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內經》對脾胃的生理功能與病理變化的認識1
(一)脾胃的生理功能
1.“後天之本——脾胃”學說的形成淵源
脾胃是後天之本,指的是人所喝的水和吃的食物,要靠脾胃進行消化;飲食物中的營養物質,也要靠脾胃的功能來吸收,並輸送到人體的五髒六腑、頭麵四肢,以供應人體生命活動所需。胎兒在母體內的生長發育,以及胎兒娩出母體後吸吮乳汁,都依賴於母體脾胃的消化、吸收和輸送功能來提供營養物質。隻是胎兒期(出生前)是由母體通過胎盤、臍帶供給營養,而胎兒離開母體後作為新生兒是通過吸吮乳汁的方式索取。
脾胃學說形成的條件,大致有以下幾點:
(1)源於《黃帝內經》中的解剖學知識
《黃帝內經》(以下簡稱《內經》)中的《靈樞·經水篇》說:“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其髒之堅脆,腑之大小,穀之多少,脈之長短,血之清濁……皆有大數。”在《靈樞·平人絕穀篇》中又對胃、小腸、回腸、廣腸等體積作出了詳細具體的記載,並對“胃滿則腸虛,腸滿則胃虛,更(交替)虛更(交替)滿”的胃與腸道的生理關係作出了確切的論述。《靈樞·腸胃篇》說:“胃行曲屈,伸之,長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經五寸,大容三鬥五升……小腸……其注於回腸者……”(本節所引尺、寸、鬥、升是古人標準,今可視為概數,無須換算成公製。)可以說,早在《內經》的成書年代,祖國醫學中的解剖學就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並能有效地指導臨床實踐和養生保健。直至宋代,受儒學“理學”的影響,強調軀體是由父母所給,不可毀傷,這樣才算孝敬父母——這就直接影響了建立在直觀性上的人體解剖學的發展,使中醫學與現代醫學形成了較大的差距。當然,這也促使了中醫“整體觀念”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也使傳統醫學的“黑箱理論”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2)源於古代人們長期對生活的觀察
古代人們在長期的生活中,通過無意察覺乃至有意觀察,發現人體在外的頭麵、四肢、皮毛與內在的五髒六腑有著密切的聯係。例如,人體的體表皮膚在感受風寒邪氣後,就會出現鼻子發堵,流清鼻涕、咳嗽等症狀。就此認識到體表、皮膚和鼻與肺有密切關係;人在過度悲哀哭泣時,往往涕淚俱下,並伴有咳嗽氣短、呼吸氣促、胸部憋悶等症狀,因而古人認為肺主氣,悲哀的情緒也由肺所主,在外的表現是流鼻涕,咳嗽和胸悶。還有,人體在外界條件相同的情況下,醒著活動時就不易感受風寒而患感冒,而入睡後就很容易感受風寒邪氣而發病,從而認識到肺所主的衛氣具有營養肌膚,捍衛體表而抵禦外邪入侵的作用。所以《內經》認為,衛氣“日行於陽,夜行於陰”,並具有“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等作用。對於脾胃的某些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內在聯係的認識也是長期觀察、逐步積累,再找出規律的。這對後代醫療活動中的處方用藥以及養生保健活動中的氣功、按摩、導引吐納、飲食保健等,都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3)源於古代人們大量臨床實踐的反證
