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霞夕照2

在朗誦之餘創作名著

狄更斯傾注了全部精力去誦讀他自己的作品。他跟聽眾一道歡樂或悲傷,一起興奮或懊惱。同時,他還投入於《雙城記》《偉大的期望》《我們共同的朋友》等小說的創作過程中。

1859年,狄更斯發表了後期創作中最著名的小說《雙城記》。

19世紀50年代末,英國建築工人接連罷工,愛爾蘭正在進行反對英國統治的鬥爭,英國資產階級又對外發動了一連串的侵略戰爭,引起人民強烈不滿。

《雙城記》的寫作目的就是借法國革命向英國統治者敲警鍾。它以法國第一次資產階級革命為背景,真實地反映了革命前夕封建貴族對農民的殘酷迫害,描寫了法國人民為爭取自由、平等推翻封建貴族統治的革命鬥爭,並揭示了這樣一條真理:壓抑在法國農民心頭的憤怒,必將像火山一樣爆發出來,不可避免地要發生一場革命。

小說寫出了由於階級的尖銳對立所引起的暴力革命。同時,還反映了革命爆發後,下層平民狂熱地鎮壓貴族所造成的恐怖、混亂情景:

我看見一座美麗的城市和偉大的人民從這個深淵中升起。而且我看見,經過的悠悠歲月,在他們正求得真正自由的鬥爭中,在他們反複的成功與失敗中,目前這個罪惡的時代,以及使它得以產生的過去那個罪惡的時代,慢慢地就會得到懲罰,並且自行消亡。

通過這些描寫,狄更斯警告英國統治者要從中吸取教訓,收斂淫威,糾正弊端,減輕剝削,實行社會改良,以緩和矛盾,避免法國暴力革命的重演。從這部小說中可以看出作者已經改變了對“維多利亞盛世”的樂觀幻想,轉而對英國前途表示擔心。

狄更斯對英國社會的失望情緒,在1861年發表的《遠大前程》中得到更加鮮明的反映。這部作品的主題是揭露金錢的腐蝕作用。金錢使一個天真的青年變成勢利者,貧困使他恢複失去了的純樸天性。

在狄更斯前期的小說中,出於善戰勝惡的抽象的道德說教,出於對社會的樂觀幻想,作品中出現的一些孤兒、窮人、受難者,經常意外地得到援助,從而擺脫了窮困,得到了幸福。

到了五六十年代,隨著狄更斯對社會認識的加深,毅然拋棄了這種廉價的樂觀主義結局。《遠大前程》這部小說的書名就帶有諷刺意味,它真實地揭示出,在階級鴻溝很深的社會裏,窮人要想變成上等人,那完全是一種夢想。小說主人公匹普的經曆就是最好的明證。

匹普從小父母雙亡,靠做鐵匠的姐夫撫養長大。匹普小時候曾在沼澤地掩護過一個逃犯。後來,他被叫到一個富有而神經受過刺激的老小姐郝薇香家裏,給這個百無聊賴的老處女消愁解悶。

在那裏,匹普一見鍾情地愛上了郝薇香的養女、美麗而又驕傲的艾絲黛拉。他為了得到她的愛情,一心想做上等人,可是生活卻隻能讓他當鐵匠姐夫的學徒。

有一天,律師賈格斯突然來到鐵匠鋪,說是受一個不肯泄露姓名的富翁的委托,要把匹普送到倫敦去接受上等人的教育。匹普喜出望外,誤認為這是郝薇香小姐有意栽培他,認為自己的遠大前程有可能變為現實。

匹普在倫敦接受上等人教育的時候,經常和艾絲黛拉來往。艾絲黛拉卻對他態度曖昧冷熱無常,把他弄得神魂顛倒,十分痛苦。

一天深夜,一個不速之客——匹普童年時掩護過的那個逃犯馬格維契突然來訪,聲稱在國外發了財,為了報恩,暗中出錢要賈格斯律師把匹普培養成上等人。這個消息反而使匹普大失所望。不久,這個逃犯因屬私自潛回國內,觸犯刑律,重新被捕判刑。

