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的收獲2(1 / 3)

晚年的收獲2

榮獲崇高的榮譽

1825年11月1日,是歌德到達魏瑪50周年,也是他任職50周年的黃金紀念日,魏瑪城為歌德一人舉行了隆重的表彰大會。

在大會上,人們熱烈地向歌德表示敬意,市長說:

“尊敬的歌德先生,您來到魏瑪,把魏瑪從一個平凡的城市變成享譽世界的城市,魏瑪的人們永遠感謝您。為了表示我們對您的崇高敬意,我們把魏瑪城公民的身份證送給您的孫子,請您接受吧。”

歌德帶著七歲的小孫子走上領獎台,他的心裏真有說不出的感動,他讓孫子向市長鞠躬致謝,並在領獎台激動地說:

“感謝大家對我的厚愛,如果沒有大家的支持,我怎麼能夠獲得成功呢?所以,我的榮譽也是屬於大家的啊!”

歌德的話音剛落,會場上立即響起了激烈的掌聲,人們小聲地議論著:“歌德先生真是一個謙虛的人呢!”

這天晚上,魏瑪宮廷劇院的演員們上演歌德的《浮士德》第一部,請歌德一起觀看。觀眾們看完戲後讚頌地說:

“這是迄今為止,德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品!”

在人們的讚歎聲中,歌德想起有資格和他一起享受眾人頂禮膜拜的好友席勒,他在心裏說:“沒有席勒,我怎麼會完成這部作品呢?可是,他再也看不見我的成果了啊!”

想起了席勒,歌德覺得自己的時日也已經不多了,他開始考慮自己的後事了,便托人找一處墓地,並找來席勒的遺骨,以便將來把自己的身體和席勒葬在一起。

席勒去世以後,他的屍體被安放在聖·耶拿教堂的地下室裏,無人過問。1826年,在魏瑪市長的參與下,歌德親自去耶拿教堂尋找席勒的骨骸。

誰知道地下室裏的骨骸都沒有明確標記,顯得雜亂無章。究竟哪一具才是席勒的呢?這事使年邁的歌德非常愧疚,他懺悔自己對於亡友後事的疏忽,隨即自告奮勇去辨認席勒的遺骨。

在狼籍的白骨堆中辨認二十多年前的顱骨,這是連現代法學鑒定家也會感到棘手的事,何況歌德一無席勒的醫學檔案,二無起碼的鑒定工具,他唯一借助的,就是對友情的記憶。這真是對友情的最大考驗了,天下能有多少人在朋友遺失了聲音、遺失了眼神,甚至連肌膚也遺失了的情況下仍能認出朋友的遺骨呢?

歌德想到了唯一可行的辦法:捧起顱骨長時間對視。他把20年前的那些和席勒深夜長談的情景一一回憶在大腦中,一個一個骨頭的想象。

最後,他終於捧定了一顆顱骨,小心翼翼地捧持著前後左右反複端詳,最後點點頭說:

“回家吧,偉大的朋友,就像那年在我家寄住。”

9月17日,席勒的顱骨被移到魏瑪圖書館內席勒胸像的台座上暫放,幾天後,歌德動情地把這副顱骨帶回自己的家中保存了一個時期。

在這期間,歌德仿照意大利詩人但丁的三聯韻體詩寫了《席勒的遺骨》,再次表達了他對好友的無窮思念之情,他在這首詩裏寫道:

這是森嚴的骨室,我來觀看,

一副一副的顱骨排得多整齊;

我想起往昔,如今已變得灰暗。

過去的冤家,如今貼緊在一起,

那些曾拚命交鋒過的硬骨頭,

交叉地放著,在此溫馴地休憩。

扭開的肩骨!曾載過何人的頭,

已無人過問,靈活的四肢殘骸

手和足,都已拆下生命的榫頭。

疲於奔命者,你們徒然躺下來,

並不讓你們在墓中安身,你們

又被趕回到光天化日中來。

枯幹的骨殼,哪還有愛護的人,

即使它曾容納過高貴的核心。

1827年12月16日,歌德親自主持了席勒的斂屍重葬儀式。

這天,年近八旬的歌德雙手顫抖地捧起席勒的遺骨,老淚縱橫,二十多年前兩人並肩戰鬥,在文壇共同創作、相互勉勵的情景似乎就在眼前。(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