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寫完,發出了。他總算了卻了一件牽掛,明確了彼此的友誼關係。比那種介乎友情與愛情之間的關係好多了。不過心裏總是有點說不出的苦澀。

清早,貝多芬告別了友人,告別了故鄉,上路了。他突然覺得給了他許多苦難的波恩,一下子變得使他留戀起來,心中湧動著淡淡的離愁。父親般的萊茵河啊,故鄉的一切,再見了!

“別了,媽媽!”“別了,愛蘭諾拉!”他在心中輕輕呼喚著。

送行的人們還在向他揮手,馬車越走越快,一切留在他的記憶中了。誰能想到,他此次一別竟終生沒有再能回來一次。故鄉隻能出現在他的夢中。

在與親人、友人分別之際,愛蘭諾拉又將一個小紙條塞到了貝多芬的手裏麵。紙條上寫的是赫爾德的幾行詩句:

友誼,是多麼的可貴,

升起時,就像黃昏美麗的身影,

直到生命之光灰飛煙滅。

貝多芬深深銘記了這幾句話。這就是波恩向他的告別。維也納從此成了他的希望與失望,他的成功與失敗,他的愛與恨,生與死的舞台。他在這裏一直演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維也納拜師學藝

與維也納闊別整整五年的貝多芬,又踏上了這條通往藝術聖殿的旅途。這時莫紮特已於前一年英年早逝了,當時紅極一時的音樂家是海頓先生。興奮的心情與思鄉的離愁混雜在一起,真讓貝多芬感慨不已。

貝多芬正要動身開始他的旅程,戰爭在法國爆發了,戰事漸漸地漫延到萊茵州而影響到貴族的生命財產,軍隊向前線行進,許多貴族都已在撤退了,科隆的皇帝也是其中之一,宮中之一切珍貴寶藏都移到杜塞爾多夫去了,這樣才能不遭受劫掠。

維也納是歐洲的音樂之都,在這座具有競爭性的開放城市,從波恩來的“鄉下人”貝多芬格外引人注目。其中的主要原因,當然在於他身上顯示出來的與眾不同。

到達維也納後,貝多芬選擇了一間簡陋的小屋住下。

貝多芬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熟悉此鎮,並且能夠作些什麼事情,他租了一架鋼琴,並買了一張寫作台。他不像其他年青音樂家一到了自己音樂生活之中心時就有些糊塗起來。

他不再為不善言辭而羞愧了,22歲的貝多芬已能很有把握地跑入顯貴的屋中,使別人對他注意而發生好感。華爾特斯坦沒有給他寫過一封介紹信去會見維也納的朋友,如他在波恩去拜見一班人那樣。雖然他受到海頓的保薦,但此時的貝多芬已不會像從前那樣,走在街上沒有人注意了。

一安頓好,貝多芬就去請教海頓了。海頓見貝多芬來到維也納,十分高興,他極力推薦貝多芬在一場重要音樂會上登台獻藝,一展自己的才華。

這會兒,坐在海頓陳設簡樸的客廳裏,貝多芬忐忑不安。他在想,自己出身卑賤,名氣又不大,卻與那些為人們所公認的大師們一起登上這歐洲最輝煌的樂壇,這會不會被別人斥責為狂妄?

“小夥子,別害怕,好好去準備準備,你一定會成功的。任何一位音樂家在成名之前,都有過這樣的挑戰。”海頓大師看穿了貝多芬的心事,和藹地激勵著他。

回到阿爾劄巷自己租住的那間小閣樓上,貝多芬立刻投入到緊張的準備工作之中,小閣樓上的燈光從黃昏亮到了黎明。

功夫不負有心人。貝多芬的勤奮努力和他的良好的天資決定了他在這座音樂城邁出的第一步就是成功的。這場音樂會獲得了空前的成功,貝多芬的名字也引起了各方麵的關注。

從波恩來到維也納,直到海頓去倫敦,他同海頓的學習時間也不過一年。他每天主要是學習,有時間便作曲、練琴。維也納還沒有他的地位。這裏不同於波恩,貝多芬不得不注意服裝,講究儀表,談吐舉止都要格外小心。盡管這樣還是去不掉身上的“土氣”,尤其是一口外鄉話,走路的姿式,就讓上流社會的人們發笑。這鄉音他是不改的,他不能過分迎合他們,他要用自己的才能去征服他們。