原來文絲黛拉對匹普的挑逗是郝薇香唆使的,原因是郝薇香在新婚之夜被情人拋棄,現在要讓養女代替她在男人身上報複。在使匹普受盡精神折磨之後,郝薇香又把文絲黛拉嫁給了一個畜牲不如的二流子,這更使匹普精神上備受刺激。

這樣,匹普做上等人的幻想全部破滅,負債累累,氣得生了一場大病,幸而在姐夫鐵匠的幫助下,才還清了債務。後來,他在一個朋友的支持下到埃及的開羅謀生。

11年後匹普回國探望姐夫。在已死去的郝薇香的莊園裏,偶然碰見婚後備受摧殘、已經成為寡婦的艾絲黛拉。兩個飽經滄桑的情人,在互道“我們言歸於好”聲中離開了這個吞咽他們兩人幸福的廢墟。

匹普的經曆說明了在當時的英國,勞動人民要想擠進上流社會,隻能是一種無法實現的空想。針對匹普那種想當上等人的思想,狄更斯通過鐵匠的嘴告誡匹普說:

如果你不能順著正路做到不平凡,可千萬不能為了做到不平凡而去走歪門邪道!

狄更斯還用鐵匠和他的後妻畢蒂之間幸福生活的描寫,進一步襯托出匹普所抱的遠大前程是不切實際的。

這以後,狄更斯創作的步子慢下來了。1865年完成的《我們的共同朋友》是狄更斯最後一部完整的長篇小說。這部小說反映了明顯的階級對立,表現了英國資本主義社會猶如一座垃圾山,龐然大物中藏汙納垢,肮髒齷齪,經濟繁榮的表麵掩蓋著腐朽與危機。

小說描寫了被父親驅逐在外的約翰·哈爾蒙,在父親死後回到英國等待接受遺產。按遺囑規定,他要跟一個他不認識的女子蓓拉結婚。哈爾蒙為了要了解未婚妻的為人,因而將他回國的消息秘而不宣。他化名充當秘書,暗中查訪,了解到蓓拉的為人以後,才宣布身份,締結良緣。

小說揭露了金錢和優裕的生活對人性的危害;揭示了社會秩序的混亂和道德的墮落;並成功地塑造了一個保守、自大、麻木不仁的資產者薄德史奈普的形象。作家還用散發著臭氣的垃圾堆象征著腐朽的資本主義社會,這同樣反映了狄更斯對英國社會的失望和憤懣心情。

19世紀60年代狄更斯創作的作品最多,思想也最深刻,作品題材的範圍,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他以現實主義的深刻性與多樣性,廣泛而尖銳地觸及了英國社會的各個方麵,塑造了形形色色的資產階級和人民大眾的形象。

但是,狄更斯不是用說教,而是用如實的生活畫麵和生動的形象來說話,他的作品充滿了濃厚的浪漫主義氣息,在他筆下,似乎萬物都和主人公的心靈、感情息息相通。

馬克思曾經稱譽狄更斯等是當時“一派出色的小說家”。他指出:

他以明白曉暢和令人感動的描寫,向世界揭示了政治的和社會的真理,比起政治家、政論家和道德家合起來所作的還多。

狄更斯一麵緊張地寫作,一麵又頻繁地出外朗誦,有時甚至需要長距離的步行或爬山越嶺。這樣,就使他十分疲勞,但他還是不斷地與人簽訂朗誦合同。極度的疲勞,嚴重地損害了他的健康。

就在他寫《我們的共同朋友》的前後,他又簽訂了幾十次朗誦合同。這嚴重地影響了睡眠,他不得不每天晚上服用安眠藥;但這樣濫服安眠藥又把他弄得經常處於昏迷狀態,於是到朗讀前又不得不再服用一種興奮劑來對抗。

赴美朗誦受轟動

來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4fe8d00100bo3m.html) - 狄更斯_雲中鶴_新浪博客

