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輯 修身養性篇1(1 / 3)

第一輯 修身養性篇1

《菜根譚》說:峨冠大帶之士,一旦睹輕蓑小笠飄飄然逸也,未必不動其谘嗟;長筵廣席之豪,一旦遇疏簾淨幾悠悠焉靜也,未必不增其綣戀。人奈何驅以火牛,誘以風馬,而不思自適其性哉?修身養德靠的是發自內心的反省和思索,需要的是一種寧靜而致遠的心境,而不是身外環境的感染和熏陶。

1.恩怨如浮雲,一笑任拋之

【原文】怨因德彰,故使人德我,不若德怨之兩忘;仇周恩立,故使人知恩,不若恩仇之俱泯。

【釋義】世間的怨恨會因為做善事而更加明顯,因為,知道的人會發出讚美,而不知道的人就可能有所責難,所以行善不一定是一件人人都稱讚的事情,既然這樣,做了善事與其要人感恩懷德,還不如讓別人忘記這些無謂的讚美和恩怨;仇恨是因為恩惠而產生的,而恩惠卻不能施給所有的人,因此,得到恩惠的人將心懷感激,相反,得不到的人就將產生怨恨,與其這樣,還不如將恩惠與仇恨統統都忘掉。

牢記恩惠,拋去怨恨

如果希望自己活得輕鬆一些,就要記住別人的恩惠,洗去對別人的怨恨,心靈才能自由。將不值得銘記的事情統統交給沙灘,當漲潮的時候,讓海水卷走那些不快。

阿拉伯著名作家裏拉邀二位朋友一同到野外遊玩。其中一位叫拉安,另一位叫吉伯。

當三人抵達一個山穀時,拉安不小心滑倒,多虧吉伯眼疾手快才把拉安拉上來,否則後果就不堪設想了。驚恐的拉安平靜下來以後,便在附近的一塊大石頭上刻下了: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救了拉安一命。

不久,三人又到達了一個小溪邊,因為一件小事吉伯與拉安爭吵了起來,氣憤之下吉伯動手打了拉安一耳光。一陣難過之後,拉安在沙地上寫下:“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打了拉安一個耳光。”

旅行結束後,作家裏拉好奇地問拉安:“你為什麼把吉伯救你的事刻在石上,而把他打你的事寫在沙地上?”

拉安說:“他救了我的命,我將永遠地記在心裏,那是他對我的恩情;至於他打我的事,我會讓它隨著沙灘字跡的消失而忘得一幹二淨。”

現實生活中,類似這樣的事情常有發生,如果每個人能夠像拉安一樣,記住的隻是他人的恩情,而將他人的過錯拋到九霄雲外。那麼,生活中將會少一些爭吵,多一些友善。棄仇取恩,需要一種寬大的胸襟和深厚的涵養,需要一顆豁達的心態。

張良獻計安邦,劉邦大度封侯

秦漢群雄逐鹿,天下的豪傑無不各自選擇明主,既是為了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才能,也是為了成功之後能夠享受榮華富貴。因而,當時的賢能之士遊移於各路諸侯之間,去此就彼的事時而有之,屢見不鮮。劉邦為成就帝王之業,也是盡力招攬賢才。這些人或為改換門庭而來,或因戰敗被俘,但劉邦都能不計前嫌,一律接納,予以封賞,委以重任。有不少人甚至在“各保其主”的情況下,曾做過令劉邦十分羞辱的事。雍齒就是其中之一。

雍齒在豐城降魏,使劉邦處於困窘的境地。劉邦攻打豐城,未能攻下。艱難之際,雍齒的叛變使劉邦最為寒心,忌恨終生。劉邦時時想殺死雍齒以解宿怨,但總是念他功多,但更主要的是劉邦從大局出發,有豁達大度的胸懷,不念舊惡,這才使得雍齒並未遭到殺害。

後來,劉邦當了皇帝,分封諸侯。劉邦費了很大的力氣,用了快一年的時間,在將軍中封了二十個侯。剩下未能受封的人,日爭夜爭,就是把全部土地都拿出來分,也不能使他們滿足。劉邦準備把這件事情先擱一擱。

一天,劉邦正在洛陽南宮理事,突然從閣道(又稱“複道”,宮廷樓閣間的通道)上看見將領們三三兩兩地坐在草地上,交頭接耳地說著悄悄話。

他問張良:“那些將軍們在談論什麼?”

