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1
陰謀怪習、異行奇能,俱是涉世的禍胎。隻一個庸德庸行,便可以完混沌而招和平。
陰謀詭計、怪異的言行、奇怪的技能,這些都是招致災亂的根源。隻有平凡的德行和尋常的言行,才可以保持自然與和平。———明·洪應明《菜根譚》
念頭起處,才覺向欲路上去,便挽從理路上來。一起便覺,一覺便轉,此是轉禍為福、起死回生的關頭,切莫當麵錯過。
當心中的邪念浮起時,一旦發覺這種邪念有可能走向欲望之路,便立即把這種欲念拉回正路上去。隻要壞的念頭一產生就立刻有所警覺,有所警覺就立刻設法來挽救,這才是轉災禍為幸福、變死亡為生機的緊要關頭。所以,絕對不可以輕易放過這個機會。———明·洪應明《菜根譚》
學會忍辱負重
《菜根譚》中寫道:“天薄我以福,吾厚吾德以迓之;天勞我以形,吾逸吾心以補之;天扼我以遇,吾亨吾道以通之。天且奈我何哉%"意思是說:假如上天不增多我的福分,我就多做些善事培養品德來對待這種命運;假如上天用勞苦來困乏我的身體,我就用安逸的心情來保養我疲憊的身體;假如上天用窮困來折磨我,我就開辟我的求生之路來打通困境。假如我能做到這些,上天他又能對我怎樣呢?
人之所以異於禽獸,就是講究人格道德;品格是道德的基礎,一個人若對於品格道德都不講究的話,那和禽獸有何差別?當然,培養我們品格道德的方法很多。在傳統的中國文化看來,要培養我們的人格道德,最有力、最有幫助的,還是“忍辱”。
據《菩薩戒經》所載,佛陀在修行的時候,曾經被五百個“健罵丈夫”追逐惡罵,不論佛陀走到哪裏,他們就跟著罵到哪裏,而佛陀的態度是“未曾於彼起微恨心,常具慈悲而用觀察”。這種忍辱精進的修持,終於使佛陀證得了無上菩提。可見,忍辱可以培養良好的品格。
佛陀說:“學道的人,如果不能忍受毀罵,對惡毒攻擊不能如飲甘露,即不能算是學道的人。”我們看“忍”這個字是心上一把刀,從這個字的結構也可以看出忍耐的意義。一個人在平常生活裏,若不培養忍耐的力量,沒有很多的修養,那麼,不要說一把刀插在身上受不了,就是剃頭用的刀片把你腳割破一點,也會受不了而哇哇叫了。
現在很多青年,逞一時匹夫之勇,可為一件小事而拔刀相向;一句閑話往往放在心裏,久久不能消除。沒有忍辱功夫,無論修持、做事都不能達到理想。一句閑話就要計較,一點小小折磨就受不了,這種沒有力量應付不良環境的人,如何能擔當重任和創造事業呢?
《菜根譚》中寫道:“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從烈火中煆來;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須向薄冰上履過。"意思是說:要想追求那種金玉般純潔的品德,必須到轟轟烈烈的事業中去磨煉;要想創立驚天動地的功績,必須到難關險隘中去拚搏。
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我們要想成為未來社會的中堅力量,就要先學忍耐,忍功夫做得到,才能成就宏大的事業。
事實上,能忍的人並不是懦夫,反之,忍是勇敢的,是有力量的;忍是一種犧牲,是一種定力,你能培養這種定力、犧牲的精神,品德才會有增長,事業和人生才能成功。下麵的這個故事就詮釋了這一人生哲理:有一天,一個農夫找到上帝,對他說:“我的神啊,你創造了世界,但是你畢竟不是農夫,我得教你點東西。”
上帝借著胡子的遮掩,偷偷笑了,對他說:“那你就告訴我吧。”
“給我一年時間,在這一年裏,按照我所說的去做。我會讓你看見,世界上再不會有貧窮和饑餓。”
在這一年裏,上帝滿足了農夫所有的要求。沒有狂風暴雨,沒有電閃雷鳴,沒有任何對莊稼有危險的自然災害發生。
當農夫覺得該出太陽了,就會陽光普照;要是覺得該下點雨了,就會有雨滴落下,而且想讓雨停雨就停。
環境真是太好了,小麥的長勢特別喜人。
一年的時間到了,農夫看到麥子長得那麼好,就又到上帝那兒去了,對上帝說:“你瞧,要是再這麼過十年,就會有足夠的糧食來養活所有的人。人們就算不幹活也不會餓死了。”
然而,等人們收割的時候,卻發現麥穗裏什麼都沒有,空空如也。這些長得那麼好的麥子,竟然什麼都沒結出來。
農夫驚訝極了,又跑到上帝那兒去了:“上帝呀,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呀?”
