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金石部3(1 / 3)

陽起石

【釋名】也稱羊起石、白石、石生。

[時珍說以其功能命名。

【集解】[別錄說陽起石產於齊山山穀、琅琊或雲山、陽起山,即雲母根。[恭說此石以白色肌理似紅蘖、夾帶雲母滋潤者為良,故一名白石;今純黑如炭者,為誤。[頌說今隻出齊州,他處不複有。以白色明瑩若狼牙者為上品,亦有中間夾雜其他石者。每年采擇上供之餘,州中也出售,不在那裏不能得到。賣者雖多,精好者少。舊說是雲母根,其中猶帶雲母,今不複見。今以雲頭雨腳、輕鬆如狼牙者為佳。王建平《典術》載,黃白而赤重厚者佳,因它是雲母之根。

【修治】[大明說凡入藥者,煆燒後以水淬,色凝白者佳。[時珍說用火煆紅,酒淬七次,研細水飛過,曬幹。也可用燒酒浸過,同樟腦入罐升煉,取粉用。

【氣味】味鹹,性微溫,無毒。[普說神農、扁鵲:酸,無毒。桐君、雷公、岐伯:鹹,無毒。[權說甘,平。[之才說與桑螵蛸相使,與澤瀉、菌桂、雷丸、石葵、蛇蛻相惡,與菟絲子相畏,忌羊血,不入湯。

【主治】崩中漏下,破子髒中血,症瘕結氣,寒熱腹痛,無子,陰痿不起,補不足。療男子莖頭寒,陰下濕癢,去臭汗,消水腫。補腎氣精乏,腰疼膝冷濕痹,子宮久冷,止月水不定。治帶下瘟疫冷氣,補五勞七傷。補命門不足。散諸熱腫。

【發明】[宗奭說男子、婦人下部虛冷,腎氣乏絕,子髒久寒者,須水飛服用。凡是石藥冷熱皆有毒,亦宜斟酌。[時珍說陽起石,右腎命門氣分之藥,下焦虛寒者宜用,然而也非久服之物。

【附方】1.丹毒腫癢。用陽起石煆後研細,清水調搽。2.滑精(元氣虛寒,精滑不禁,手足常冷,大便溏泄)。用陽起石煆後研細,加鍾乳粉等分,再加酒煮過的附子末,調一點麵粉把藥合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腹服,米湯送下。直至病愈為止。3.陽痿陰汗。用陽起石煆後研細,每服二錢,鹽酒送下。

代赭石也稱須丸、醫師、土朱、鐵朱。[別錄說出產於代郡者名代赭,出產於姑幕者名須丸。[時珍說赭,赤色。代,即雁門。今俗稱土朱、鐵朱。管子說,山上有赭,其下有鐵。鐵朱之名或緣於此,不隻是因為它的形、色。

【集解】[時珍說赭石很多山中都有,以西北出者為良。宋時虔州歲貢萬斤。崔

《外丹本草》載,代赭,即陽石。與太一餘糧並生山峽中。研磨後呈朱色,可點書。張華以赤土拭寶劍,倍覺精明。

【修治】[敩說凡使用者,研細,以臘水重重飛過,水麵上有赤色如薄雲者去掉。用細茶腳湯煮一伏時,取出研成微末。以淨鐵鐺把它燒紅,下白蜜蠟一兩,待化投新汲水衝之,再多次煮沸,取出曬幹用。[時珍說今人煆紅以醋淬三次或七次,研末,水飛過用,取其相製,並為肝經血分引用。《相感誌》中說,代赭石以酒醋煮,插鐵釘於內,扇之成汗。

【氣味】味苦,性寒,無毒。[之才說與天雄、附子相畏。與幹薑相使。

【主治】主鬼疰賊風蠱毒,殺精物惡鬼,腹中毒邪氣,女子赤沃漏下。主帶下百病,難產、胞不出,墮胎,養血氣,除五髒血脈中熱,血痹血淤。大人小兒驚氣入腹,及陰痿不舉。安胎健脾,止反胃、吐血、鼻血,月經不止,腸風痔瘺,瀉痢脫精,尿血遺溺,夜多小便,小兒驚癇疳疾,金瘡長肉。

