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輯 居家交遊篇1
《菜根譚》說:人之短處,要曲為彌縫,如暴而揚之,是以短攻短;人有頑固,要善為化誨,如憤而疾之,是以頑濟頑。居家如此,交友亦如此。無論是對待家人還是朋友,都要擁有一顆不含半點虛偽的真誠之心。正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隻有做到這點,才可以享受居家之樂和交友之趣。
1.寬人嚴己,待人之道
【原文】責人者,原無過於有過之中,則情平;責己者,求有過於無過之內,則德進。
【釋義】當別人犯錯誤時,要以一顆寬容的心諒解他,像他沒有犯過錯誤一樣對待他,如此他才會心甘情願地走上正路;對待自己,要以一顆“刻薄”的心,沒有犯錯誤也要適時地嚴格要求自己。隻有這樣,自己的品德才會更進一步。
別人的“壞處”不記在心上
古人雲:“人之有德於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於人也,不可不忘也。”這是典型的“待人以寬,嚴以律己”的處世方法,也是值得人們效仿的處世之法。
從前有一個富翁,他有三個兒子。富翁年事已高,於是決定把自己的財產全部留給三個兒子中的一個。可是,到底要把財產留給哪一個兒子呢?富翁於是想出了一個辦法:他要三個兒子都花一年時間去遊曆世界,誰能做到最高尚的事情,誰就是財產的繼承者。
一年時間很快就過去了,三個兒子陸續回到家裏,富翁要三個人都講一講自己的經曆。
大兒子得意地說:“我旅行到一個貧窮落後的村落時,看到一個可憐的小乞丐不幸掉到湖裏了,我立即跳下馬,從河裏把他救了起來,並留給他一筆錢。”
二兒子自信地說:“我在遊曆世界的時候,遇到了一個陌生人,他十分信任我,把一袋金幣交給我保管,可是那個人卻意外去世了,我就把那袋金幣原封不動地交還給了他的家人。”
三兒子猶豫地說:“我沒有遇到兩個哥哥碰到的那種事,我旅行的時候遇到了一個人,他很想得到我的錢袋,一路上千方百計地害我,我差點死在他手上。可是有一天我經過懸崖邊,看到那個人正在懸崖邊的一棵樹下睡覺,當時我隻要抬一抬腳就可以輕鬆地把他踢到懸崖下。我想了想,覺得不能這麼做,正打算走,又擔心他一翻身掉下懸崖,就叫醒了他,然後繼續趕路了。這可能也算不上什麼有意義的經曆。但是,我認為對別人一定要寬容,這樣才能夠幫助邪惡的人走上正路,增進自己的品德。”
富翁聽完三個兒子的話,點了點頭說:“誠實、見義勇為都是一個人應有的品質,稱不上是高尚。有機會報仇卻放棄,反而幫助自己的仇人脫離危險的寬容之心才是最高尚的。我的全部財產都是老三的了。”
三兒子因為對自己的嚴格和對他人的寬容,所以得到了父親的遺產。
人要有點“不念舊惡”的精神,因為在許多情況下,人們誤以為“惡”的,又未必就真的是什麼“惡”。退一步說,即使是“惡”,對方心存歉疚,誠惶誠恐,你不念舊惡,以禮相待,說不定他也能改“惡”從善。如果一個人老是“念念不忘”別人的“壞處”,最受其害的就是自己的心靈,搞得自己痛苦不堪,這又何必呢?既往不咎的人,才可甩掉沉重的包袱,大踏步地前進。
別人的“錯誤”不揪住不放
公元前606年,楚莊王率兵滅了叛黨,回到郢都後就開了一個慶功會。這個宴會名為“太平宴”。君臣興致很高,從白天一直喝到晚上,還沒盡興。這時,天已經黑了,外麵刮著大風,好像要下雨的樣子;大廳中燭火通明,輕歌曼舞。忽地,從舞女中轉出一位絕色佳人:她,上著白藕絲對衿仙裳,下穿紫綃翠紋裙。滿頭珠翠,顫巍巍無數寶釵簪;遍地幽香,嬌滴滴有花金縷細。臉蛋如三月桃花,纖腰似春之楊柳,說不盡的體態風流,豐姿綽約。
這美女是楚莊王最寵愛的許姬。此刻,她奉令為群臣斟酒。許姬輕盈如燕子一般,一會兒飛到東,一會兒飛到西。群臣一個個著了迷,瘋狂的喧鬧聲一下子全沒了。突然,一陣風撲到大廳上,吹滅了所有的蠟燭。許姬正為一人斟酒,那人趁著黑燈瞎火之際,拉住許姬的袖子,去捏她的手。許姬倒也厲害,順手牽羊地把那人帽子上的纓子揪了下來,快步來到楚莊王前輕輕地告狀,要他快命人點燭,看看是誰竟敢調戲她。調戲君王的寵姬,無疑是對君王的羞辱。這是大逆不道的行為啊!但楚莊王想了想,卻高聲喊道:“切莫點燭!寡人今日要與諸卿開懷暢飲,不用打扮得衣冠齊整的了,大家統統把帽子摘下來吧!”
