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肝髒疾病的防治4(1 / 3)

三、肝髒疾病的防治4

(十)慢性肝炎病的防治

慢性肝炎是指病程超過6個月以上的慢性彌漫性肝髒炎症。根據肝組織不同的病理形態改變,可將慢性肝炎分為慢性遷延性肝炎和慢性活動性肝炎兩種類型。慢性遷延性肝炎病程可達數年之久,但大多病情局限,預後良好,不易轉變為肝硬化。慢性活動性肝炎是一類進行性疾病,它在疾病的任何階段都可見到炎症與肝纖維化同時存在,容易向肝硬化轉變。

1.慢性肝炎的病因與診斷

(1)西醫對慢性肝炎病因的認識

第一,為肝炎病毒感染。其中以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為主要原因。其中由乙肝病毒引起的約占慢性肝炎的百分之八十。

第二,為酒精中毒。隨著現代人生活水平的提高,酒成為人們餐桌上不可缺少的飲料之一,因而由於飲酒過量引起的慢性肝炎有所增加。

第三,為藥物引起肝髒損害而發生慢性肝炎。具體藥物如異煙肼,利福平,碘胺酮,水楊酸,氯丙嗪等。

第四,為自身免疫損傷及嚴重感染,如係統性紅斑狼瘡、肝豆狀核變性等可導致慢性肝炎的發生。

(2)中醫對病因的認識

中醫認為,本病的形成多由於濕熱餘毒未清,殘留於體內,纏綿不愈,損傷人體正氣,又複加情誌鬱怒,飲食不節,勞倦內傷,使肝脾腎三髒功能失調和衰退,氣血陰陽虧損而發病。

第一,為濕熱邪毒外襲,濕熱毒邪侵犯人體,治療不及時或治療不正確,未能及時驅邪外出。濕熱毒邪內蘊,壅滯於肝則肝失疏泄,條達失常,留阻於脾則健運失司,壅遏於血分則血阻氣滯而見脅肋部疼痛。

第二,為情誌不調。情誌抑鬱,惱怒,氣機不暢,肝失條達,無力助脾運化濕濁,致使濕熱邪毒滯留於內而病情纏綿不愈。

第三,為飲食不節。飲食冷熱,饑飽不知自節,吸煙飲酒過量,損傷脾胃,運化失司,則濕濁內蘊,鬱而化熱,蘊結肝膽,疏瀉條達失常,則見脅肋部疼痛。濕熱蘊結日久,又可見氣滯血鬁香,淤血與濕熱互結不得宣泄,則病情加重。

第四,為正氣不足。先天稟賦不足,或久病耗傷正氣,勞倦過度,正氣虧虛,而無力驅邪外出,而邪留體內,蘊結肝膽而發為本病。

(3)臨床表現

慢性遷延性肝炎臨床表現如下:

症狀為乏力,食欲不振,肝區隱痛,厭食油膩食物,腹脹,部分病人可出現惡心,嘔吐,腹瀉或便秘,頭暈,失眠等。體征見肝髒大小正常或輕度腫大,質地較軟,有觸痛或肝區叩擊痛,脾髒無腫大。

慢性活動性肝炎臨床表現如下:

症狀為表麵抗原陽性(澳抗)患者常感乏力,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厭食油膩食物,肝區疼痛,腹脹。有的可見體重減輕或有肝外表現如關節痛,發熱,結節性紅斑等。表麵抗原陰性患者,臨床除見上述症狀外,常見皮疹,發熱,閉經,痤瘡及輕度腹瀉等。

體征為肝髒腫大,質地中等,有壓痛和叩擊痛,約有四分之三的病人可觸及腫大脾髒,嚴重者,可見蜘蛛痣,肝掌,男性乳房發育等。

(4)實驗室檢查

慢性遷延性肝炎:血清轉氨酶可輕度升高;免疫球蛋白IgG多正常或有輕度增高,白蛋白球蛋白多無變化,蛋白電泳多數正常。B超可見脾髒輕度腫大。

慢性活動性肝炎:血清轉氨酶、膽紅素呈持續或反複升高,血清白蛋白下降,球蛋白增高,凝血酶原時間延長,甲胎蛋白可呈弱陽性,免役球蛋白IgG明顯增高,IgA、IgM也有不同程度增高;許多抗組織成分的抗體如狼瘡細胞,類風濕因子,線粒體抗體等檢測陽性;B超可見脾髒、肝髒腫大,肝區光點反射增多,肝質地彈性改變,門靜脈和肝靜脈口徑增大。