【附方】1.哮喘,睡臥不得。用代赭石,研末,米醋調服。宜常服用。2.傷寒無汗。用代赭石、幹薑,等分為末,熱醋調勻搽在兩手心上,然後緊握雙拳夾在大腿間。蓋被靜臥,汗出病愈。3.急慢驚風。用代赭石(火煆、醋淬十次)研細,水飛後曬幹。每服一錢或半錢,真金湯調下。連進三服,如腳脛上出現紅斑,即是部出病愈之證。如始終不現紅斑,即無救。4.小腸疝氣。用代赭石(火煆、醋淬)研細。每服二錢,白開水送下。5.吐血、流鼻血。用代赭石一兩,火煆、醋淬多次,研細。每服一錢,開水送下。6.婦女血崩。用代赭石火煆醋淬七次,研細。每服二錢,開水送下。7.眼睛紅腫,不能開視。用代赭石二分、石膏一分,研細,清水調勻,敷兩眼角和太陽穴。8.各種瘡癤。用代赭石、鉛丹、牛皮膠,等分為末,衝入一碗好酒,等澄清後,取酒服。沉渣敷患處,幹了就換。9.百合病發(指傷寒病已愈而複發,是一種險症)。用百合七個(劈破),冷水浸一夜;另取代赭石一兩、滑石三兩、冷水二盅,合煎成一盅。把百合汁加入,再煎成一盅,溫服。

石膽

【釋名】也稱膽礬、黑石、的石、君石、銅勒、立製石。[時珍說明以色味命名,俗因其似礬,呼為膽礬。

【集解】[時珍說石膽出蒲州山穴中,鴨嘴色者為上,俗呼膽礬;出羌裏者,色稍黑次之;信州又次之。此物乃生於石,其經煎煉者,即多偽也。但以火燒之成汁者,必偽也。塗於鐵及銅上燒之紅者,真也。又以銅器盛水,投少許入中,不青碧,數日不異者,真也,玉洞要訣雲:石膽,陽石也。出嵩嶽及蒲州中條山。稟靈石異氣,形如瑟瑟,其性流通,精感入石,能化五金,變化無窮。沈括筆談載:鉛山有苦泉,流為澗,挹水熬之,則成膽礬。所熬之釜,久亦化為銅也。此乃煎熬作偽,非真石膽也,不可入藥。

【氣味】味酸、辛,性寒,有毒。[之才說與水英相使。與牡桂、菌桂、芫花、辛夷、白微相畏。

【主治】主目痛,金瘡,諸癇痙。女子陰蝕痛,石淋寒熱,崩中下血,諸邪毒氣。令人有子。煉餌服,增壽。散症積,咳逆上氣,及鼠瘺惡瘡。治蟲牙,鼻內鬼肉。帶下赤白,麵黃,女子髒急。

【附方】1.風痰。用石膽粉一錢,溫醋湯調服。痰涎吐出即愈。小兒用量酌減。2.喉痹喉風。用石膽二錢半、白僵蠶(炒過)五錢,共研為末。每次取少許吹喉,痰涎吐盡,風痹自愈。此方名“二聖散”。3.口舌生瘡。用石膽半兩,放在鍋內煆紅,露一夜,研細。每次取少許搽瘡上,吐出酸涎水。如此數次,病愈。

4.走馬牙疳。用紅棗一個,去核,填入石膽,包在紙內,煆紅。等全冷後,研細敷牙,使涎外出。5.赤白癜風。用石膽、牡蠣各半兩,共研為末,調醋塗。6.甲疽腫痛(甲疽是趾甲與肉間的腫痛,常潰爛流膿)。用石膽一兩燒至煙盡,研末敷患處。幾次即愈。7.痔瘡熱腫。用石膽煆後研細,蜜水調勻搽瘡上。8.鳳眼赤爛。用膽礬三錢,燒過,研細,泡熱水中每天洗眼。

