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心的病證防治(1 / 3)

五、心的病證防治

(一)常見證候的防治

1.心氣虛證

(1)概述

心氣虛證是指心髒功能活動不足,引起心神不安,氣行無力,血運遲滯而出現的一係列症狀的總稱。本證多因內傷勞倦所致,傷寒誤治耗傷心氣亦可引起。

主要臨床表現為:心悸怔忡,氣短乏力。活動後尤甚,兼見胸悶不適,神在自汗,麵色咣白或淡白,舌質淡,苔薄,脈細弱。

心氣虛證常見於“心悸”、“不寐”、“胸痹”、“癲證”、“虛勞”等病症中。

(2)辨證防治

心為五髒六腑之大主,其生理功能主要是主神明及主血脈兩方麵。故心氣虛證主要表現,一是精神意識思維活動方麵,包括神誌、情誌、語言等功能的障礙。如《靈樞.本神》曰:“心氣虛則悲”,“神傷則恐懼自失。”故常出現驚悸不安,失眠健忘,喜悲欲哭,多憂善怒,精神恍惚,喃喃獨語等症;二是由於心氣不足,影響了血脈運行,出現局部及全身氣血不足的病症。如神疲乏力,氣短胸悶或胸痛,時自汗出,麵色咣白,舌淡脈弱,甚或口唇青紫,脈象結代等症。當然,在不同疾病中,心氣虛之臨床特點,又不盡相同。如“驚悸”屬於心氣虛證者,常自覺心中空虛,惶惶不安,善恐惕然而驚,並見神疲乏力,氣短胸悶,或汗出而悸,脈多無力,或兼結代,治宜養心益血,安神定悸,常用養心湯或歸脾湯化裁。若見於“不寐”,則其特點為晝曰神疲困倦,昏昏欲睡,入夜則難以成眠,多夢易驚等,治當養心安神,可用安神定誌丸加減。心氣虛證在“胸痹”中,其表現多為胸痛時作,心悸胸悶,氣短作喘,汗出乏力,治宜益氣通陽宣痹,可用人參湯或生脈散加減。“癲證”之心氣虛證,見症有精神恍惚,喜靜惡動,常欲獨處,多悲欲哭,或哭笑無常,喃喃自語等,治當寧心安神,方用辰砂妙香散之類加減,甘麥大棗湯亦可選用。心氣虛證在“虛勞”病中表現,常見驚悸,失眠,夢遺,神疲,氣短,汗出等症,其治療雖以利、益心氣為大法,但因氣血互根,氣虛又易傷陽,故治療當兼顧,宜選用十全大補湯化裁。

由於病者年齡、性別及體質的不同,心氣虛證的臨床特點也有所不同。一般來說,心氣虛證多見於老年及久病體虛者。其表現以驚悸、不寐、胸痹為多。而在兒童,除先天稟賦不足易見氣短,心悸乏力,甚則口唇青紫,動則作喘等症外,常因感受外邪,病情發展,或失治誤治而成此證。婦人之心氣虛證,除上述病症外,又可影響月經胎產。凡此種種,總的病機均為心氣虛,其施治,又當根據具體情況的不同,在補益心氣的基礎上,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法。

由於季節氣候的不同,心氣虛證的病機變化亦有所不同。夏季炎熱,易耗傷津液,故心氣虛證常兼見心陰不足。冬季寒涼,則易耗傷陽氣,心氣虛又多兼心陽不足。不同季節,心氣虛證的辨治、處方、用藥,應考慮有偏陰虛或陽虛的不同。

2.心陽虛證

(1)概述

心陽虛證是心中陽氣不足,氣血失於溫運而出現的一係列症狀的概稱。本證多由久病體虛,年老髒氣虛衰;或汗出太過,耗傷陽氣;或素體稟賦不足引起心陽不振,不能溫運氣血,或思慮過度,勞傷心神,以致心陽不足;或心陰不足,陰損及陽,耗傷陽氣而形成。

