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做人篇1(1 / 3)

第四章 做人篇1

《菜根譚》說:“做人無點真懇念頭,變成花子,事事皆虛;涉世無段圓活機趣,便是個木人,處處有礙。”人生在世,實在做人和靈活處世是為人處世的最佳標準。二者同存,則有相得益彰之功效;二者擇一,則有唇亡齒寒之損失。要想不虛度此生,不妨從實在和靈活處做起。

君子敏於德,小人貪於利

【原文】勤者敏於德義,而世人借勤以濟其貧;儉者淡於貨利,而世人假儉以飾其吝。君子持身之符,反為小人營私之具矣,惜哉!

【釋義】勤奮的人應該努力在品德和義理上下工夫,可是有些人卻仰仗勤奮來解決自己的貧困;一個儉樸的人應該把財貨和利益看得很淡泊,可是有些人卻假借儉樸為名來掩飾自己的吝嗇。勤勞和儉樸本來是有才德的君子立身處世的法則,不料反倒成為市井小人營利徇私的工具,真是叫人感到惋惜。

淡於私利,名滿一世

河南少林寺有一塊奇異的石碑,上有釋迦牟尼、孔子、老子三人的合體像,一為佛祖,一為儒聖,一為道尊。此石碑上刻有碑銘讚語:“三教一體,九流一源,百家一理,萬法一門。”意思是說江河百流,終歸大海,教理不同,方法各異,卻都能達致最高境界。

曾國藩就如這樣一塊石碑,身上刻有中國不同傳統文化流派的印跡,出世與人世互相統一,世事洞明卻又糾纏其中。

曾國藩於鹹豐四年(公元1854年),在湖南老家招募兵勇,創立舟師。訓練湘軍。自與太平軍開戰後,運籌帷幄,謀勇兼備,知人善任,調度有方,屢建奇功,多次受到清廷的恩賞和嘉獎。

鹹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十月,兩宮皇太後授權曾國藩,統轄江蘇、安徽、江西、浙江四省軍務,節製提督巡撫以下各官,可謂權綰四省。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正月,又加授“協辦大學士”,從而成為清朝自開國以來權勢、地位最高的漢臣。而曾國藩的弟弟們葉炳權在握,四弟曾國荃統兵近兩萬,由於屢立戰功,僅同治元年就受到了清朝最高統治者的七次表彰;五弟曾國葆也統兵五千之眾。曾家兄弟權傾朝野,曾氏家族堪稱“天下第一家”。正如曾國藩自己所雲:“餘家目下鼎盛之際……近世似此者,曾有幾家?”

家門的極盛,並沒有使曾國藩得意忘形,卻使他感到憂心忡忡,且小心翼翼。他認為,家道的長久,不是憑借一時的官爵,也不是憑借一兩個人的發跡來維持的。當家道鼎盛的時候,要做家道衰敗時的考慮。上天既能使我們處於今天豐厚順達的境地,就能使我們處於明天艱難困苦的境地。

曾國藩知道,功高名顯,必然會招來嫉妒和仇視,所以與人分享利益和名譽是曾國藩的一貫做法。每次打仗,他都不以首功自居,而是將下屬或是同僚的名字放在前頭。

曾國藩在擔任兩江總督的時候,為了搞好關係,曾國藩就特別注意將滿人都督官文的功名擺在自己之前。後來,曾國藩費盡心思將長江水師改經製水師,做了這樣一件很大的事,曾國藩又將官文的名字推到自己前麵。

這是為什麼呢?曾國藩分析了官文的為人。官文既仇視湘軍,又沾了湘軍的光。不是湘軍的勝利,哪有他的一等伯爵?貪名貪利,毫無定識,更無風骨,對於這樣的貪官,為了促成水師製,不讓他反對,給他點好處,他就會站在你這邊。因此在給太後、皇上的折子裏,如果建議改製後的長江水師統領讓官文做,大家都做他的副手,他一定會樂意。這樣既可以減輕官文對湘軍的嫉恨,又可拉攏他一起做事,借此消除滿人對湘軍的仇恨和排擠。

後來的事實證明了曾國藩的做法,無疑是明智之舉。

自古名利太過都是禍害,與人分享才能與人共處。在曾國藩做官後期,正是憑著這種自謙,與人為善的原則,才使他晚節得保,並在韜光養晦之中達到最高峰。

生時盛事稱霸道,亡後名利散風中

老子曾說:“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遣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就是告誡人們與其過分自滿,不如適可而止;鋒芒太露,勢難保長久,金玉滿堂,往往無法永遠擁有,富貴而驕奢,必定自取滅亡。隻有功成名就,急流勇退,拋棄一切名利,才合乎自然法則,才能永久。漢代驃騎將軍霍光就是因為沒有“功遂身退”而招致家族滅亡的。