砒石

【釋名】也稱信石、人言,生者名砒黃,煉後名砒霜。[時珍說砒,性猛如貔,故名。惟出信州,故人呼為信石,又隱信字為人言。

【集解】[頌說砒霜,今近銅山處亦有,唯信州所出為佳。色如鵝子黃,明澈不雜。十餘丈外站立,下風所拂草木皆死;以它和飯毒鼠,死鼠有毒能毒死了貓、犬,毒性過於射罔。[宗說今信州鑿坑井下可取。其坑常封鎖。坑中有濁綠水,先將水絞盡,然後在下鑿取。生砒稱砒黃,色如牛肉,或有淡白色,謂石非石,謂土非土。磨酒飲,治癖、積氣。有火便有毒,不可造次服。取法:將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蓋,令煙上飛,著器凝結。時久,下垂如乳尖者入藥為佳,平短者稍次,大塊者下等,如細屑者極下。[時珍說此為錫之苗,故新錫器盛酒日久能殺人,因為有砒毒。生砒黃以赤色者為良,熟砒霜以白色者為良。

【修治】[敩說凡使用,以小瓷瓶盛,後加紫背天葵、石龍芮二味,火煆,從巳時至申時,便用甘草水浸,從申時至子時,拿出拭幹,入瓶再煆,研微末使用。[時珍說醫家都說生砒見火則毒甚,而雷氏用火煆,今所用者多是飛煉,因為想求速效,故不惜其毒,這怎麼讓病痊愈呢?

【氣味】味苦、酸,性暖,有毒。[大明說與綠豆、冷水、醋相畏。入藥,醋煮殺毒後用。[土宿真君說砒石用草製,煉出金花,成汁化銅幹汞。青鹽、鶴頂草、消石、蒜、水蓼、常山、益母、獨帚、菖蒲、三角酸、鵝不食草、菠菜、萵苣,皆能製伏它。

【主治】砒黃:治瘧疾腎氣,帶之辟蚤虱。冷水磨服,解熱毒,治痰壅。磨服,治癖積氣。除逆喘積痢,爛肉,蝕淤腐瘰鬁。砒霜:療諸瘧,風痰在胸膈,可作吐藥,不可久服,傷人。治婦人血氣衝心痛,落胎。蝕癰疽敗肉,枯痔殺蟲,殺人及禽獸。

【附方】1.中風痰壅(四肢不收,昏憒若醉)。用砒霜一粒如綠豆大,研細。

先以清水送服少許,再飲熱水,大吐即愈。如不吐,可再服。2.休息下痢(病一二年不愈,人衰瘦不堪)。用砒霜、鉛丹各半兩,共投入已熔化的黃蠟中,柳條攪拌,條焦則換,六七條之後,取出做成丸子,如梧子大(小兒服者隻做成黍米大)。

冷水送下。3.瘧疾。用砒石一錢、綠豆粉一兩,共研為末,加水調成丸子,如綠豆大。鉛丹為衣,陰幹。發病日,五更起來,以冷水送服五至七丸。又方:砒石(醋煮過)、硫黃、綠豆,等分為末,包成若幹個小包,每包分量約一粒豆子大。每服一包,空腹服,新汲水上。這是一個很有效的治瘧方。4.走馬牙疳。用砒石、銅綠,等分為末,攤紙上貼患處。極有效。5.項上瘰鬁。用砒黃研細,加濃墨做成丸子,如梧子大,炒幹,收存備用。用時,以針挑破瘰鬁,將藥半丸貼上。

土黃

【修治】[時珍說用砒石二兩,木鱉子仁、巴豆仁各半兩,硇砂二錢,為末,用木鱉子油、石腦油和成一塊,油裹,埋土坑內,四十九日取出,劈作小塊,瓷器收用。

【氣味】味辛、熱,有毒。[獨孤滔說土黃與雄黃相製。

【主治】主枯瘤痔乳,瘺鬁並諸瘡惡肉。

花乳石

【釋名】也稱花蕊石。[宗奭說黃石中間有淡白點,以此得花之名。《圖經》稱花蕊石,是取其色黃。

【集解】[禹錫說花乳石出陝、華諸郡。色正黃,形之大小方圓無定。[頌說產於陝州閿鄉,石體非常堅硬、沉重,色如硫黃,形狀有的極大,陝西人鐫刻作為器物使用。[時珍說《玉冊》說,花乳石,即陰石。產於代州山穀中,有五色,可代丹砂匱藥。蜀中汶山、彭縣亦有。