主要臨床表現為:心悸,心中空虛,惕惕而動,心胸憋悶,形寒肢冷,氣短息促,自汗,麵色咣白,倦怠無力,舌淡苔白,或舌體胖嫩,脈細弱或結代或遲等。

心陽虛證常見於“心悸”、“胸痹”、“虛勞”等病症中。

(2)辨證防治

心陽虛證在不同疾病中的臨床表現各具特點,治法也不同。若心悸病中出現心陽虛證,則表現為心悸、心中空虛,驚惕而動等症,多因氣虛陰損,累及於陽,遂致心陽不足,神不守舍,正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在內,陽之屬也,”“陽在外,陰之使也。”心陽既虛,衛外失固,不能維護心主,則心中空虛,惕惕而動。或飲邪上逆,損及心陽所致,治宜溫通心陽,方用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若胸痹病中出現心陽虛證,表現為胸悶,發憋,氣短,疲乏,甚則作痛等症,多因心氣不足,胸中陽氣不振,清曠痹塞,或因痰濁阻遏的陽,的陽不通,氣血失暢,心脈痹阻所致,治宜溫中散寒,方用栝樓薤白半夏湯或吳茱萸丸等方藥。若虛勞病中見心陽虛證,則表現為麵色咣白,自汗,倦怠無力,舌淡,脈弱等症,乃心陽不足,血行不利,心氣不充所致,治宜溫陽益氣,方用四逆湯和補氣運脾湯。

心是人體生命的主串,統管髒腑進行協調活動,正如《靈樞.邪客篇》說:“心者,五髒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在心陽虛弱的病機演化過程中,常伴有幾種情況,一是由於陽氣不足,無力推動血行,導致血瘀,產生疼痛,故心陽虛證常兼見心痛,舌紫暗等症;二是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心陽不足,其氣亦弱,氣弱運行無力則氣滯,多伴有胸悶作痛等症;三是由於心陽不足,不能溫化水飲,導致痰飲內停,常見胸悶、發憋、氣短等症,如水氣上逆,則弓!起頭眩。當心陽虛趨向惡化時,陽氣暴脫,可出現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脈微弱欲絕等心陽虛脫的症候。

3.心陽暴脫證

(1)概述

心陽暴脫證乃心之陽氣驟然脫失,宗氣大泄而出現的陽氣欲絕及神失所主的危候。多為大汗亡陽;或因久病體虛,年高髒氣虛衰,心陽不振,複感六淫之邪,失治或誤治;或因勞傷過度所致。

主要臨床表現為:突然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口唇青紫,氣短息微,神誌模糊甚至昏迷,脈微欲絕。多先有心悸氣短,動則尤甚,畏寒,麵色晦滯,心胸憋悶或作痛,舌淡或紫暗而胖嫩,脈沉細或結代等症狀。

心陽暴脫常見於“胸痹”,“中風”,“厥證”,“汗症”,“溫病”等病症中。

(2)辨證防治

心陽暴脫證可見於多種疾病,見於胸痹者,多由素體陽虛,胸陽不振,或終日伏案少動,氣血運行不暢,寒邪乘虛侵襲,痰濕痹阻的陽;或情誌過激,勞傷過度,暴耗心陰所致。其臨床特點為:胸痛徹背,心悸氣短,麵色蒼白,喘息不得臥,大汗淋漓,四肢厥冷,甚至神誌不清,舌質紫暗,脈微欲絕。防治宜回陽救逆,方用參附龍牡湯。中風病見有此證,多為中風重證,病人多為年高氣血虛衰,肝腎不足,因惱怒抑鬱,飲酒飽食,強力舉重等發為本證,也可因閉證失治或誤治而轉脫,邪盛正衰所致,症見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斜,且有目合口開,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出不止,二便自遺,舌萎,脈微欲絕等症。治宜益氣回陽,急用參附湯。汗證中之心陽暴脫證,多由久病、重病陽氣虧極,不能斂陰,衛外不固,汗液大泄而成。本證之汗出,多為急重症,突然大汗不止,或汗出如油,且伴有氣短息微,四肢厥冷,神誌不清,脈微欲絕或脈大無力等,治宜回陽救逆,益氣生脈,方用四逆湯合生脈散。厥證中亦有心陽暴脫證,病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多兼見四肢厥冷,麵色蒼白,大汗不止,脈微欲絕等心陽衰之表現。多由素體陽虛,邪熱熾盛,燔灼營陰,逆傳心包所致;或熱入氣分,氣血兩燔,失治誤治,津液驟損,陰虧不能斂陽,氣傷津耗,心陽暴泄而成。病人於陽熱亢盛極甚之時,突見四肢厥冷,汗出淋漓,神衰倦臥,麵色蒼白,脈散大或脈微欲絕等陽氣暴脫危象。治宜益氣斂津,生脈固脫,方用回陽救急湯。

