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與事業4
偏激為禍,難建功業
原文
燥性者火熾,遇物則焚;寡恩者冰清,逢物必殺;凝滯固執者,如死水腐木,生機已絕,俱難建功業而延福祉。
譯文
性情暴躁的人好比熊熊烈火,見什麼都燒;性情冷漠的人好像一塊冰,對什麼都冷淡無情;而那些墨守成規、固執己見的人,好比一潭死水、腐朽的木頭,已經沒了生氣。上述三種人都難以有所建樹,也不會交上好運。
活學活用:
偏激為禍,難建功業
一個人事業的成就如何,與他自己的個性也有很大的關係。有三種性格會對個人的事業產生不利的影響,也會給人際關係蒙上陰影:性情急躁,這樣的人缺乏沉著、冷靜的心態,遇事好生氣,由於思想準備不足就匆匆行事,從而導致漏洞百出;性情刻薄,這樣的人或許有一副冷靜的頭腦,但他對人對事冷漠無情,人們見到他便會不寒而栗,與人很難愉快合作,這就失去了事業成功的基礎;性情頑固,這種人獨斷專行、剛愎自用,聽不見別人的意見,也不願反省自己,因此這種人做事也很難成功。
急躁、刻薄、頑固,這三種性格不利於個人事業的發展,影響人際關係的和諧,應為我們每個人引以為戒。
心存忠厚,遠離災禍
原文
福不可徼,養喜神以為召福之本而已;禍不可避,去殺機以為遠禍之方而已。
譯文
幸福不可強求,隻要能經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就算是追求人生幸福的基礎;人間的災禍難以避免,首先應當能消除怨恨他人的念頭,才算是遠離災禍的良策。
活學活用:
心存忠厚,遠離災禍
追求幸福算得上是社會發展的動力之一,對個人來講,幸福固然不可強求,但是誰也不會無緣無故地把幸福賞賜給別人。一個人要想追求幸福還須靠自己奮鬥。雖然每個人的幸福觀不一樣,但追求的期望太高失望就會更大,隻有在奮鬥時抱著隻問耕耘不問收獲的達觀態度才能保持一種樂觀。這樣即使不是刻意追求幸福,幸福也會因你的努力而到來。世人對幸福總是爭先恐後,一遇災禍卻都想逃避,可逃避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隻有心存忠厚,多反省自己,少怨恨別人,才可能遠離災禍。這樣雖然不一定有福降臨,但也絕不至於招來禍患。
寧默勿躁,寧拙毋巧
原文
十語九中,未必稱奇,一語不中,則愆尤駢集;十謀九成,未必歸功,一謀不成,則訾議叢興。君子所以寧默勿躁,寧拙毋巧。
譯文
即使十句話說對了九句,也未必有人稱讚,但如果說錯了一句,就會立刻遭人指責;即使十條計謀有九條都取得成效,也未必得到獎賞,但如果一條計謀未能奏效,責難就紛紛到來。因此君子寧願沉默而不浮躁多言,寧願顯得笨拙而不願賣弄智巧。
活學活用:
寧默勿躁,寧拙毋巧
俗話說:“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裏。”好事之所以不出門,那是因為人們的嫉妒心,看到你有光彩的事閉口不提,結果就使好事遭受塵封、冰凍,以致永遠也無法讓世人知道。反之,一旦做了一件壞事,哪怕再怎麼無關緊要,在人們幸災樂禍的心理驅動下,添油加醋地加以宣揚,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就能讓所有人知道。所以作者發出了“十語九中,未必稱奇,一語不中,則愆尤駢集;十謀九成,未必歸功,一謀不成,則訾議叢興。”的讚歎。既然如此,我們又該如何去做呢?作者告訴我們“寧默勿躁,寧拙毋巧。”與其和他人生氣,與其去解釋自己如何清白,倒不如平時沉默寡言、謹言慎行,讓那些想看你笑話的人、陷害你的人、打擊你的人找不到機會。
殺氣寒薄,和氣福厚
原文
天地之氣,暖而生,寒則殺,故性氣清冷者,受享亦涼薄。唯和氣熱心之人,其福亦厚,其澤亦長。
譯文
大自然氣候溫暖則萬物充滿生機,天寒地凍則萬象肅殺。因此,性情冷漠的人,所得的感情回報也就很少。隻有性情溫和而又滿腔熱情的人,他的福分才能深厚,他所得到的惠澤才能長久。
活學活用:
殺氣寒薄,和氣福厚