【氣味】味酸、澀,性平,無毒。

【主治】金瘡出血,刮末敷。療婦人血暈惡血。治一切失血傷損,內漏目翳。

【附方】1.五內崩損,大出血。用花乳石,煆過,研細。飯後,以水一小杯煎溫調服二錢,病重者可至五錢。血止後,宜服獨參湯補身體。此方名“花乳石散”,見葛可久《十藥神書》。又方:硫黃四兩、花乳石一兩,共打碎,曬幹,裝瓦罐中,以泥封口,再焙幹,以炭火煆過,冷定後,取出研為細末,收存瓶中備用。此方也叫做“花蕊石散”,見《和劑局方》。治跌打損傷,下死胎,落胞衣,去惡血,都很見效。每服一錢,童便調服。2.多年目翳。用花乳石(水飛,焙過)、防風、川芎、甘菊花、白附子、牛蒡子各一兩,炙甘草半兩,共研為末,每服半錢,茶湯送下。3.腳縫出水。用好鉛丹加花乳石粉塗敷腳縫。

蛇黃

【集解】[時珍說蛇黃生於蛇腹中,如牛黃之意。世人因其難得,遂以蛇含石代替。

【修治】[大明說入藥燒赤,以醋淬三四次,研末水飛用。

【氣味】性冷,無毒。

【主治】心痛疰忤,石淋,小兒驚癇,婦人產難,以水煮研服汁。鎮心。磨汁,塗腫毒。

【附方】1.暗風癇疾。忽然仆地,不知人事,良久方醒。蛇黃,火煆醋淬七次,為末。每調酒服二錢,數服愈。年深者亦效。2.驚風癇疳。神穴丹:治急驚風、癇疾、疳熱等證。用紫色蛇黃四兩煆過,鐵粉一兩,朱砂半兩,麝香一錢,為末,糯粉糊丸芡子大,漆盤曬幹。每丸有一小穴,故名神穴丹。每服一丸,薄荷酒化下,立蘇。疳熱,冷水化下。3.小兒項軟,因風虛者。蛇含石一塊,煆七次,醋淬七次研,鬱金等分,為末,入麝香少許,白米飯丸龍眼大。每服一丸,薄荷湯化服,一日一服。4.瘴瘧鬼瘧,食瘧。蛇含石末一兩,研勻,入水火鼎內,上以盞蓋,六一泥固濟,煆至藥升在日,刮下為末,米糕糊丸綠豆大,雄黃為衣。每服一丸,黑豆研水,五更送下。5.血痢不止,蛇含石二枚,火煆醋淬,研末。每服三錢,米飲下。6.腸風下血,脫肛。蛇黃二顆,火煆醋淬七次,為末。每服三錢,陳米飲下。

