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待人寬一分是福3
批評別人時要溫和
《菜根譚》中寫道:“家人有過不宜暴揚,不宜輕棄。此事難言,借他事而隱諷之;今日不悟,俟來日正警之。如春風之解凍、和氣之消冰,才是家庭的型號。"意思是說:如果家裏的人犯了什麼過錯,不可以隨便大發脾氣亂罵,更不可以用冷漠的態度漠不關心,放任不管;如果他所犯的錯你不好直接批評,可以借其他事情來暗示讓他改正;如果沒辦法立刻使他悔悟,就要拿出耐心等待時機再提醒勸告。要循循善誘,就好像春天溫暖的風一般,能消除冰天雪地的冬寒;要像溫暖的氣流一樣,能使冬天凍得如石塊的冰完全融化,這樣充滿一團和氣的家庭,才算是模範家庭。
這不僅是處理家庭關係的一項原則,也可以作為處理朋友和同事關係的參考。
一次,子貢問孔子怎樣交朋友。孔子說:“忠言相告,好話勸導,他不聽就算了,不要自找羞辱。”在很多人看來,孔子的建議不失老道穩妥。
在與封建統治者長期共處的過程中,憑智力而入仕的士人,漸漸懂得了如何把握自己的人生。一方麵要生存下去,而且是不依賴統治者的賞賜,全憑自己在經濟生活中獨立自主;另一方麵也要體現普遍推崇的“道”,以個人的認識去影響所依附的統治者,這就是對統治者的作為,保持謹慎的溫和批判態度。
所謂“溫和批判”,是自孔夫子便使用的處世辦法。這種溫和批判的關鍵之處就在於有一定的“度”。如何把握這樣一個“度”,便成了人生智慧中的基本環節。人各有誌,不能強勉。
作為下級,作為朋友,你當然有義務以適當的方式勸諫你的上級,你的友人,但如果他們不聽,不采納你的意見,也隻能作罷。你的話說到了,義盡到了嘛,有什麼辦法呢?如果你硬要一廂情願地強迫他們接受你的意見,非要顯示自己的忠心,顯示自己的友情不可,每次見了麵就說,絮絮叨叨,情急辭切,給人咄咄逼人的感覺,其結果是上級討厭你,朋友疏遠你,效果適得其反,弄得不好,真會自取其辱。
對於現代人來說,運用這一原則,不是在人際關係上耍滑頭,也不是對朋友不忠,而是交友的藝術,聖人的經驗之談。
交朋好友是人之平常行為。不過,交友,應該有些具體的標準與條件。誌同道合,作為朋友的基礎和主要條件,人們似乎是可以認同的。相處近便是表麵現象,而成為朋友的根本,是誌同道合。
既然雙方有共同的理想、誌願,那麼,說話,做事,自然是要合拍、同道的。
朋友出了毛病,或有了什麼想不開,作為朋友,要真心誠意地勸告,善意地做思想工作。這是朋友本該做的。但不能強求,隻能悉聽尊便。當然,當我們想批評和說服別人時,在放棄努力之前,一定要進行“忠告而善道之”的說服。所謂的善,就是要注意批評的方式。
一般人認為,挨批評肯定是苦的,是一件丟麵子的事。因為“苦”,受批評者往往要產生抵觸情緒,使批評的效果大打折扣,即批評的負效應。但是,如果能夠很恰當地把握批評的方法尺度,就能使批評達到春風化雨、甜口良藥也治病的效果。
其實,許多時候,批評的效果往往並不在於言語的尖刻,而在於形式的巧妙。正如一片藥加上一層糖衣,不但可以減輕吃藥者的痛苦,而且使人很願意接受。批評也一樣,如果我們能在必要的時候給其加上一層“外衣”,也同樣可以達到“甜口良藥也治病”的目的。
嗬護別人的自尊
《菜根譚》中寫道:“人之短處,要曲為彌縫,如暴而揚之,是以短攻短;人有頑的,要善為化誨,如憤而嫉之,是以頑濟頑。"意思是說:發現別人有缺點過失,要很婉轉地為他掩飾或規勸,假如在很多人麵前揭發傳揚,這不僅傷害別人的自尊心,也證明自己的無知和缺德,是用自己的短處來攻擊別人的短處;發現某人個性比較愚蠢固執時,就要很有耐心地慢慢誘導啟發他,假如厭惡他,不僅無法改變他的愚蠢固執,同時也證明了自己的愚蠢固執,就像是用愚蠢救助愚蠢。
一個善於處世的人,應該本著尊重別人個性習慣的原則去適應對方,充分嗬護別人的自尊,照顧對方的麵子,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預期效果。
《三國演義》中有這樣一段故事:劉備大敗,存亡未知;關羽被困在一座土山上,進退無路。但是,要叫耿介、傲岸、以忠義自詡的關羽投降,談何如易!張遼一到,關羽就先發製人:“文遠是來和我交戰嗎?”
張遼說:“不是!”
“來做說客嗎?”
“不是。”
“那麼,是來幫我的了。”
“也不是。”
關羽奇怪了:“既然都不是,你到我這裏來幹什麼?”
張遼說:“我隻想告訴你,劉備不知存亡,翼德不知生死;昨夜下邳已破,劉備的家眷都已落入曹操之手。”
“呸!你去告訴曹操,我雖處絕地,視死如歸。”
張遼知道,關羽是個很講麵子的人,對這樣的節烈之士,與其用虛言蒙哄,倒不如用大義相責,給他一個冠冕堂皇的階梯。
“死有什麼了不起,你就是死了,也犯了三條大罪。”張遼說,“當年劉備與你結義,發誓同生共死,現在,劉備剛敗,你就要戰死,倘使劉備複出,想要你幫忙而不可得,你豈不是負了當年的誓言?這是一。劉備把家眷托付給你,你一死,二位夫人依靠誰人?你辜負劉備之托,這是二。你武藝超群,兼通經史,不想與劉備共同匡扶漢室,卻總想用死來成就匹夫之勇,這是第三條罪狀。”
按照張遼的邏輯:死了,既不能幫劉備,也不能救二嫂,算不得“義”;還不能扶漢室,也算不得“忠”。不忠不義,死又何益?———這為關羽體麵下台鋪下了第一道台階。
這時,關羽也就不沉吟了。
接著,張遼又勸說道:假如投降曹操,一者可以保二夫人,二者不背桃園之約;三者可留有用之身。
按照張遼的邏輯,降了曹操,倒是忠義兩全———為關羽體麵下台鋪下了第二道台階。
當然,關羽也不是傻子,如果就踏著張遼拋出的兩道台階下台,不隻有失身份,而且有損聲譽。於是,他煞有介事地提出三約。
他說:“一者,我與皇叔設誓,共扶漢室,如今我隻降漢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處請給皇叔俸祿養贍;三者,但知皇叔去向,即便辭去。”
如今,寧死不降的念頭已經打消,剩下的隻是討價還價了。他提出的三約,實際上是為自己體麵下台鋪設的第三道台階。
在張遼的巧妙勸說和斡旋之下,關羽就順從地投到了曹操的帳下。這樣,關羽既保全了生命,又保持了忠義的美名;曹操免了一番廝殺,又收降了一員大將,這叫做各有所得,各取所需。
聰明的中國古人發現,假如勸說別人有什麼秘訣的話,就是設身處地替別人想想,了解別人的態度和觀點;而一味地為自己的觀點和主張作爭辯,往往隻會陷於頂牛抬杠的境地。
機智靈活拿剛柔相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