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與事業15(1 / 3)

菜根譚與事業15

勿待興盡,適可而止

原文

笙歌正濃處,便自拂衣長往,羨達人,撒手懸崖;更漏已殘時,猶然夜行不休,笑俗士沉身苦海。

譯文

歌舞看得興味正濃時,能獨自拂袖而去,這種胸懷曠達者真是令人羨慕;夜深人靜的時候還在四處奔忙不肯停步,可笑這些凡夫俗子身陷苦海還不清醒。

活學活用:

勿待興盡,適可而止

人生在世不過百年,不論成功或失敗,百年後都成過眼煙雲。通達生命真相的人能在關鍵時刻把握住內心,從而不使自己墜入痛苦的深淵。相反,一生追逐錢財的人,深更半夜仍然忙著應酬,惟恐其無多,這種人鼠目寸光,說來實在可笑。有人曾出一對聯說:“後世若如我,留錢做什麼?後世不如我,留錢做什麼?”話語精明,足以戒人。

名利富貴,容易使人動心,動心則容易全力追求它們,最終為它們所害。在名利富貴麵前,保持一顆平常心是難能可貴的。

成亦平常,敗亦平常,其中的道理有多少人能明了,又有多少人能親身實踐呢?而這就是區分人生境界高下之所在了。

修行於塵,悟道於世

原文

把握未定,宜絕跡塵囂,使此心不見可欲而不亂,以澄吾靜體;操持既堅,又當混跡風塵,使此心見可欲而亦不亂,以養吾圓機。

譯文

當意誌還不堅定、尚無把握之時,最好不要涉足喧囂的塵世,使自己看不見種種誘惑,以保持自己純潔樸實的本性。當意誌堅定,可以自我控製之時,就應該將自己置身到塵世中去,耳濡目染引起人貪欲的東西,而內心保持堅定的信念,這樣就能使自己的修養達到爐火純青,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都能應付自如。

活學活用:

修行於塵,悟道於世

世間險惡,有很多事情,容易讓人們迷失自我,倘若我們定力不夠,很可能深陷於迷戀中不能自拔。一旦我們無法掌握自己生活的方向時,生活便失去了意義。

所謂出世,那是一種智慧,是一種看透世間種種的智慧,不貪利祿、不愛功名、不為美色所誘惑,具有這種超越世事的心懷,便能夠在世間做任何事而不至於墮落,能夠把握自己生命的方向。

出世又是為了入世,當領悟了道的玄機,完成了自己的修行,就應該接受塵世的洗禮、社會的磨煉,借以培養自己質樸的本性。

人我一體,動靜相連

原文

喜寂厭喧者,往往避人以求靜,不知意在無人便成我相,心著幹淨便是動根,如何到得人我一視、動靜兩忘的境界?

譯文

喜好清靜、厭惡喧鬧的人,往往躲到無人的地方去尋求安靜,豈不知遠離人群是為了自我,實際心中所執著的卻是自身。人我本為一體,動靜相互關聯,如不能忘卻自我,隻知一味強調寧靜,又怎麼能達到寧靜的境界呢?

活學活用:

人我一體,動靜相連

修身養性是為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鍛煉自己的堅強意誌,以能控製自己的物欲情欲,排除自己的私心雜念。求得內心的寧靜在於心靜,環境在其次。

一些清修的人喜歡遠離塵囂隱居山林,以求得寧靜。其實,這樣既然和人群隔離,就表示你內心還存有人已、物我、動靜的觀念,自然也就無法獲得真正的寧靜。所以必須完全拋棄動靜不一的主觀思想,才能真正達到身心都安寧的境界。真正的寧靜是在喧鬧的環境中也能保持平靜的心情,靜亦是靜,鬧亦是靜,才算是真正寧靜。

居山清麗,入都俗氣

原文

山居胸次清灑,觸物皆有佳思:見孤雲野鶴而起超絕之想,遇石澗流泉而動澡雪之思,撫老鬆寒梅而勁節挺立,侶沙鷗麋鹿而機心頓忘,若一走入塵寰,無論物不相關,即此身亦屬贅旒矣。