我國古代的臨床醫學家通過大量的臨床實踐,從錯綜複雜的病理現象中,從反麵推論出人體五髒六腑的生理功能。《內經》中的許多論點,都是從臨床實踐中推論出來的。例如:外傷的病人和月經量多的病人,因為失血過多,可以出現心慌意亂,六神無主,麵色蒼白等症狀。所以,《內經》認為:人體內運行的血液由心所主,人的精神活動,也就是中醫所說的“神”,也是由心所收藏。而心所主的血液充盈與否,可以通過人體的麵部色澤變化表現出來。這證明,人體失血以後,導致血液不足,不能充養心髒和榮華麵部,故而出現上述心慌、麵色蒼白、六神無主等症狀。患者經常出現腹部脹滿,食後加重,大便泄瀉,身體無力,手足發涼,不想吃飯等症狀時,古代醫家通過健脾胃的方法,使症狀得以消除。所以《內經》認為:脾胃位於人體的腹部,可以消化食物,吸收營養物質,並將這些營養物質輸送到人體的各個部分,以供人體的生命活動所需,四肢的肌肉也是靠脾胃所運輸的營養物質來補充能量的,而脾胃在運送飲食物中營養物質到人體各部位的同時,又把人體內多餘的水液運輸出去。脾胃功能的健全與否,可以通過觀察人體的肌肉是豐滿還是瘦弱來作出判斷。所以.當人體的脾胃虛弱時,就會出現不想吃飯,飯後腹脹,身體瘦弱,四肢無力,手足發涼,腹瀉等症。
2.脾主運化,主升,統血
(1)運化水穀
脾主運化。運,指轉運輸送;化,指吸收消化。脾主運化,是指脾具有把飲食物轉化為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並將這些對人體有用的營養物質吸收、輸送到需要部位的生理功能。
脾對飲食物的運化運程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飲食物在進入胃以後,要靠胃的“腐熟”和蠕動,將食物變成粥樣食糜,通過幽門及十二指腸後進入小腸,而這個過程必須依靠於脾氣(功能)的幫助,才能完成。第二階段是:食糜到達小腸後,通過小腸的“化物”功能,對食糜進行“泌別清濁”,從而分解成對人體有用的營養物質和無用的糟粕,以徹底地對飲食物進行消化。而這個消化過程,也必須靠脾的健運功能才能完成。第三個階段是:幫助腸道吸收飲食物中的營養物質。胃腸道通過脾氣的幫助,在完成對飲食物的消化和“泌別清濁”後,飲食物經過消化所分離出的營養物質,還需要通過胃腸道進行吸收,然後才能敷布到全身,以供人體所需。這一過程也必須依賴脾氣的運化功能才能完成。所以《素問-奇病論》說:“夫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精氣。”第四階段是:脾把吸收到的營養物質運輸到人體各部。被吸收的飲食物中的營養物質,在脾運化功能的作用下可以敷布到全身。這個布散過程,要經過兩個途徑來完成:一是脾氣自身的運化作用。將飲食物中的營養物質轉輸到全身,也就是《素問·厥論》中所指的“脾氣為胃行其津液也”。二是通過脾的“散精”作用,將營養物質上歸於肺,再通過肺的“宣發”與“肅降”和“肺朝百脈”功能,將精微物質在人體內向上、向外、向下布散。所以《素問·經脈別論》中說:“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髒陰陽,揆度以為常也”。
因為脾髒具有消化飲食,吸收並輸送飲食物精微物質的運化功能,而營養物質又是人體生命活動所必需,它也是氣血津精生成的重要物質來源,所以《內經》中認為脾是“後天之本”,氣血生成之源。這與自然界中的“土”能養育萬物是相通的。
(2)運化水液
脾在運化水穀,輸送精微的同時,還具有運化水液的功能。脾主運化水液,是指脾有吸收、輸布水液,防止水液在體內停滯過多,以維持人體內水液相對平衡的作用。所以,脾的維持水液相對平衡功能,又稱為運化水濕。飲入人體的水液,經過脾的吸收及輸布作用而達到身體的各個部位,起到滋養、濡潤的作用。與此同時,脾髒又將人體代謝後多餘的水液,及時轉輸到人體的肺髒和腎髒,並通過肺的宣發與肅降功能以及腎的蒸騰氣化作用,通過汗液、尿液、呼吸、大便而排出體外。脾主運化水液,實際上指的是脾在人體水液代謝過程中起到的調節作用。一方麵脾髒要通過運化功能將水液輸送到全身各個髒器組織,而發揮滋養、濡潤作用;另一方麵,脾髒通過健運功能將組織器官利用後多餘的水液輸送到體外,以防止水液在體內的不正常停留,從而維持人體內水液代謝的動態平衡。如果脾運化水液的功能發生病理改變,水液不能運化而停滯在體內,就可發生水濕泛濫,嚴重者可以形成水腫,也可以形成痰、飲等病理產物,而誘發一係列病變。這也就是脾虛濕困、脾虛水腫以及“脾為生痰之源”的病理依據。所以《素問·至真要大論》中說:“諸濕腫滿皆屬於脾。”
