作,活動稍多即氣息作喘,還會有陽痿、遺精或滑泄,或胃脘、腹部滿悶墜脹,大便溏瀉等表現。腎下垂為西醫學的疾病名稱,中醫學認為多因脾氣下陷所致,伴有腎氣虛的症狀特點。
(5)子宮下垂
又稱子宮脫垂,陰挺,陰脫。指婦女子宮下脫,垂於陰戶之外的一種病症,由於脾氣下陷致使子宮失於提舉固托,下垂於陰戶之外。病症特點:子宮下移或垂脫於陰道口之外,常在勞累時發生。多伴有氣短乏力,麵色蒼白或萎黃,腰腿酸軟,小腹下墜感,帶下量多,月經失調,小便頻數等表現。子宮下垂為西醫學病名,中醫認為多因脾氣下陷所致。
(6)肛門下垂
又稱脫肛。指直腸或直腸粘膜下脫於肛門之外的一種病症。由脾氣下陷,直腸失於固脫所致。病症特點:直腸脫垂於肛門之外,初起僅在大便時脫出,日久加重,即使咳嗽、行路、站立或排尿時稍用力就會脫出。伴有麵色白光白,疲倦乏力,頭暈心慌,氣短聲低,食少便溏,肛門部位常有下墜感等表現。本病為西醫學的疾病名稱,中醫學認為由脾氣下陷所導致。
2.脾氣下陷病症的治療
脾氣下陷屬於脾氣虛弱長久不愈而久虛下陷。在病理上重於脾氣虛弱,並可導致脾陽虛虧或腎陽不足。因此在症狀表現上不僅有脾氣虛弱的症狀,而且常常會有全身的生理機能減退,氣血虛虧,陰陽不足,形體衰弱,肌肉消瘦等表現,嚴重損害身體健康。治療中要掌握以下幾個要領:一是要以補氣健脾為主法。因脾氣下陷是由脾氣虛弱逐漸加重而致下陷,所以脾氣下陷的實質是脾氣虛弱到非常嚴重的程度,脾氣運化升清和維係升舉髒腑器官的生理功能虛弱之極,從而表現為應升而不升,墜陷而下的各種症候。所以,補氣健脾使脾氣恢複健旺,是治療的根本大法。二是輔助以升提上行的藥物以升提下陷的脾氣。經中醫臨床證實,升麻、柴胡、桔梗、桂枝有升舉下陷脾氣的作用。三是酌情適當加用溫補脾陽、腎陽的藥物。因脾氣久虛,氣虛及陽,可致脾陽不足和腎陽不足,會使脾虛氣陷更重。加用溫補脾陽、腎陽的藥物,如幹薑、補骨脂、炮附子、肉桂等藥物,使脾氣得溫而有利於恢複,還可使陽虛虛寒得到有效的改善,而脾、胃、小腸、大腸的生理機能易於好轉,畏寒怕冷,腹脹泄瀉等症狀容易糾正。四是禁用重墜滑降通下的藥物和攻伐的藥物,如代赭石、牛膝、麻子仁、大黃等,不利於脾氣下陷的回升,也不利於下垂下脫病症的升提回舉,還會加重脾氣下陷,使下垂下脫的病症加重。五是脾氣下陷病久體虛,氣血不足,陰陽失充失調,治療用藥應加用調補氣血陰陽的藥物,利於全身狀況的改善,對脾氣恢複有促進作用。
以下介紹的治法用方基本遵守了這幾個要領,可供讀者運用或參考。
(1)脾氣下陷型腹脹的治療
治法:補氣升清,健脾清脹。
方劑:黃芪18克,黨參12克,白術12克,幹薑8克,補骨脂6克,升麻5克,柴胡5克,烏藥10克,砂仁6克,炙甘草5克。水煎服。(後同)。
(2)脾氣下陷型泄瀉的治療
治法:補氣健脾,升陷止瀉。
方劑:黃芪24克,人參8克,白術12克,幹薑8克,補骨脂10克,柴胡6克,桔梗6克,茯苓12克,生山藥30克,砂仁6克,炙甘草10克。
(3)胃下垂的治療
治法:補氣健脾,升陷舉胃。
方劑:黃芪18克,人參6克,白術10克,升麻6克,柴胡6克,桔梗6克,幹薑5克,陳皮6克,神曲10克,炙甘草5克。
(4)腎下垂的治療
治法:補氣健脾,升陷舉腎。
方劑:黃芪20克,黨參10克,白術10克,柴胡6克,桔梗6克,桂枝6克,補骨脂8克,巴戟天12克,桑寄生15克,砂仁5克,肉豆蔻6克。
(5)子宮下垂的治療
治法:補氣健脾,升舉胞宮。
方劑:黃芪24克,黨參10克,白術10克,升麻6克,柴胡6克,桔梗10克,桑寄生18克,炮附子5克,白芍12克,金櫻子10克,烏藥10克,炙甘草6克。
(6)肛門下垂的治療
治法:補氣健脾,升陷固脫。
方劑:黃芪24克,黨參10克,白術10克,升麻6克,柴胡6克,補骨脂8克,訶子肉10克,烏梅10克,五倍子10克,炙甘草6克。
總之,脾氣下陷為脾氣虛弱久而加重所致,病程長,治療時間也長。在應用補氣升提藥和溫陽藥物時,要注意身體寒熱虛實的變化。特別是應用溫陽藥使陽氣回複之後,要及時減量或停用,以免化熱傷陰。也可加用養陰藥,如沙參、玉竹、白芍、山萸肉、熟地黃等,以監製溫陽藥燥熱傷陰。另外,在治療中可配合外治方法幫助提高療效。如用五倍子30克、枯礬15克,共研細末,用溫開水將脫出下垂的子宮或直腸洗淨後撒上藥末,輕輕上托複位後,側臥半小時。可以幫助固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