譯文

隱居在深山老林能使人胸懷坦蕩,看到什麼事物都能引起高雅的思緒;看見無拘無束的孤雲野鶴,就會引起超塵絕俗的觀念;看到清澈的山泉衝激著潔白的山石,就會萌生清洗塵垢、淨化靈魂的衝動;撫摸挺立的輕鬆寒梅,渾身便增添無窮的力量,變得堅貞不屈;常與沙鷗麋鹿為伴,便會把投機取巧的念頭忘得幹幹淨淨。一走入世俗的環境中,不但那些自然景物會被忽視,而連自家身體也會成為多餘之物了。

活學活用:

居山清麗,入都俗氣

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生活環境對一個人的性情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

一個久居山林野泉中的人在無形中會生成一派仙風道骨的氣質;一個在社會上生活時間久了的人,也會自覺不自覺地染上市儈的習氣;一隻在雞窩裏長大的老鷹,甚至會喪失會飛的本性。所以,心性的培養一定要選擇一個合適的環境。

天人合一,景與心會

原文

興逐時來,芳草中撒履閑行,野鳥忘機時作伴;景與心會,落花下披襟兀坐,白雲無語漫相留。

譯文

興致來臨時,何妨脫鞋在草地上漫步,連小鳥也毫不戒備地與你作伴;遇會心之景,落花下披衣獨坐,白雲靜靜飄蕩,滿含留戀之情。

活學活用:

天人合一,景與心會

萬物是無心的,而人類卻有太多的欲望,當我們也能拋棄功名、擺脫權勢的束縛做到無心時,就可以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與自然界渾然融為一體。那時,鳥兒飛來作伴,雲兒與之為伍,大自然顯示出祥和寧靜的氣氛。

事實上,人們已經遠離了大自然,在喧鬧的塵世不能自拔,早就忘卻了還有人來鳥不驚的境界,這是多大的悲哀啊!

念頭稍異,境界頓殊

原文

人生福境禍區皆念想造成,故釋氏雲:“利欲熾燃即是火坑,貪愛沉溺便為苦海;一念清靜烈焰成池,一念警覺航登彼岸。”念頭稍異,境界頓殊,可不慎哉?

譯文

人生的禍福皆由心念所想而起,所以佛經上說:“利欲熏心,便會葬身欲望的火坑,貪婪之心強烈,便會墮入苦難的海洋;隻要有一點警覺精神,那麼便能脫離苦海。”可見想法稍有不同,人生境界就會全麵改觀,因此,所思所想必須慎重。

活學活用:

念頭稍異,境界頓殊

人的一生是幸福美滿還是遭遇淒慘,完全取決於個人的主觀意念。名利欲望太過強烈,便會葬身在欲望的火坑;私欲太強烈,就會使自己沉入苦海;要是能時刻有一點警覺精神,麵對功名利祿的引誘時,想想古來多少豪傑,今朝都已融入黃土,明白生活的真諦,便能使苦海變樂園。

福禍苦樂,一念之差,釋迦牟尼早就看到了這一點,現實的生活也驗證了這一點。貪戀之心能讓人墮入苦海,純淨的心靈能澆滅心頭的欲火,自我的覺悟能使人達到智者的彼岸。

人生雖短,歧路卻多,所以人生麵臨選擇時,要慎之又慎,最好是擇其善者而從之。

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原文

繩鋸木斷,水滴石穿,學道者須加力索;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得道者一任天機。

譯文

隻要堅持不懈,繩索能鋸斷木頭,水滴可以穿透堅石,做學問的人也要發揚這種精神,加倍努力才能成功;細水彙集自然形成河流,瓜果成熟自然脫落枝蔓,學有所成的人自然可以隨心所欲,暢通無阻。

活學活用:

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相傳唐朝大詩人李白看見一老婦人在磨鐵杵,心中頗感好奇,一問才知道是要讓鐵棒變成針。李白不解地問:“這麼粗的鐵棒何時才能磨成針?”老婦人答道:“隻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曾幾何時,我們的日記本上,我們的書本上都抄寫著這句引人思考的警句,我們把它當作座右銘時刻牢記在心。

《荀子?勸學篇》中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又說:“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子在此提倡的就是一股鍥而不舍的精神和百折不撓的勇氣。