張良看了一眼,一本正經地回答:“他們商量著何時造反。”

劉邦吃了一驚,說:“天下剛剛安寧,他們為什麼又要反叛呢?”

張良說:“陛下出身於平民,靠著這些人奪得天下。他們跟陛下起事,為的是能封官晉爵。如今陛下當了皇帝,受封賞的盡是蕭何、曹參等親近的人,被問罪的都是陛下平時不喜歡的人。軍中將士扳著手指計算戰功,認為陛下拿出整個天下也不夠封賞。他們擔心陛下既然沒有力量加封,就會搜尋以往的過失濫加誅殺,所以大夥既生氣又害怕,便聚在一起謀劃背叛的事。”

劉邦聽了,急得緊緊抓住張良的手,讓他快快給自己出個好主意!

張良問:“陛下平生所最憎恨的,而又為群臣所共知的哪個人是誰?”

劉邦不假思索地回答:“當然是雍齒這個混東西!雍齒多次侮辱朕,朕正想殺掉他以泄胸中的悶氣。”說這話的時候,劉邦牙齒咬得咯咯響,恨不得立即把雍齒一口嚼碎吞進肚子。

張良卻哈哈笑起來,說:“請陛下立即下詔,封雍齒為列侯。”

劉邦聽了,滿臉迷惘。

張良說:“雍齒封了侯,就能讓群臣心裏安定。”

劉邦恍然大悟,立即擺酒設宴,當著眾位武將的麵,封雍齒為什方侯,食邑二千五百戶,並令丞相和禦史抓緊時間評定其他人的功勞,以便隨後封賞。雍齒受寵若驚,對劉邦更加忠誠。其他將領也果然了放心,他們說:“連雍齒都封了侯爵,我們幹嗎還要發愁呢?”

劉邦封雍齒為侯,雖然是安定人心的一個策略,但也表現了其豁達大度,既往不咎的良好品質。

智慧總結

魯穆公問子思:“聽說你做好事,不要別人稱讚你,真是這樣嗎?”子思回答:“並非如此。我做好事總希望有人知道,這樣便會有人稱讚我,這也可以從中得到勉勵。這隻是我的希望,並非都能實現。雄雞報曉是一件好事,若說雄雞不倦地報曉不想讓人知道,以免別人誇獎自己,說這話的人,不是虛妄便是愚蠢。”這裏子思做好事為的是等人來報答,而且沒有報答的勉勵,他就會失去做好事的勁頭。隻能說明子思的修養不夠高。因為,他沒有明白一個道理,其實為幫助別人的同時也是在為自己積累了善行,修煉德操!

2.利害得失不計較,施人恩惠不圖報

【原文】舍己毋處其疑,處其疑即所舍之誌多愧矣;施人毋責其報,責其報並所施之心俱非矣。

【釋義】在需要做自我犧牲的時候,就不要在計較利害得失,一旦計較利害得失就會在關鍵時刻猶豫不決,這樣即使你做出了犧牲,還是會使自己的氣節蒙羞;既然決定施恩惠給他人,就不要圖回報,一旦你期待對方感恩回報,那麼,即使你幫助了別人,人家也會以為你是為了得到回報才施以恩惠的,這樣你的樂善好施的善良之心也就變質了。