霍光,字子孟,漢朝人,是驃騎將軍霍去病的異母弟。由於霍去病的關係,霍光十幾歲便入朝做官。武帝時為奉車都尉,後擢為大司馬、大將軍,受武帝遺詔輔佐幼主,位居五輔臣之首,執掌朝政二十年,勤政納諫,輕徭薄賦,百姓充實,四方少數民族歸順,連輔兩代皇帝,鞠躬盡瘁,恪守臣道,未嚐有過。然不曉“人滿天概”之理,致使族黨滿朝,權傾朝野。

霍光死後,漢宣帝親政,奪了霍氏家族的兵權。之後又以謀反罪,鏟除了霍氏家族。霍光在世時,宣帝對之十分懼怕,“光從驂乘,帝內嚴憚之,若有芒刺在背”。然而,在他去世後,族人卻遭到了殘酷地殺戮。所以人們說:“霍氏之禍,萌於驂乘。”

俗語雲:老年疾病,都是壯年招得;衰時罪孽,都是盛時作得。因此,人們要以霍光為鑒:鬥斟滿則人概之,人滿則天概之。霍氏的勢力太強大了,上天就借漢宣帝來削平、限製他的勢力,如果一個家族像霍氏那樣,等到別人來削平、限製時,就隻能落下悲慘的下場了。所以,如果我們的事業或是家族正處於鼎盛時期,那麼我們必須要自律自戒,不等上天來懲罰限製,也不等別人來懲罰限製,我們自己應該主動想辦法限製自己。

做人的智慧

人的一生中,處處都有風波險阻,時時會有功名誘惑,麵對著這一個複雜的社會,謙讓才是處世的妙方。做到恭謙讓人,爭鬥就會停止,憤恨才會平息,結怨才會化解,天下再大的禍患都會冰消雪化於“淡泊名利”之中。

扶公議,和陰德

【原文】市私恩不如扶公議,結新知不如敦舊好,立榮名不如種陰德,尚奇節不如謹庸行。

【釋義】如果一個人是為了收買人心而幫助別人,就不如正大光明地去爭取社會大眾的輿論;如果一個人結交的新朋友都是些不能直言勸善的人,還不如利用這些時間鞏固老朋友間的感情;如果一個人為了提高知名度而不擇手段、沽名釣譽,還不如積一些陰德;如果一個人為了顯示名節而標新立異,還不如在日常生活中謹言慎行,多做一些看似平凡的善事。

鐵麵禦史趙抃

趙抃,字閱道,號知非子,北宋衡州西安人。

趙抃於北宋仁宗景佑元年(公元1034年)開始踏入仕途,最初他在武安任節度推官。在他任職期間,因為恪守憲律而初露頭角。

有一次,一個縣民因為偽造印信,被判處了死刑。但是,趙抃審核案卷時發現,印信的偽造時間雖然是在頒布大赦令之前,但卻是在大赦令頒布之後使用的。按當時的律法,“赦前不用,赦後不造,不當死”,此縣民當然不能被判死罪,於是趙抃毅然決定重新定案。

正是因為謹慎斷案,趙林避免了一樁冤案的發生,他也因此得到了官府上下的一致好評,人們都稱讚他斷案明察而嚴謹。

之後不久,翰林學士曾公亮聽說了趙抃出色的政績,他雖然和趙林從未謀麵,但卻非常欣賞他。於是,曾公亮利用一個偶然的機會向皇上舉薦他到朝中做殿中傳禦史。趙抃上任後,行走於中央。他彈劾官員不避權親,贏得了很好的口碑。

當時的宰相叫陳執中,這人行為乖戾,不學無術,平日裏隻知道逢迎宋仁宗,根本沒有一點輔助皇帝治理國家的心思和能力。

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陳執中家有一個叫春兒的婢女死了。在移屍開封府檢視的時候發現屍體上有傷痕,在經過仔細檢查之後,確定是被毆打致死。因此,這件事鬧得滿城風雨。有人說這婢女是活活被陳執中親手打死的;還有人說這婢女是死於宰相家仆阿張之手……

陳執中雖然有很大的殺人嫌疑,但是因為有仁宗的寵信,他根本不把這樣的議論當回事兒,而且拒絕與法司合作調查此案。

趙抃看不過去,於是屢次上奏彈劾宰相陳執中。他認為這是關乎人命的大事,決不能就這樣不了了之,而且他還指出,即使是“女使本有過犯,自當送官斷遭,豈宜肆匹夫之暴,失大臣之體,違朝廷之法,立私門之威?果為他人所殺,自當擒付所司,以正典刑,豈宜不恤人言,公為之庇”。趙林奏請仁宗治陳執中的罪,不要輕視大宋的律法。