另外,肝髒活組織檢查為鑒別慢性遷延性肝炎與慢性活動性肝炎的準確的檢查方法。因其為創傷性檢查,故一般不作為首選方法。

(5)鑒別診斷

脂肪肝:症狀和體征與慢性肝炎基本相同,可有血清轉氨酶輕度或中度升高。不同點為脂肪肝的肝功能其他項目多屬正常,且伴有血脂升高。

肝硬化:除具有慢性肝炎的症狀和體征外,晚期常出現腹水,食管靜脈曲張及門脈高壓征。B超及肝穿刺病理檢查可進一步明確鑒別診斷。

原發性肝癌:肝區感覺疼痛不適,肝髒進行性腫大,質地硬,有明顯壓痛,進行性消瘦,惡病質發熱,高血鈣,低血糖,甲胎蛋白呈強陽性。B超、CT、肝穿刺病檢有利於明確診斷。

藥物性肝病:有服用導致肝損害藥物史。及時停藥,病情可穩定好轉。臨床表現類似慢性肝炎,嚴重者常發生出血傾向,腹水形成,肝昏迷以致死亡。

2.慢性肝炎的治療

慢性遷延性肝炎是一種自限性疾病。無明顯症狀、體征及合並症時,一般不需特殊治療,不需要臥床休息及限製飲食。如果症狀明顯及血清穀丙轉氨酶增高患者應適當休息,及進行保肝治療,並酌用各種維生素,需在醫生指導下合理用藥。慢性活動性肝炎一般需要住院或門診治療,臥床休息,合理用藥。

西醫治療本病,一般采用抗病毒療法,常用藥物有幹擾素,阿糖腺苷,無環烏苷,以阻斷慢性肝炎的病程。再者用免疫核糖核酸進行免疫調節及用聯苯雙酯、促肝細胞生長素進行保肝治療。

中醫中藥則對其進行辨證治療。

(1)肝膽濕熱

臨床表現為右脅肋脹痛,脘腹滿悶,口苦,食欲不振,惡心,厭食油膩,或者可見黃疸,小便色黃,大便幹或不爽。可兼有發熱或身熱不揚,口幹口粘,心煩,倦怠,舌質紅,舌苔黃膩,脈弦滑或稍數。

治法為清利肝膽濕熱。

方藥為龍膽瀉肝湯合茵陳蒿湯加減。其藥物組成為龍膽草10克,茵陳10克,生大黃6克(後下),虎杖10克,土茯苓10克,赤芍藥15克,茜草10克,草河車10克,山豆根10克,野菊花20克,川楝子10克,橘紅10克。

用法為每日1劑,水煎服。兩煎共取藥汁300毫升,早晚各1次口服。

方解如下:

方中龍膽草、茵陳、大黃、虎杖、土茯苓、草河車、山豆根、野菊花清熱解毒利濕。赤芍、茜草行血。川楝子、橘紅行氣。藥物合用,使肝膽濕熱得清,氣機調暢,則諸症自愈。

加減如下:

兼有發熱者,可加薄菏6克(後下),青蒿10克,紫草10克以透邪達表。黃疸不退者,可加梔子10克,金錢草15克,紅花10克以活血利膽。大便不爽者,可加栝樓10克,芒硝10克,番瀉葉10克以通腸導滯。

(2)肝鬱脾虛

臨床表現為脅肋疼痛,脘腹脹滿,食欲不振,四肢倦怠乏力,腹瀉,月經不調,身體虛胖,四肢欠溫,舌質淡,舌體胖有齒痕,舌苔薄白或白膩,脈沉弦。

治法為疏肝理氣,健脾和中。

方藥為逍遙散加減。其藥物組成為柴胡10克,當歸12克,白芍15克,黨參15克,白術9克,茯苓15克,枳實10克,川楝子10克,元胡9克,砂仁6克,佛手15克,甘草6克。

用法為每日1劑,水煎服。兩煎共取藥汁300毫升,早晚各1次分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