狄更斯的聲譽遠涉重洋,美國觀眾也熱情邀請他去美國巡回朗誦。

其實幾年來,狄更斯就有這樣一個心願,到美國去進行朗誦表演。隻是後來因為美國國內發生了戰爭而沒能成功。而到戰爭結束以後,美國那些出版商和編輯們轉載了他許多名篇,並且給予豐厚的稿酬。而美國崇拜狄更斯的人更是做好了歡迎他的準備。

於是,1867年8月,狄更斯便派經紀人多爾貝去美國做一下計劃。

但他的許多朋友都勸他放棄美國之行:

狄更斯先生,請您不要前往美國,那裏有一股反狄更斯和反英國的情緒,在那裏很可能被紐約的暴徒圍攻!

多貝爾終於回來了,他興高采烈地對狄更斯把美國誇讚了一番,這更堅定了狄更斯去美國的決心。

狄更斯為他去美國的朗誦旅行找了十幾條理由,他雖然內心是真正渴望引起新的轟動,重振因《馬丁·朱述爾維特》而嚴重受損的個人名望。他找了個決定性的原因——錢。

但福斯特卻對此堅決反對,當多爾貝去征求他的意見時,福斯特當即把多貝爾趕了出去,並且生氣地說:“美國一貧如洗,沒有錢可賺;就算那裏有錢,他也得不到一點;就算他能得到錢,也會在旅館裏被搶走;就算他把錢存到銀行裏,銀行也會故意破產。一個著名作家卻去在大庭廣眾麵前朗誦,這是多麼有失體麵啊。我極力反對這一計劃,我馬上就給狄更斯寫信,讓他放棄!”

但是,福斯特也沒能改變固執的狄更斯。

11月2日,英國的朋友們為狄更斯舉行告別宴會,9月,狄更斯乘“古巴”號客輪離開利物浦,橫渡大西洋前往美國波士頓。

狄更斯再度訪美並演出,波士頓、紐約、費城、華盛頓等大城市的美國聽眾狂熱地歡迎了他,大家都在為一睹狄更斯的風采而奔走相告,人們甚至隔夜睡在售票處窗外的凳子上,等待次日購買入場券,有的人自己不來排隊,就派他們的仆人或雇員替他來熬夜。

購票的隊伍長得令人難以想象。到了第二天清晨,街頭上看去,就像在舉行一次大規模的野餐會一樣:男女老少,或坐在椅子上,或倚靠著被褥,或裹著毯子躺在地上,大街上好不熱鬧。

當開始售票時,人們一湧而上,隊伍就亂了,排在後麵的人擠到了前麵,於是發生了一場血戰。

警察由於事先預見到可能發生的事故,他們立刻就趕到了現場,揮舞著警棍。等秩序恢複之後,街道看上去就像騎兵衝鋒之後的戰場一樣狼狽。

而且,這種狀況還成就了一些倒賣票的販子們。而美國人不管票販子如何漫天要價,他們都會心甘情願地慷慨解囊。

小的會堂不能滿足觀眾的要求時,演出地點就改在大教堂。

12月2日,在波士頓舉行的第一次朗誦會大獲成功。有人描述說:

簡直無法用語言表達。全城的人都為狄更斯朗誦會發了瘋。人們一開口就是朗誦會,朗誦會。對別的話題一概不感興趣。在此之前,還從未有過什麼能激起人們如此高漲的熱情。

接下來,狄更斯離開波士頓來到紐約,他感覺紐約變化太大了,大得讓他無法理解。

紐約的購票隊伍也早已長長地排了起來。每天上午9時,五千多人排隊買票,周圍的飯館都派出侍者為排隊買票的人送早餐。

狄更斯誦讀的奧列弗·退斯特的悲慘經曆和小耐兒之死,特別受到美國聽眾的歡迎。

狄更斯在美國呆了五個多月,舉行了近四百場朗誦會,平均一天要登台兩次,弄得他精疲力盡。為了應付這種緊張的演出活動,他隻好白天謝絕一切社交,躺在沙發上強迫自己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