可是仁宗根本聽不進趙抃的話,所以趙抃雖然多次彈劾陳執中卻均不起作用。因此,此事落得個不了了之。

固執的趙抃沒有因此而放棄彈劾這個不學無術、壞事做盡的宰相。時隔八個月之後,他經過周密調查,擬出了陳執中的八大罪狀:不學無術,錯置顛倒,引用邪佞,招延卜祝,私仇嫌隙,排斥善良,狠愎任情,家聲狼藉。在他論奏陳執中的這八條罪狀中,每一條拿出來都夠罷免陳的官職,然而仁宗仍然不為所動。

趙抃毫不氣餒,前前後後上書二十餘次,終於使得仁宗醒悟,革去陳執中的宰相之職。

正直趙綽,以德報怨

隋文帝晚年“用法益峻,帝即喜怒不恒,不複依準科律”,朝中有一些偏險小人“性愛深文,每隨牙奏獄,能承順意旨”,推波助瀾,以求名逐利。但是官拜大理少卿而又守法公正的趙綽,非常看不慣這些官員們趨炎附勢的嘴臉。自然,他成為這些奸佞小人的眼中釘。

當時的大理掌固,名叫來曠,雖說他隻是一個小小的雜役,但卻對政治氣候非常敏感,很會迎合文帝用法苛嚴的心理。

有一次,來曠寫了一封“言大理官司恩寬”的奏疏給文帝。文帝非常高興,認為他是一個忠直體國的臣子,於是便恩準他在早朝時列於五品大臣的行列中參見。

剛嚐到一點甜頭的來曠,當然不會因此滿足。為了謀求高官厚祿,他誣奏大理少卿趙綽濫免囚徒。文帝看了奏章後非常憤怒,指派親信使臣推問核驗。調查後發現根本沒有此事,而是來曠為了謀求官職而用欺詐的手段來蒙騙皇上。文帝大怒,要將來曠立即斬首。

可是這時候,趙綽卻勸阻文帝不要亂殺來曠,因為來曠雖然有罪,但罪不至死。文帝非常不悅,拂袖而去。

趙綽因此事幾次三番地要覲見皇上,但都遭拒見。

於是,趙綽謊稱“臣更不理曠,自有他事未及奏聞”,文帝這才肯見。

趙綽見文帝仍然怒氣未消,就拜了又拜,口稱:“微臣罪該萬死。”

文帝見狀覺得莫名其妙,問趙綽到底怎麼回事。

趙綽繼續說道:“臣為大理少卿,卻連自己的屬下都沒有教育好,才使得他觸犯了陛下。還有,臣根本就沒有別的事情求見皇上,卻假稱有事,這種種罪過加起來還不夠罪該萬死嗎?”

文帝聽了趙綽一再自責的陳奏後,不但沒有生氣,反而將先前的怒氣消了許多,臉色也溫和了許多。

獨孤皇後當時恰巧也在座,見狀趁機對文帝說道:“難得你有如此忠貞坦蕩的臣子。”

文帝點頭,不但沒有治法趙綽的罪,還賜酒給。來曠因此也被免除了死刑,按律法流放到廣州。

趙綽的誠摯正直,贏得了文帝的敬重。從此後他經常被“引入閣中,或遇上與皇後同榻,即呼綽坐,評論得失,前後賞賜萬計”。

文帝經常開玩笑地對趙綽說:“朕於卿無所愛惜,但卿骨相不當貴耳。”

趙綽雖然後來一直沒有升遷,但是相信對於“真摯正直,以德報怨”的他來說,有沒有高官厚祿並不重要。

做人的智慧

古人雲:“人之有德於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於人也,不可不忘也。吾之有過於人,不可忘也;人之有過於我,不可不忘也。”以德報怨,寬容待人,自可坦然安樂。

事事留點餘地,鬼神也讓三分

【原文】事事要留個有餘不盡的意思,便造物不能忌我,鬼神不能損我。若業必求滿,功必求盈者,不生內變,必招外憂。

【釋義】萬事都不能做得太絕,要恰當地給自己留些可以回旋的餘地,那麼,哪怕是造物主也不會嫉妒,神鬼也不會傷害。如果萬事都要做得近乎完美,功勞都要達到圓滿,那麼即使不因此而發生內亂,也會招致外來的攻訐、忌恨。

做事留餘地,可免禍保身

大唐中興名將郭子儀,不但善於打仗,在待人處事方麵也很有一手。“安史之亂”平定後,立下大功並且身居高位的郭子儀成為所有人爭相接納的對象。有一次,郭子儀生病臥床,有個叫盧杞的官員前來拜訪。此人相貌奇醜,生就一副鐵青臉,臉寬頭短,鼻子扁平,鼻孔朝天,眼睛奇小,世人都把他看成是個活鬼。正因為如此,一般婦女看到他這副相貌都會掩口失笑。郭子儀聽到門人的通報,馬上下令左右姬妾都退到後堂去,不要露麵,由他一人獨自去招呼。盧杞走後,姬妾們回到病榻前問郭子儀:“許多官員都來探望您,您從來不讓我們躲避,為什麼此人前來就讓我們都躲起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