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安分守己才是快樂的根本2
知足即是神仙境界
《菜根譚》中寫道:“貪得者,分金恨不得玉,封侯怨不授公,權豪自甘乞丐;知足者,藜羹旨於高粱,布袍暖於狐貂,編民不讓王公。"“眼看西晉之荊榛,猶矜白刃;身屬北邙之狐兔,尚惜黃金。語雲:‘猛獸易伏,人心難降。谿壑易填,人心難滿’。信哉%"意思是說:一個貪得無厭的人,給他金銀,還怨恨沒有得到珠寶;封他侯爵,他還怨恨沒封公爵。這種人雖然身居豪富權貴之位,卻等於自願淪為乞丐。一個自知滿足的人,即使吃粗食野菜,也比吃山珍海味還要香甜;穿粗布棉袍,也比穿狐襖貂裘還要溫暖。這種人雖然身為平民,但實際上比王公還要高貴。眼看著武功強盛的西晉,變成雜草叢生的荒蕪之地,可是一些高官貴族還在想炫耀武力;親貴皇族,死後多半都葬在北邙山,身體已成為北邙山陵墓間狐鼠的食物,在世時還何必那樣愛惜財富呢?俗諺說:“野獸容易製伏,人心卻難以降服;溝壑容易填平,人的欲望卻難以滿足。”這真是一句經驗之談呀!
很早很早以前,傳說有個農夫在山坳裏挖出一隻至少100多斤、價值連城的金羅漢,發了大財。周圍的親友都向他投去羨慕的眼光。
可農夫卻反比先前犯愁了。往常,他種田幹活,隻要吃飽穿暖,就無憂無慮,自在得很;可是自從挖到金羅漢後,反倒食不知味,睡不安穩起來。
怕被人家偷是個原因,但還有一個更大的原因,就是他整日都在絞盡腦汁地想:“十八羅漢我隻挖到一隻,其他的十七隻不知在什麼地方?要是這十七隻羅漢也一起歸我所有,那就滿足了。”
真個是“人心不足蛇吞象”,哪還會不受困擾呢?
我們每個人都得小心控製自己希望金錢越多越好的欲望。我們得提醒自己,錢隻是供你維持合理的生活水準而已,追求和擁有過多的錢財並不能使人感到更幸福。
《菜根譚》的作者崇尚的是一種“知足常樂”的人生哲學。他寫道:“都來眼前事,知足者仙境,不知足者凡境;總出世上因,善用者生機,不善用者殺機。"意思是說:對現實生活環境中的事物能感到滿足的人,就會享受神仙一般的快樂;感到不知足的人,就擺脫不了庸俗的困境。總括世上萬般事物的原因,假如能善於運用,就處處充滿生機;不善運用,就處處充滿危機。
在變幻不定的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渴盼得到幸福。然而,幸福到底是什麼呢?未必人人都能正確答出,於是常常有人忽略自己擁有的幸福。
其實,日出日落的更替中,幸福隨時都會環繞在你身邊:伴著落日的餘暉,與老伴牽手走在花叢草木間,暢敘著心中的情感,你是幸福的。
捧著一束鮮花去醫院探望生病的友人,望著那些失去健康的人們,你會從他們痛楚的眼神中感受到擁有健康的你是幸福的。
清晨出門,家人遞給你剛剛燙好的衣服,你穿著它得體地走在街上,夜晚歸來,愛人做了可口的飯菜在等你,那情境中你依然是幸福的。
……
幸福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呈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它隻是一種生命的感受,一種人生的體驗。在很多時候,幸福不是去盼望我們沒有的東西,而是盡情享受自己現在的“擁有”。
一個人,隻消擁有一個和睦的家庭,擁有一份好的心情,那你就是幸福的!學會發現,學會珍惜,學會創造,幸福永遠環繞在你身邊,像陽光、水和空氣。其實,幸福就在我們心中。
真正的幸福來自於內心,不能以金錢、權力、榮耀以及征服來衡量,如果以強迫等非法手段獲取或誤用,乃至以執著的態度來看待這些世間之物,它們就會成為占有者痛苦和悲傷的根源。
有人說:“我不幸福,因為我沒有錢,有了錢我就幸福了。”
有人說:“我不幸福,因為我沒有權,有了權我就幸福了。”
有人說:“我不幸福,因為我沒有名,有了名我就幸福了。”
有錢可以下館子、買房子、買車子……,可是錢不等於幸福;有權可以讓人服從、聽話,可以指揮別人,但並不等於幸福;有名可能得到尊敬、崇拜、羨慕,但這也不等於幸福。
物的享受、權的力量、名的榮譽隻能使人產生一定的滿足感,即使這就叫做“幸福”,那也隻是一種短暫的感受,因為貪欲是無法滿足的。
沒錢的時候期待有錢,得到之後或有一陣喜悅,接著便是不滿足,又期待更多的錢;沒權的時候期待有權,升職之後或有一個階段的滿足,漸漸地又產生對更大權力的期待;沒名的時候想成名,有了一點小名,又期待著增加更大的知名度。所以說金錢、權力、榮耀都無法衡量幸福,幸福是心的感受!