當莫名其妙的文武官員都把帽子摘下後,楚莊王才叫點燭。這樣,楚莊王和許姬始終都不知道調戲者是誰。散席後,許姬責怪起楚莊王來。楚莊王笑笑說:“今天我請文武百官來喝慶功酒,大家很高興,喝得都差不多了,酒醉出現狂態,這又有什麼奇怪呢?如果查出了調戲你的人,雖然顯示了你的貞節,卻讓群臣不歡而散,難免有人會說我胸懷和度量太小,那以後誰還會為我拚死效勞呢?”許姬聽了,十分佩服。
後來,楚國與鄭國交戰時,前部主帥的副將唐狡自告奮勇率百餘人充當先鋒,為大軍開路。他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使楚軍進展順利。楚莊王要厚賞唐狡。唐狡卻紅著臉說:“大王切莫厚賞,隻要不治我的罪,末將已感激不盡了。”楚莊王問:“為什麼呢?”唐狡磕頭答道:“上次‘絕纓會’上,去拉美人手的便是我呀!蒙大王昔日不殺之恩,末將今日才舍命相報啊!”楚莊王大喜,還是重賞了他。
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這是寬以待人、嚴於律己的表現,也是正確的處世之道。
智慧總結
“寬以待人,嚴以律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孔子曾說:反躬自責很嚴格,而對別人的要求很寬鬆,就不會帶來怨恨。孟子則說:對別人要求的很多,而自己卻做得很少,就像自己田裏的草不鋤,反倒去人家的田裏挑草,這樣的人怎麼會有人願意親近呢?這些都說明了一個人應該做到“寬以待人,嚴以律己”,這樣才會惹人喜愛。而且,這樣做有時還能夠化解怨恨,增進自己品德的同時讓別人改惡從善。
2.誠心和氣,和睦相處
【原文】家庭有個真佛,日用有種真道,人能誠心和氣、愉色婉言,使父母兄弟間形骸兩種、意氣交流,勝於調息觀心萬倍奐。
【釋義】家庭最好要有一種真誠的信仰,生活應該遵守正確的原則,隻有這樣才能保持真誠、純真的心性。言談舉止愉快溫婉可以使父母兄弟之間和睦相處,比靜坐省察自我身心要強上萬倍。
唇齒相依,互幫互助
一個人與人的關係,有時就像唇與齒的關係一樣,隻要損害一方,另一方也將衰亡。這就是“唇亡齒寒”的道理。
春秋時,晉國重臣智瑤聯合魏、韓兩大家族,率軍將趙軍圍困在晉陽。為迫使趙軍投降,他決晉水堤岸水淹晉陽。城內軍民困於水淹,在樹上懸鍋支灶,生活、作戰都十分困難。
趙襄子急得團團轉,卻一籌莫展,忙找眾人商量對策,家臣張盂談講道:“事態發展到燃眉之急,非收拾不可;國家存亡,危在旦夕。現在唯一的辦法是破壞三家的聯合。臣去魏、韓伺機策反,合力圖晉。”
張盂談出城見韓、魏兩個諸侯。見麵後,他並沒有直接勸說兩個諸侯放棄攻趙,而是給他們講了一個故事:“你們聽到過唇亡齒寒的道理嗎?嘴唇在牙齒的外麵,牙齒在嘴唇的裏麵,兩者互相依存而發揮作用。如果嘴唇沒有了,牙齒固然還在,可是得不到嘴唇保護,存亡也是遲早的事。現在晉國智伯瑤率領兩位伐趙,如果趙國真的被智伯瑤攻取,他的領土欲望更會膨脹,魏、韓兩家也必然遭殃。如今天兩君不圖良策,大禍很快殃及魏韓。”
兩個諸侯聽聽頗有道理,又怕事情不好辦,便說道:“智伯瑤暴戾而寡情少義,萬一我們的計劃被泄漏出去,把事情弄糟糕了怎麼辦?”
張孟談說:“這件事同意或不同意出於兩位君主之口,到我為止,其他的人和智伯瑤怎麼會知道?何況,這件事情關係重大,關係三家的利害得失和日後存亡,生死成敗捆在一起誰不願促成和參與此事?”
至此,魏、韓君主決定倒戈反晉,趙國危機順利解除。
家庭和睦,兄弟和氣
中國文化以“和”作為重要的價值取向,如“貴和諧,尚中道”。“和”在待人接物中體現為“和氣”;在治家中體現為“和睦”。正所謂“家和萬事興”,沒有和諧,就不能和衷共濟,即使家庭再興旺也終歸會走向敗落。
曾國藩就非常重視“和”,他曾經說過“家和則百福生”。曾國藩全家兄弟姊妹共九人,作為長子,曾國藩非常關心諸弟,經常問候、勉勵或勸誡兄弟。在勉勵弟弟重視孝悌的家書中,他這樣寫道:“今人都將學字看錯了,若細讀《賢賢易色》一章,則覺大學問即在家庭日用之間。於孝悌兩字上盡一分便是一分學,盡十分便是十分學。今人讀書兼為科名起見,於孝悌倫紀之大,反似與書不相關。殊不知書上所載的,作文時所代聖賢說的,無非要明白這個道理。如果事事做得,即筆下說不出何妨!若事事不能做,並有虧於倫紀之大,即文章說得好,亦隻算個名教中之罪人。賢弟性情真摯,而短於詩文,何不日日在孝悌兩字上用功?務使祖父母、父母、叔父母無一時不安樂,無一時不順適;下而兄弟妻子兼藹然有恩,秩然有序,此真大學問也。”
曾國藩認為,親人之間應當和氣、坦誠、忍讓,在相互關懷幫助、相互砥礪的基礎上,大家才可以不斷走向完善,相互協調,家業興旺。兄弟因未能考中科名而放棄學業,他則循循善誘,不斷勉勵兄弟,督促兄弟繼續努力。他對待兄弟竭力愛護,從不姑息縱容。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他常常以身作則,從不計較個人得失,而是以家族的利益為重。他常常說:“兄弟和,雖窮氓小戶必興;兄弟不和,雖世家宦族必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