(3)脾主升清
脾主升清亦稱之為“脾氣主升”。升,就是上升。清,是指飲食物中的精微物質。因為脾主運化,飲食物進入胃以後,經過脾的消化、吸收和輸布等作用,將飲食物中的營養成分及津液運送到心、肺、頭、麵、目,並通過心肺的推動及宣發作用而變化生成人體營養的必需物質,以滋養全身。所以《素問·五髒生成篇》中說:“脾主運化水穀之精,以生養肌肉。”
脾的升清與胃的降濁相對而言,《內經》中常用脾升胃降來概括整個消化係統的生理功能。脾髒升清,是指脾將飲食物中的精微部分升散到身體各部以發揮其營養作用。胃氣下降,是指胃能將飲食物腐熟消化成食糜後,下降到小腸,經過小腸的“泌別清濁”功能,其糟粕部分從前後二陰排出體外。脾胃之間,升降相因維持人體氣機(功能)的升降平衡。所以,脾不升清,則可見到泄瀉,頭暈目眩,神疲乏力等證候;而胃不降濁,則可發生腹部脹滿,不思飲食的病症。所以《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說:“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膜脹。”
此外,脾胃升降是人體氣機升降的樞紐機關,脾氣主升,健運協調,對維持人體腹腔的內髒位置有重要作用。眾所周知,人類由猿到人,由爬行到直立行走,雖然騰出上肢而便於勞作,但也埋下了髒器重力下垂的隱患。而脾氣對維持其固定位置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脾氣不能上升,反而下陷,就可以見到久泄脫肛、胃下垂、腎下垂及子宮脫垂等許多病症。而在臨床上采用健脾補氣,益氣升陽的療法,常收到良好療效。
(4)脾統血
統,即統攝、控製之意。“脾統血”是指脾氣統攝血液使之在血管內正常運行而不溢於血管之外。這在《難經》中稱之為:“脾裹血。”脾統攝血液的功能是通過脾氣來實現的。因為脾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氣血並存,而“氣為血之帥”,“氣能攝血”。如果脾氣健運,氣血生化有源,則氣的固攝血液功能正常,血液也不致溢出脈外而發生出血。反之,脾失健運,氣血化源不足,氣固攝血液的功能降低,就可導致血無製約而溢出血管之外。臨床上可以見到便血、尿血、皮下出血、牙齦出血及婦女崩漏等脾不統血症。臨床上多采用健脾益氣,攝血止血的方法治療。
3.脾胃之間的關係
脾胃在五行中屬土,同居於人體中焦。然而,在陰陽屬性分類上,脾髒屬於陰土,喜歡幹燥而厭惡潮濕;胃屬於陽土,喜歡濡潤而厭惡幹燥,脾胃共同協調以完成飲食物的受納腐熟,消化吸收及轉輸。脾氣的特點是上升,胃氣的特點是下降,升降相因,為人體氣機運動之樞紐。脾與胃之間的經脈互相聯係絡屬,構成髒與腑、陰與陽、裏與表的關係。
(1)脾胃之間生理上相互配合
脾主運化轉輸,胃主受納腐熟。受納,是接受、容納的意思;腐熟,是飲食物經過胃的初步消化形成粥樣食糜的意思。飲食入口,皆容納於胃,故又稱胃為“水穀之海”。正如《靈樞·玉版》所說:“人之所受氣者,穀也。穀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穀氣血之海也。”但是,胃雖有受納和腐熟水穀的功能,但必須有脾的運化功能配合,才能使飲食物變化成人體能吸收的營養物質,轉化成人類賴以生存的氣血津液,以供養全身。脾與胃二者之間隻有如此一納一運互相配合,才能完成消化吸收輸送營養物質的功能。
脾主升清,以升為順。脾氣將飲食物中的營養物質上歸於肺,借肺的宣發與肅降作用,將營養物質敷布滋養周身。胃主通降,以降為和,胃為水穀之海,飲食物入胃,經過胃的初步消化後,必須下行小腸,才能將飲食物作進一步消化,並將其中的精微物質徹底吸收,變化成氣血津液,以奉養周身。另外,胃的通降作用還包括小腸將食物殘渣下降到大腸,大腸再將殘渣轉化為糟粕並排出體外的全過程。《內經》中用脾升胃降概括了飲食物消化轉輸的全過程,從某種意義來講,胃氣和降,也是胃繼續受納飲食的先決條件。
(2)脾胃之間病理上相互影響