凡夫看到事物的表麵,以期待欲望的滿足代替幸福;智者看透了事物的本質,明白執著地對待流轉不定的世間事物,恰恰是痛苦煩惱的根源。正常、適當的物質需要是應該的,關鍵是破除一個貪字。正常正當的權力、榮耀也並不是壞事,但切切不可對此有執著的癡迷。
《菜根譚》中警示我們:“樹木至歸根,而後知華萼枝葉之徒榮;人事至蓋棺,而後知子女玉帛無益。"意思是說:樹木每當到了秋冬季節就葉落歸根化為腐土,人們才想到茂盛的枝葉、鮮豔的花朵隻不過是一時的榮華;人到死後進入棺材,這時才會知道子女錢財毫無用處。悟透了這一道理,就會減少許多煩惱,避免許多愚蠢而有害的行動。
去苦樂自存
《菜根譚》中寫道:“水不波則自定,鑒不翳則自明。故心無可清,去其混之者而清自現;樂不必尋,去其苦之者而樂自存。"意思是說:沒有被風吹起波浪的水麵,自然是平靜的;沒有被塵土遮蓋的鏡子,自然是明亮的。所以,人類的心靈根本無須刻意清洗,隻要除掉心中的邪念,那平靜明亮的心靈自然會出現。日常生活的樂趣也根本不必刻意去追求,隻要排除心中的一切困苦和煩惱,那麼,快樂幸福的生活自然會呈現在人們麵前。
儒家認為,一切人類的痛苦煩惱都是出自邪惡的雜念,而這種邪念雜念多半是出自庸人自擾,所以才有“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的說法。人當然不能脫離現實世界而生存,保持內心絕對純潔,但如何對待外界的幹擾,怎樣認識客觀世界的變化,是與主觀認識水平的高低和自己的修養學識相聯係的。排除了私心雜念,以便保持一種高尚的追求,人在事業中就可以保持一種愉快的心情,精神狀態也會飽滿。
小和尚凡了什麼事情都發愁。他之所以憂慮,是因為覺得自己太瘦了;因為他覺得自己現在過的生活不夠好;他很擔憂他給別人不好的印象;他很擔憂,因為他覺得自己得了胃病,他無法讀經書……
凡了決定到九華山去旅行,希望換個環境能夠對他有所幫助。他上路前,師父交給他一封信並告訴他,等到了九華山之後再打開看。
凡了到九華山後覺得比在自己的廟裏更難過,因此,他拆開那封信,看看師父寫的是什麼。
師父在信上寫道:“徒兒,你現在離咱們的寺廟300多裏,但你並不覺得有什麼不一樣,對不對?我知道你不會覺得有什麼不同,因為你還帶著你麻煩的根源———也就是你自己。無論你的身體或是你的精神,都沒有什麼毛病,因為並不是你所遇到的環境使你受到挫折,而是由於你對各種情況的想象。總之,一個人心裏想什麼,他就會成為什麼樣子;當你了解這點以後,就回來吧。因為那樣你就醫好了。”
他師父的信使他非常生氣,凡了覺得自己需要的是同情,而不是教訓。
當時,他氣得馬上決定永遠不回自己的廟了。那天晚上,經過一座小廟,因為沒有別的地方好去,凡了就進去和一位老和尚聊了一個時辰的天。老和尚反複強調的是:“能征服精神的人,強過能攻城占地”。
凡了坐在蒲團上,聆聽著老和尚的教誨,聽到和他師父同樣的想法———這一來就把他腦子裏所有的胡思亂想一掃而空了。
凡了覺得自己第一次能夠很清楚而理智的思考,並發現自己真的是一個傻瓜———他曾想改變這個世界和世界上所有的人———而唯一真正需要改變的,隻是自己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