孫中山一生為國

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一生拚搏,舍己為國,建立了豐功偉績。

孫中山先生最初選擇的是醫生職業,他希望用精湛的醫術來解救飽受病痛折磨的人民,可通過實踐意識到,人民不單單有身體上的痛楚,更飽受國家動蕩不安的折磨,因而無論是多麼高明的醫師都最多隻能減輕身體的病痛,而不能解救處於危難之中國家和人民。因此,孫中山先生認為,要拯救中國,必須先改革中國的政治。

孫中山在給退職的洋務派官僚、同鄉鄭藻如寫的一封長信中提出了“興農桑、禁鴉片、普及教育”的改良主張,並且建議鄭藻如在香山縣做試點,然後慢慢地推廣到全國各地。

1894年夏,受新興維新思想的影響,孫中山仔細斟酌後決定上書當局,在完成8000多字的《上李鴻章書》後,他親自跑到天津,利用了很多關係,花費了很多金錢,就是希望親眼目睹這位清政府的實權人物——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鴻章,目的就是當麵陳述自己的主張,企盼李鴻章的大力支持。李鴻章最終雖然看了他的《上李鴻章書》,但沒有接見孫中山,更沒有采納孫中山的建議。

這次碰壁,孫中山清楚地認識到,這樣的方法不可能跟清政府溝通,也不可能改革中國的政治,

於是他再次遠渡重洋。孫中山到了美國檀香山,聯絡當地華僑,大力宣傳革命思想,主張推翻封建統治,建立歐美式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這是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第一個綱領。在檀香山,孫中山建立了興中會,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團體。

中日《馬關條約》簽訂之後,全國人民義憤填膺,孫中山準備借此機會發動起義。後因消息走漏,孫中山被迫流亡海外。

清政府把他當成“國家要犯”,大量張貼告示緝拿,孫中山的大名開始頻繁地出現在國內的各種官書報章中;清政府還派出很多密探到香港、澳門和新加坡等地追蹤,通報駐亞、歐、美各國使館協助緝拿……

不久孫中山逃到倫敦。就在到達倫敦的當天,他從寄宿的葛蘭旅社一出來,就被幾個暗探纏住,秘密地將他綁架到中國公使館,準備遣送回國。最後在孫中山英國朋友的幫助下,費盡周折,將他營救出來。在英國穩定後,孫中山派人返回國內,聯合哥老會、三合會等秘密會黨,組建了興漢會。他被推選為興漢會會長。

1900年10月,孫中山發動惠州起義。這次起義人數多達2萬,聲勢浩大。但因準備不足而宣告失敗。但是孫中山並未放棄,不久後將興中會、光複會、華興會等革命團體共同組成新的“中國同盟會”,孫中山被推為中國同盟會總理。孫中山親自製定了“驅逐韃虜,恢複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同盟會綱領。

同盟會成立後,孫中山把主要活動放在武裝鬥爭上,親自策劃多起武裝鬥爭,最終在武昌起義後結束了清王朝的統治,孫中山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

但是,短短的3個月後,孫中山迫不得已,將大總統的職位拱手讓給袁世凱。袁世凱的倒行逆施,激起了有識之士的憤慨。孫中山從日本返回上海,主張武力推倒袁世凱,開始了反袁的“二次革命”,但是因為人心渙散,鬥爭很快失敗。孫中山再一次被迫逃亡日本。

袁世凱死後,孫中山再次舉起維護《臨時約法》的革命大旗,他決定用一派軍閥打擊另一派軍閥的勢力,但是,那些軍閥隻不過是想借孫中山來保護自己的勢力,根本沒有“護法”的心思,“護法運動”很快宣告失敗。

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後,孫中山受到極大的鼓舞,他將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1924年,孫中山在廣州召開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新三民主義思想。

一年以後,馮玉祥在北京發動政變,推翻了直係軍閥的統治,他邀請孫中山去北京商討如何解決時局問題。孫中山在北上途中,覺得肝部疼痛加劇,但是他完全不顧及自己的身體,仍然與記者見麵,倡導全國人民齊心協力打倒帝國主義和軍閥,廢除不平等條約……