食鹽

【釋名】[時珍說《爾雅》中說,天生為鹵,人生為鹽。許慎《說文解字》說,鹽,鹹也。東方稱為斥,西方稱為鹵。黃帝之臣宿沙氏,初釀海水為鹽。

【集解】[藏器說四海之類都有鹽,唯西南較少。[時珍說鹽的品種很多。海鹽,取海鹵煎煉而成。現在遼寧、河北、山東、兩淮、廣東、浙江、廣南出產的都是。井鹽,取井鹵煎煉而成。現在四川、雲南都生產這種鹽。池鹽,出於河東安邑,西夏靈州,現在隻有解州有。把鹵地用田隴圍起來,把清水放進去,時間長了就變成紅色,等到夏秋季節,南風猛刮,一夜就結成鹽,叫做鹽南風。如果南風不刮,就不會結鹽。但不能灌渾濁的水,否則容易結沉澱物,汙染了鹽。海豐、深州的人,也引海水來曬鹽。並州、河北出的是堿鹽,它是用堿土煎煉成。階、成、鳳州出產崖鹽。崖鹽生在土崖之間,像白礬,也叫生鹽。以上五種都是食鹽,上供朝廷,下濟庶民。海鹽、井鹽、堿鹽這三種由人工生產。池鹽、崖鹽靠天生。《周禮》載,鹽人掌鹽之政令。祭祀用苦鹽、散鹽,賓客用形鹽,皇族食用飴鹽。苦鹽,就是出於池中的顆粒狀鹽,沒有煉治,味道鹹苦;散鹽即末鹽,出於海中和井中的鹵鹽用堿煮成的,都是散末。形鹽也叫印鹽,有的把鹽刻成虎的形狀,有的是鹵鹽結成像虎狀的。飴鹽,用飴拌成的。也有的說是生長在戎地,味道甜美。此外又有崖鹽,生於山崖;戎鹽出於土中;傘子鹽,生於井;石鹽,生於石;木鹽,生於樹;蓬鹽,生於草。生物造化的奧秘,實在難以知道。

【氣味】味甘、鹹,性寒,無毒。

【主治】治腸胃結熱,喘逆,胸中病,令人吐。治傷寒寒熱,吐胸中痰癖,止心腹疼痛,殺鬼蠱毒氣,治瘡,堅肌骨,除風邪,吐下惡物,殺蟲,去皮膚風毒,調和髒腑,消積食,令人健壯。助水髒,治霍亂心痛、金瘡,明目,止風淚邪氣,療一切蟲傷瘡腫、火灼瘡、長肉補皮膚,通大小便,療疝氣,滋五味。空心揩齒,吐水洗目,夜見小字。解毒,涼血潤燥,定痛止癢,吐一切時氣風熱、痰飲等病。

【發明】[弘景說五味之中,隻有鹽不可缺。西北人,食物中加鹽少,人長壽,少病,皮膚好。東南方人,食物中鹽多,人壽命短,多病,結果損人傷肺。用鹽浸魚肉,可長時間不壞,沾了布帛,容易朽爛,各有各的特點。[宗奭說鹹走血,所以東方吃魚鹽多的人皮膚黑,因此可以驗證。喘氣、咳嗽、水腫的病人禁止吃鹽。北方少數民族用鹽淹屍,長期不壞。燒剝金銀熔汁作藥,解州大鹽最好。[時珍說《洪範》認為水潤下作鹹。《素問》載,水生鹹,是鹽的成因。水循環於天地之間,潤物之性無所不在,味道鹹,就凝結成鹽。人體中的血液與之相同。鹽的氣味鹹腥,人的血也有鹹腥味。鹹走血,有血病的不要吃鹹,多吃要影響血液循環。煎鹽時用皂角,所以鹽的味微辛。辛走肺,鹹走腎。喘嗽水腫消渴的病人,鹽是大忌。這是它引痰吐,滯血脈,助水腫的緣故。鹽是百病之主,百病沒有不用的。所以補腎的藥用鹽,鹹歸腎,引藥氣到腎髒。補心藥用炒鹽,心苦虛,用鹹鹽補它。補脾藥用炒鹽,虛則補其母,脾是心之子。治積聚結核用鹽,是因為鹽能軟堅。許多癰疽眼目及血病的人用鹽,是因鹹走血之故。許多風熱病人用鹽,是寒勝熱之故。大小便有病的人用鹽,是鹽能潤下。骨病、齒病的人用鹽,是腎主骨,鹹入骨中。吐藥用它,是鹽引水聚。收豆腐,說的就是聚。許多蠱蟲和被蟲傷的人用鹽,是因為它能解毒。[頌說唐朝柳州劉纂《救三死方》載,元和十一年十月,流行霍亂,不吐,不瀉,出冷汗很多,快要斷氣了。河南房偉傳一秘方,入口就吐,斷了氣的又有氣了。方法是:用鹽一大匙,熬成黃,童子的小便一升,一起服下,一會兒吐了就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