大自然四季變化,春夏氣候溫暖,萬物就獲得生機,秋冬寒冷,萬物就喪失生機。同樣,做人的道理也是如此,古道熱腸讓人願意接受,和和氣氣更是持家立業的基礎。反之,一個性情過於冷漠的人就如寒冬一般,讓人無法接近,這種人很難得到別人的協助。從做事來說,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人多力量大”“眾人拾柴火焰高”,我們必須互相合作才有更大力量,才能成就大的事業。而一個人整天板著麵孔自命清高,那誰還願意與之相處、與之精誠合作呢?這樣的人缺少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勢必過著沒有溫情的孤寂生活。
天道甚寬,欲道甚窄
原文
天理路上甚寬,稍遊心,胸中便覺廣大宏朗;人欲路上甚窄,才奇跡,眼前俱是荊棘泥塗。
譯文
大自然中的道路就像一條寬廣的道路,隻要稍稍留心,心靈深處就會無邊遼闊、豁然開朗;人世間欲望就好像一條狹窄的小道,剛一涉足,便見眼前一片荊棘泥濘、寸步難行。
活學活用:
天道甚寬,欲道甚窄
人生在世,存在著兩種不同的生活方式,也可以說世人行走在兩條截然不同的道路上。凡是能合乎天理的大道,這條道路不能滿足人的種種世俗欲望,而且走起來枯燥寂寞,假如能順著這條道路前行,會越走越光明,胸襟自然開朗,會覺得自己充滿勇氣,前途遠大。反之,世人內心充滿欲望,而欲望之路卻非常狹隘,雖可滿足一時的虛榮和享受,可是在這條道路上理智易受到蒙蔽,一切言行終被欲望驅使,不說難以成就事業,就連四周也荊棘叢生,久而久之會墜入痛苦的深淵,連性命也難保。
人生有追求是好事,但如果因此失了理智,甚至丟掉了性命就很愚蠢,從長遠看,人生應有高層次的追求才是明智之舉。
苦樂相磨,疑信相參
原文
一苦一樂相磨練,練極而成福者,其福始久;一疑一信相參勘,勘極而成知者,其知始真。
譯文
在痛苦中迎來歡樂,不斷磨練,最終得到的幸福才會長久;由疑問再到信從,反複參比驗證,最後得到正確的認識,這樣的認識才是真知灼見。
活學活用:
苦樂相磨,疑信相參
遭受過痛苦的人才能享受到真正的快樂。正是因為他曾處在困苦中,經過不斷的磨練,最終得到了幸福,他才真正地明白何為苦?何為樂?他才能珍惜快樂,而且將以前的困苦牢記於心,不至於重蹈覆轍。
經過苦才能真正地享有樂,求知也是一樣,經過懷疑才能真正地信從。孟子曾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他在讀《書?武成》篇的可信處,僅有十分之二三,可見書上的話絕不能全信。
孟子可以說是深知疑書之道,惟有疑,人才能保持獨立思考,才能提出問題,也才可能跳出前人的窠臼,不至於盲從書本,不至於成為一個僅是儲存書本的兩腳書櫃,也才能解決新的問題,迎接新的挑戰。
心虛明理,心實卻欲
原文
心不可不虛,虛則義理來居;心不可不實,實則物欲不入。
譯文
一個人應當有虛懷若穀的胸襟,因為隻有謙遜才能接受真正的學問和真理;同時,一個人又要抱著擇善執著的態度,因為隻有堅強的意誌才能抵抗外來物欲的誘惑。
活學活用:
心虛明理,心實卻欲
毛澤東說:“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巴甫洛夫告誡人們:“決不要陷入自以為是的泥潭,因為一旦自以為是,你就會喪失客觀方麵的準繩。”對求知而言,隻有虛心好學,才能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日益完善自己的學業和品行。求知如此,做人也是一樣,隻有實實在在,善於聽取不同的意見,並擇善而行,改進自己的不是,才能形成正確的認識,才能鑒別善惡是非,自覺地抑製私心雜欲的侵襲。
水清無魚,人察無徒
原文
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故君子當存含垢納汙之量,不可持好潔獨行之操。
譯文
陸地上汙穢的地方,有利於各種生命的繁衍;清澈見底的水中,沒有魚兒棲息繁殖。所以君子應當經常培養包容一切的氣度,容得下別人的缺點錯誤,千萬不能過於愛好高潔而成為孤家寡人。
活學活用:
水清無魚,人察無徒
《孔子家語》中有:“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水如果太清了就不會有魚,人如果太認真就不會有朋友。這是孔子教導弟子子張的話,今天,這句話仍具有很大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