1925年3月12日9時25分,孫中山先生因肝癌逝世於北京。他在臨終前,仍然沒有忘記國家和人民,他提出“革命尚未成功,同誌仍須努力”的號召……

孫中山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者,他為國民革命艱苦奮鬥四十年,“鞠躬盡瘁,不治家產”、“不重權位”、“不圖回報”的舍己為國的崇高精神,贏得了無數後人的敬仰。

武則天施恩容人

武則天作為中國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以其心術權謀、手段殘忍為人所怵,但她惜才、愛才之舉卻為世人所稱道。

上官婉兒是上官儀的孫女。上官儀是唐初重臣,曾一度官任宰相,後參與高宗的廢後行動被武則天發覺,上官儀與其子被斬,上官婉兒與母淪為宮婢。婉兒14歲的時候,太子李賢與大臣裴炎、駱賓王等策劃倒武政變,婉兒為了報仇也積極參與,後事情敗露,太子被廢,裴炎被斬,駱賓王亡命天涯。但上官婉兒則被武則天所赦。

上官婉兒14歲時曾作了一首《彩書怨》的詩,被武則天無意中發現。武則天不相信這麼好的詩會出自一位女孩之手,便以室內剪彩花為題,讓她即興作出一首五律詩,並且要用《彩書怨》同樣的韻。婉兒略加凝思,很快寫出:“密葉因裁吐,新花逐剪舒。攀條雖不謬,摘蕊詎知虛。春至由來發,秋還未肯疏。借問桃將李,相亂欲何如?”

武則天看後,連聲稱好,並誇她是一位才女。但對“借問桃將李,相亂欲何如”裝作不解,問婉兒是什麼意思。

婉兒答:“是說假的花,足以亂真。”

“你是不是有意含沙射影?”武則天突然問道。

婉兒十分鎮靜地回答:“天後陛下,我聽說詩是沒有一定解釋的,要看解釋的人心境如何。陛下如果說我在含沙射影,奴婢也不敢狡辯。”

“答得好!”武則天不但沒生氣,還微笑著說:“我喜歡你這個倔強的性格。”接著她又問婉兒:“我殺了你祖父,也殺了你父親,你對我應有不共戴天之仇吧?”

婉兒依舊平靜地說:“如果陛下以為是,奴婢也不敢說不是。”

武則天又誇她答得好,還表示正期待著這樣的回答。接著,武則天讚揚了她祖父上官儀的文采,指出上官儀起草廢後詔書的罪惡,希望婉兒能夠理解她、效忠她!

但是,事與願違,婉兒不僅沒有效忠武則天,反而又參與了政變。執法大臣提出按律“應處以絞刑”;若念其年幼,也可施以流刑,即發配嶺南充軍。而武則天認為:據其罪行,應判絞刑,但念她才十幾歲,若再受些教育,是可以變好的。所以,不宜處死。而發配嶺南,山高路遠,環境又惡劣,對一個少女來說,也等於要了她的命。所以,也太重了些。尤其她很有天資,若用心培養,一定會成為非常出色的人才。為此,武則天決定對婉兒處以黥刑,在她的額上刺一朵梅花,把朱砂塗進去。並決定把婉兒留在她的身邊,“用我的力量來感化她”。武則天還表示:如果我連一個十幾歲的女孩子都不能感化,又怎麼能夠“以道德感化天下”呢?

武則天不但沒有殺上官婉兒,反而將她留在她的身邊,這使她非常感動。在以後的日子裏,武則天經常對婉兒進行精心的指導,不斷地去感化她、培養她,並重用她。婉兒也從武則天的言行舉止中,了解了她的治國天才、博大胸懷和用人藝術,漸漸地對她徹底消除了積怨和誤解,代之以敬佩、尊重和愛戴,並以其聰明才智,替她分憂解難,為她盡心盡力,成了她最得力的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