在疾病演變過程中,心陽暴脫證常可伴有口唇、爪甲青紫,肢體疼痛或麻木不仁,舌紫暗或有瘀點瘀斑,脈澀等症狀,陽亡則陰無以化生而告竭,故心陽暴脫證不僅陽氣衰敗,且常可兼見肌膚熱,手足溫,脈細數按之無力等陰液耗竭表現。為陰陽離絕的表現,預後不佳,隨時可能死亡。

4.心氣血兩虛證

(1)概述

心氣血兩虛證,是指心經氣血兩虧所致,既有心氣不足,又有心血虛的征象。本證多因心脾失養或化源不足或久病體虛等因素所致。

主要臨床表現為:心悸氣短,自汗,憋悶,倦怠乏力,麵色蒼白,失眠,舌質淡,脈弱等。

心氣血兩虛證常見於“心悸”、“怔忡”、“崩漏”、“不寐”等病症中。

(2)辨證防治

心氣血虛證可出現於多種疾病中,其臨床表現各具一定特點。若心悸病中出現心氣血兩虛證,臨床常以心悸不寧,自覺心中空虛為主症,伴有麵色咣白,神疲體倦,自汗,舌質淡,脈弱等特征,多因素體虛弱,心中氣血不足,神失所藏或失血過多或病後失調,氣血虛少,心失所養所致,治宜補氣養血,養心寧神,方用歸脾湯。若怔忡病中出現心氣虛證,其臨床表現為心悸,易驚,心中煩亂,睡眠夢多,多因心神不安所致,且常與心肝火旺或肝膽氣虛有關,治宜滋陰養血,清心瀉火,方選朱砂安神丸。如崩漏病中出現心氣血虛證,常以心悸、月經不調、淋漓不淨、神倦氣短、舌質淡苔薄白,脈大而虛或細弱為特征,多由氣血虧損,衝任失調,營血虧損所致,治宜益氣補中,方選補中益氣湯或用補益氣血的十全大補湯。若不寐病中出現心氣血兩虛證,則臨床以不易入眠,心悸,健忘,麵色不華,體倦神疲,脈細弱,舌淡為特點,多因思慮太過或失血過多,久虛之體損及氣血所致,治宜益氣滋陰,養心安神,方用生脈散合四物湯加酸棗仁、柏子仁、遠誌等藥。

又,氣能生血,且能行血,血液能正常運行,靠心氣的推動,肺的敷布,肝的疏泄。一旦氣的功能失常,則易致血行不利,臨床表現為不通則痛,或出現血瘀現象。氣能攝血,就是說,氣有統攝血液,使血液循環於脈道之內,而不外溢的能力,倘若氣虛,統攝無權,即所謂“氣不攝血”,則可見出血症狀。氣對血有溫煦、化生、推動、統攝等作用,氣虛有時易導致血虛,血虛無以載氣,則氣亦隨之而少,氣失血之濡養,則易生燥熱。尤其是血脫之證,因氣無所附,必隨之而脫,終至危殆。總之氣血同病,且互相影響,臨床屢見不鮮,應予以重視。

5.心氣陰兩虛證

(1)概述

心氣陰兩虛證,是指心氣不足,心陰耗損所出現的以心悸怔忡,氣短乏力,舌紅苔剝為主的症候。多由稟賦不足,素體虛弱,複因邪熱犯心,或思慮過度,或積勞久病等耗傷心氣心陰所致。

臨床主要表現為:心悸怔忡,氣短乏力,心神不寧,失眠虛煩,動則易汗,手足心熱,口幹,舌邊尖紅,舌苔少,舌質淡而光剝,脈細數或結代等。

心氣陰兩虛證常見於“心悸怔忡”、“不寐”、“胸痹”等病症中。

(2)辨證防治

心氣陰兩虛證可見於多種疾病中,如見於心悸怔忡,多為素體氣虛,外邪乘虛而入,邪熱內侵,耗傷心陰所致,臨床表現為心中動悸,惶惶不安,氣短胸悶,手足心熱,夜間多夢,舌邊尖紅,苔少,脈見結代。治宜益氣養陰而寧心,方用天王補心丹加減。心氣陰兩虛證又見於“不寐”病中,多為素體陰虛,複因思慮太過,勞傷心脾,以致心氣不足,營陰更虛。臨床表現為難睡易醒,多夢健忘,心悸神疲,氣短乏力,舌紅少苔,或舌淡少津,脈細數。治宜益氣養陰,心脾同調。方用歸脾湯加天冬、麥冬之類。胸痹病中有見本證者,多為長期勞傷心神,心陰不足,元氣虧損。以致心之氣陰兩虛。臨床表現為胸悶時痛,心動悸,口幹咽痛,神疲乏力,盜汗,舌淡,邊尖紅,苔薄白而少津,脈結代。治宜益氣養心,滋陰複脈。方用炙甘草湯加減。