“繩鋸木斷,水滴石穿”同樣提倡持之以恒的精神。“錐刺股”、“發懸梁”的故事,說明治學精神的刻苦。相反,如果做事遇難而退,淺嚐輒止,便會一事無成。

機息心情,月到風來

原文

機息時便有月到風來,不必苦海人世;心遠處自無車塵馬跡,何須痼疾丘山。

譯文

內心純樸沒有心計的人,就會有月到風來之清新舒暢的感覺,而不必再為人間的煩惱而痛苦;內心清靜沒有雜念,自然就不會留意世俗的喧囂,不必一定眷戀山野林泉的隱居生活。

活學活用:

機息心情,月到風來

人的機巧之心平息了,自然會感到月光皎潔,暖風拂麵,生活中充滿溫馨。看到魚兒在水中遊樂,你會感受到無拘無束的快樂;看到蝦群嬉戲,你會體味到生命的靈趣,世界在你眼裏是那樣的和諧和安寧,而不會像有的人一輩子苦苦戚戚。內心清靜沒有雜念,周圍自無車馬之喧。人情擾攘、何必認準此山不變,而要出世隱居呢?

登上高山確實會使人心胸開闊,麵對流水也會使人意念深遠,充滿詩情畫意的高山流水也的確有利於修身養性,然而修養達到最高境界的人,就會心無雜念,即使身處塵囂鬧市中,也如同置身深山老林。

肅殺之中,可見天地

原文

草木才零落,便露萌穎於根底;時序雖凝寒,終回陽氣於飛灰。肅殺之中,生生之意常為之,即是可以見天地之心。

譯文

草木才開始凋零,其根端已露出萌芽的尖尖;隆冬時節寒凝大地,溫暖的陽春就即將到來。看似一片蕭條死寂景象,其實卻孕育著無限生機,由此可見上天化育萬物的本心。

活學活用:

肅殺之中,可見天地

天無絕人之路,也無絕物之理。常言說得好:“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生。”天地萬物就是如此生生不息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南宋陸遊詩中寫道:“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人在一生中往往會遇到很多困境,是從困境中走出來,還是就此沉淪,關鍵看你心中是否有堅定的意誌,意誌堅定者,往往會絕處逢生,使事情出現轉機。由此可見,天無絕人之路。

隻要對自己的前途充滿必勝的信心,不自暴自棄,不怨天尤人,那麼風雨過後一定是彩虹,黑暗過後一定是黎明的曙光,寒冬過後必定是溫暖的春天。暫時的困境隻會培育出永恒的成功。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原文

雨後觀山色,景象便覺新妍;夜靜聽鍾聲,音響尤為清越。

譯文

雨後放晴時看那遠處的山巒,就會覺得景色十分美麗;夜闌人靜時聽那寺院的鍾聲,就會感到聲音格外洪亮悠揚。

活學活用: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雨後山色,靜夜鍾聲,皆因清新寂靜而更顯其美,這是大自然在視覺上給人的感受。

很多東西在視覺和聽覺上給人的感覺可能相同,但由此而引發的聯想卻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不相同。對於相同的事物,造成認識上的不同或是截然相反取決於人的認知水平、性情雅俗、修養高低、心情的好壞。同時也說明,在為人處事時,不要責備他人的不同意見,因為我們都擁有自己的意見和看法,求同存異,才是與人交往最正確的方法。

雪夜神清,登山心曠

原文

登高使人心曠,臨流使人意遠。讀書於雨之夜,使人神清;舒嘯於丘阜之巔,使人興邁。

譯文

登高遠望令人心胸開闊,站在江河之畔常令人心潮澎湃,思緒飛揚。在下雨飛雪的夜晚讀書,令人神清氣爽;在雲霧騰繞的山頂引吭高歌,就會感到意氣豪邁。

活學活用:

雪夜神清,登山心曠

登高使人心胸開闊,目光遠大,思維敏捷。所以孟子說:“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古書有雲:“不歌而誦謂之賦,登高能賦,可以為大夫。”清代大才子紀曉嵐《登高符》中寫道:“一上一上又一上,一上上到高山上;回首紅日向雲低,五海四湖皆在程”。毛澤東在長沙橘子洲頭發出:“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感慨。麵對祖國一片大好河山,不禁吟出:“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豪邁之言。可見大自然對一個人情緒、性情的影響非常巨大。誰又能否認有時人竟也會和大自然心心相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