脾與胃在生理上是息息相關的,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響的。如果胃不能正常的受納和腐熟飲食物,這就必然會影響脾的運化與輸布功能;若因過度思慮,飲食不節,過度勞倦,均可能損傷脾氣,導致脾不能健運,這也會影響到胃的受納和腐熟。所以臨床上往往出現食欲不振或食後腹部脹飽、消化不良等同時並見。這前後兩者分屬於胃受納不佳及脾運化不健。所以在臨床治療時多“和胃”、“開胃”,與“健脾”、“助運”同時並舉。
另外,脾升胃降,相因有序。如脾胃升降功能失調,則必然會發生病理上相互影響。例如:脾氣運化失職,清氣不升,可以直接影響胃的受納與和降,出現不想吃飯,惡心,嘔吐,打嗝,腹部脹滿等症。胃氣通降,相對於脾的升清來講,降的是濁氣。胃的降濁與否,是能否繼續受納水穀的先決條件。胃失和降,不僅可以影響食欲,也可因濁氣在上而發生口苦口臭、上腹部脹滿疼痛,以及大便幹結等症。如胃氣不僅不能下降,反而形成胃氣上逆,則可出現惡心,嘔吐,打嗝,噯氣有酸腐氣味等表現。如果飲食不節,飲食物停滯在胃脘,導致濁氣不降,也同樣會影響到脾氣的升清功能與運化作用,而出現食後腹部脹滿不舒,大便泄瀉等表現。所以《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膜脹。”這是對脾胃升降失常所致病症的病理變化及臨床表現的高度概括。
4.脾胃與水液及食物代謝過程的關係
人體在正常生命活動過程中的新陳代謝可劃分為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兩個方麵。這兩種代謝形式是同時進行,密不可分的。水液雖然可以單獨進入體內,但也廣泛存在於一切食物之中,隻是含量不同而已。它也可以與食物一起進入體內,所以,一般“飲食”並稱。進入人體的飲食,經過新陳代謝的過程,雖然為人體提供了能量,但也不斷地產生廢物,必須經過脾胃的消化、轉輸、和降、升清等作用排出體外,以維持人體的正常生理活動。人體新陳代謝所產生的廢物不同,排泄途徑也不盡相同,但不外通過呼吸、汗液、尿液、淚液及糞便等形式排出體外。
(1)脾胃與水液代謝的關係
水液與津液不同。津液是人體一切正常含水液體(血液除外)的總稱,包括各髒腑組織的內在液體極其正常的分泌物,如胃液、腸液、涕、淚、唾液、津液等。津液的來源主要是飲食和水液中的精微物質。而水液多指能直接飲入體內的液體。
具體來講,飲進的水液(或稱水分),進入胃以後,經脾的吸收和轉輸作用,將其上輸於肺,經過肺的宣發與肅降,腎的蒸騰與氣化,將水轉換成可直接被人體利用的津液。因為津液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且本身又呈液體狀態,所以津液既有滋潤肌膚毛發、四肢百骸和滋養內髒的作用,還能充養骨髓、腦髓。流於關節,則對關節的屈伸起著潤滑作用。另外,津液還可經孫絡滲入血脈之中,成為組成血液的重要基本成分之一。所以《靈樞·癰疽篇》中說:“中焦出氣如露,上注溪穀,而滲孫脈,津液和調,變化而赤為血。”還有,津液還可以通過出汗的方式,調節機體內的陰陽相對平衡。如《靈樞·五癃津液別篇》中說:“水穀入於口,輸於腸胃,其液別為五,天寒衣薄則為溺為氣,天熱衣厚則為汗。”這說明,津液的代謝是隨機體內生理變化及外界環境變化而變化,以此來調節人體陰陽之間的相對的動態平衡。
當水液化成津液,滋養全身後,其代謝後的廢物或從汗孔,或從腸道,或從膀胱,或通過呼吸而排出體外,以維持人體內水液代謝的相對平衡。
在水液代謝過程中,水液尚有形式的變化,分為清濁兩部分。其變化形式為:清中有清,清中有濁,濁中有清,濁中有濁,清者上升,濁者下降。在清升濁降的過程中,除脾胃的受納、消化、吸收與轉輸功能外,肺氣的宣發與肅降,腎陽的蒸騰與氣化,肝髒的疏泄,三焦通道的通利與否,都起到一定的作用。雖然脾胃的作用不容忽視,但任何一髒功能失調都可以導致水液代謝發生障礙,使代謝廢物瀦留於體內,而發生“腫”,“滿”等各種病理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