本證好發於素體陰虛或氣虛之人,更因勞累過度,思慮憂恚,或複為邪熱犯心,耗傷氣陰所致。臨床亦可見心氣素虛者,過用汗法、多汗傷氣,津液虧損,心陰被動,心氣耗傷,而致本證,故不可不慎。

本證在演化過程中,由於心之氣陰不足,若不注意調攝,或複感外邪,或勞傷心神,或施治不當,可引起心之陰陽兩虛,甚至耗竭心之精氣,危及生命。

6.心火亢盛證

(1)概述

心火亢盛證是指五誌(怒、喜、思、悲憂、恐驚)鬱極化火,或六淫(異常的風、寒、暑、濕、燥、火)傳裏化火,或過食辛辣之品,陽熱內盛以致心火亢盛的症候。

主要臨床表現為:口舌生瘡,心中煩熱,急躁失眠,口渴,欲冷飲,小便赤澀,舌紅,脈數。

心火亢盛證常見於“血淋”、“不寐”、“心悸”等病症中。

(2)辨證防治

心火亢盛證可出現於多種疾病之中,其臨床表現各具一定特點。若血尿病中出現心火亢盛證,其臨床表現為尿血,口舌糜爛,心中煩熱,吐血衄血,舌紅苔黃,脈數。多因思慮過度,心陰被耗,陰虛則陽亢,心火移於小腸,火的陰絡,血溢脈外所致。治宜清心瀉火,涼血止血。方用導赤散。尿血多者,宜涼血止血,導熱瀉火,方用小薊飲子。若不寐病中出現心火亢盛證,臨床多見不易入寐,口舌生瘡,煩躁,頭暈耳鳴,舌紅無苔,脈細數等。多因,腎陰虧損,不能上濟於心,心火獨亢,心腎失於交濟所致。治宜滋陰降火。方用知柏地黃丸合交泰丸。若心悸病中出現心火亢盛證,臨床常見心悸,口幹,煩躁,心神不寧,便幹,舌紅,脈數等。多因心陽獨亢,心失所養,或五誌化火所致。治宜清心降火。方用三黃瀉心湯或涼膈散。

心與小腸互為表裏,有經絡相連,小腸經為表,心經為裏,心火亢盛,下移於小腸,可見小便短赤,尿道灼熱疼痛之小腸實熱證,不可忽視。

7.心脈痹阻證

(1)概述

心脈痹阻證是由心脈受痰滯或血瘀阻塞,或因氣虛不能推動血運,而產生的氣血運行不暢等症的概稱。致病原因往往是過勞傷氣、情誌不舒,或痰濁凝集等。

主要臨床表現為:胸悶不舒,心痛或心前區、胸骨後悶痛,或引臂內側痛,痛引肩背,重則不可忍,時作時止。心悸氣短,口唇、麵色、指甲青紫,舌質紫暗,舌邊有瘀斑,脈澀或結代或沉弦。

心脈痹阻證常見於“胸痹”、“心痛”、“心悸”等病症中。

(2)辨證防治

心脈痹阻證可出現於多種疾病之中,其臨床表現各具一定特點。若心悸中出現心脈痹阻證,其臨床表現為心悸頻作,胸悶不舒或心痛陣作,麵唇紫暗,脈沉弦或澀等。多因心中陽氣不振,血液運行不暢或風寒濕邪侵襲經脈。心氣被阻,血液運行失常所致。實證治宜活血通絡,養心安神。方用桃紅四物湯加桂枝、茯神、黨參等。虛證治宜補氣養心,安神定誌。方選養心湯加丹參飲。若心痛病中出現心脈痹阻證,臨床多見心痛或胸悶作痛,舌質紫暗,脈澀或沉弦等特征。多為心脈瘀阻,胸中氣機阻遏。治宜活血化瘀,寬確定痛。方選血府逐瘀湯。若胸痹中出現心脈痹阻證,臨床常見胸悶氣憋,隱隱作痛,心悸,苔薄或膩,舌質暗紅或紅絳,脈弦細等特點,多因胸陽不振,心氣不足,導致血脈痹阻,或因寒凝脈泣,心脈阻遏所致。治當通陽,宣痹、散寒,常用栝樓薤白半夏湯或烏頭赤石脂丸加入丹參、紅花、桃仁、香附等活血理氣之品。