“那是因為小麥都過得太舒服了,沒有任何打擊是不行的。這一年裏,它們沒經過風吹雨打,也沒受到過烈日煎熬。你幫它們避免了一切可能傷害它們的東西。沒錯,它們長得又高又好,但是你也看見了,麥穗裏什麼都結不出來。還是時不時需要些挫折的,我的孩子。就像白晝之間總有黑夜,風雨雷電都是必需的,正是這些鍛煉了小麥。”
生活的戰鬥在大多數情況下都像攻占山頭一樣,如果不費吹灰之力便贏得它,就像打了一場沒有榮譽的仗。沒有困難,就沒有成功;沒有奮鬥,就沒有成就。生活中的挫折未必是壞事,有時恰恰是我們通向成功的階梯。隻是我們要注意:“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須向薄冰上履過。"
品德是立業的根基
《菜根譚》中寫道:“棲守道德者,寂寞一時;依阿權勢者,淒涼萬古。達人觀物外之物,思身後之身,寧受一時之寂寞,毋取萬古之淒涼。"意思是說:堅守道德節操的人,隻不過會遭受一時的冷落;可是那些依附權勢的人,卻會遭受千年萬載的淒涼。胸襟開闊且通達事理的人,重視物質以外的精神價值,且能顧及到死後的名譽問題,所以他們寧願承受一時的寂寞,也不願遭受永久的淒涼。
一個人的高尚品德是成就宏大事業的基礎。就如同興建高樓大廈一樣,假如不事先把地基打得穩固,就絕對不能建築堅固而耐久的房屋。
漢孝景時,吳王劉濞造反。梁孝王的中郎枚乘聽到了就寫了一封信勸諫他,這封信說:“我聽說品德完備的人,功名顯赫;品德不全的人,身敗名裂。舜沒有一點土地,結果有了整個天下;禹沒有十戶人家,結果能使諸侯都歸順於他。商湯和周武王的土地也不過百裏,對上不斷絕日、月、星的光明,對下不傷害老百姓的心,因為他有王術啊!所以,忠臣不逃避誅戮還要規勸君王,因此才能把功勳事業流傳到後代去。
“人害怕自己的影子,厭惡自己的行跡,於是倒退著走,可這樣沒有用處。他卻不懂得,在遮陰處停下來,影子自然沒有了,形跡也看不到了。想要別人聽不到,還不如不說;想要別人不知道,還不如不做。想要水冷卻,叫一個人去燒火,一百個人去扇冷它,也無濟於事,不如把薪抽走,把火熄掉。不把鍋底下的柴火斷絕,卻想在鍋麵上把水扇冷,這就好像是抱著一捆柴火去救火一樣。福有根基,禍有來源,接受它的根基,斷絕它的來源,禍還從哪裏來呢?
“一棵十圍的大木,由小芽開始成長。當它還沒有生,當它還沒有成形的時候,可以把它弄斷,可以把它拔起。一塊磨石隨時去磨它,雖然看不出它的損耗,終究是磨完了;栽種一棵樹,雖然看不出它的增長,終究是長大了。多注重修養品德,雖然看不出它的好處,終究有用得著的時候;行惡做壞事,背棄理義,雖然看不出它的罪惡,終究有敗亡的一天。我非常希望大王你仔細考慮,然後再去做,這是曆代帝王不變的法則。”
枚乘的話和《菜根譚》的思想是一致的:“為善不見其益,如草裏冬瓜,自應暗長;為惡不見其損,如庭前春雪,當必潛消。"意思是:一個常常做好事的人雖然表麵上看不到什麼好處,但行善的人就像一個長在草叢裏的冬瓜,自然會在暗中一天天長大;一個常常做壞事的人,雖然表麵上看不出有什麼壞處,但作惡的人就像春天院子裏的積雪,隻要陽光一照射自然就會融化消滅。
吳王不聽信他的話,終於死在丹徒。
《菜根譚》中還寫道:“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有才無德,如家無主而奴用事矣,幾何不魍魎猖狂?"意思是說:品德是才學才幹的主人,而才學才幹隻不過是品德的奴隸。一個人假如隻有才學才幹而沒有品德修養,就等於一個家庭沒有主人而由奴仆當家一樣,這樣,哪能不使家中遭受精靈鬼怪的肆意侵害?
但丁說過這樣一句名言:“人不能像走獸那樣活著,應該追求知識和美德。”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也特別強調,修身養性對於一個人人格的形成和完善是至關重要的。所謂“存亡禍福,其要在身”、“善養浩然之氣”,隻有“修身”,才能“治國”、“平天下”,講的都是這個道理。當然,修身,絕不是一種單純的外在修飾,而更是內心的匡正,“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世界之大,無所不有,大眾之多,千差萬別。一個人要想立德修身,究竟依據什麼樣的尺度?這是非常重要的。這要從時代需要出發,廣泛汲取光輝燦爛的傳統文化營養。應該說,自古以來,我們的先人們為此做了不懈的探求與實踐,結下了非常璀璨的果實,夯實了攀登崇高人格的根基。自古人們所崇尚的以“萬事莫貴於義”為核心的做人準則,諸如嫉惡從善、公正無私、正氣浩然、與人為善、誠實守信、重義輕利、潔身自愛、憂國愛民等,都是道德修養中的閃光之處,是我們應該仿效的。而那些口碑如山的英雄豪傑、誌士仁人,更是學習的榜樣,為人的楷模。
人格在時時昭示一個人的精神風貌,顯現一個人的道德水準。其實,它就是一個人靈魂的旗幟。
中國古代思想家對個人的道德修養給予特別的關注,把它作為政治學說和人生理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把德行與事業看作人生追求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麵,強調德是事業的基礎。立業如果不注重品德,事業就沒有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