8.痰火擾心證

(1)概述

痰火擾心證是指痰火互結,上擾心神所出現的一係列症狀的總稱。多因情誌憂鬱,喜怒無常,導致痰火上擾所致。痰濕偏盛,濕久蘊熱,亦可引起痰火擾心。

主要臨床表現為:心悸,心煩,麵赤,口幹,失眠多夢,易驚。重者胡言亂語,哭笑無常,狂躁妄動。小便黃赤,大便幹,舌苔黃膩,脈滑數。

痰火擾心證常見於“癲狂”、“不寐”、“中風”等病症中。

(2)辨證防治

痰火擾心證在不同疾病中的臨床表現各具特點,治法亦不盡相同,必須加以辨析。若癲狂病中出現痰火擾心證,臨床表現為心煩,心悸,重則胡言亂語,狂躁妄動,大便幹,脈數,苔膩等,多因情誌不暢,惱怒傷肝,氣鬱化火,灼津為痰,痰火上擾,心竅蒙蔽,神誌逆亂所致。治宜滌痰清火,鎮心安神,方選生鐵落飲。若不寐病中出現痰火擾心證,臨床表現為不易入眠,甚則整夜不眠,心煩易怒,舌尖邊紅,脈弦等,多因痰火上擾,心神不寧所致,治宜清心降痰,方選十味溫膽湯。若中風病中出現痰火擾心證,臨床表現為半身不遂,口眼喁斜,語言蹇澀,神誌朦朧,口幹,煩躁,便幹,苔黃而膩,脈弦數等,多因憂、思、惱、怒等情誌失常,飲食不節,不良嗜好,緊張勞累諸因素導致陰陽失調,陰陷於下,陽亢於上,陽化為火,挾痰上擾,引起本證。治宜清火降逆,平肝息風,方選清肝湯;若熱盛便結,可加大黃、蘆薈瀉火通便,蕩滌熱結,若心熱心煩,神昏譫語,頭痛,甚則抽搐,治宜清心開竅,可選用牛黃清心丸。

肥胖之人,平素痰濁內盛,濕濁蘊久,易化熱生火,上擾心神,陰虛陽亢之人,易性情急躁,情緒多變,若受外界刺激,憂鬱化火,可見口幹,煩躁,麵赤等症。當因人製宜,辨證防治。

9.水氣淩心證

(1)概述

水氣淩心證是指水的內停,阻遏心陽引起,以心悸氣短為主要特征的一係列症狀的概稱。多因脾腎陽虛或心腎陽虛所致。

主要臨床表現為:心悸眩暈,惡心嘔吐,形寒肢冷,氣短,小便不利,胸脘痞滿,渴而不欲飲,舌苔白膩,脈沉弦或細滑。

水氣淩心證常見於“心悸”、“眩暈”、“咳喘”等病症中。

(2)辨證防治

水氣淩心證在不同疾病中的臨床表現各具特點,治法亦不盡相同。若心悸病中出現水氣淩心證,臨床表現為心悸、氣短、胸悶、形寒肢冷、舌質淡苔白、脈沉等特點,多因脾腎陽虛,不能蒸化水液,停聚為飲,上淩於心所致,治宜益氣溫陽行水,方用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若眩暈病中出現水氣淩心證,臨床表現為頭暈、嘔吐、心悸、胸脘痞滿,舌質淡,苔薄或膩,脈沉弦或滑等特征,多因水的內停,中焦運化失職,水飲上逆所致。治宜溫中化飲利水。方用苓桂術甘湯。若在咳喘中出現水氣淩心證,臨床表現為咳喘、氣短、心悸、小便不利,甚則肢體浮腫,舌質淡、舌體胖,脈沉細,係陽虛水逆淩心及肺所致。治宜溫陽利水,方用真武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