有一次,貝多芬在一家沙龍演奏自己作的樂曲。過些時候在另一個場合他見有人演奏這支曲子,並說是他自己的作品。真沒想到,音樂界竟有這樣卑劣的人。此時他正以莫紮特《費加羅的婚禮》的一部分為主題,寫了一個鋼琴與小提琴變奏曲。為了報複那些卑劣的抄襲者,他故意加上一些很難演奏的部分。沒有高深造詣的人是難以表演的。這個變奏曲由維也納亞爾杜拉社出版。

他拿著新出版的樂曲,首先想到故鄉的一個人,她就是愛蘭諾拉。他寫了封信和樂譜一起寄給她。信上說:“來維也納也快一年了,你的倩影總不時在我眼前浮現。親愛的愛蘭諾拉,真想穿件你親手織的兔毛背心,那將令我欣喜若狂,這唐突的要求你會答應嗎?你能諒解嗎?嗬!無論什麼,隻要是你親手做的東西我都喜歡。而且,這也是我心裏的小小虛榮,因為這是我可愛故鄉波恩的一位美麗溫柔姑娘送我的禮物。”

“寄去的曲子可能難了一點,別怕,我相信你可以彈得很好。主要是為了要難倒那些抄襲別人作品的人,維也納音樂界的一些卑鄙人物,我討厭死他們了。”

日子一天天平靜地度過,那場音樂會掀起的狂熱不久也被人們所淡忘掉。作為世界音樂之都的維也納,每天都有音樂會在此舉行,做為那場音樂會的非主要演員,貝多芬此時的名氣還不算什麼。這一點,貝多芬心中有數,而且可以說是十分清醒,他知道自己未來還要不懈地去追求。因此,他決心繼續鑽研,虛心地向海頓老師學習。

60歲的海頓曾與莫紮特有父子般的感情,當時這已成為音樂界的佳話。然而他同貝多芬之間卻是缺少情緣,甚至不能調和。盡管貝多芬離開波恩時,華爾斯坦伯爵曾囑咐他:“你一定能從海頓那裏得到莫紮特的精神的。”但在實際接觸中,貝多芬多少感到了失望。他感到最不滿的是;海頓對他象對一個初學者一樣從最簡單的基礎開始教起,進度又極為緩慢,練習課又不指導,對貝多芬的習作改得也不認真,許多違反規則的錯誤都沒改正。

其實海頓是賞識貝多芬的,隻是他應酬太多,十分忙碌。而貝多芬又過於奔放自信,不願受規範的束縛。兩個人作為師生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如果海頓不是做先生,而是做他的音樂顧問,也許會好些。

事實也確實是這樣。貝多芬的才氣勝過海頓。盡管他一直被埋沒在波恩,可是,他的音樂才能,即使到了人才濟濟的維也納,也絕不會落在別人後麵。

即使這樣,貝多芬也並沒有因此而疏遠這位老人。貝多芬擔心在海頓這裏學不到什麼,就托朋友認識了作曲家約翰?欣克。他的喜歌劇《鄉村理發師》名滿歐洲,貝多芬決定向他學習。

但貝多芬出於對海頓的尊敬,讓欣克為他保守秘密。這樣他往來於兩位老師之間。至於去海頓那裏不過是應付差事,因為來時波恩選帝侯指定他向海頓學習,如果私自改換老師要停止資助的。

正巧海頓於1794年1月去了英國倫敦,就讓貝多芬同亞爾比士伯加學對位法。貝多芬很認真地學,但他不想受這些對位法規則的約束。他要在這個基礎上去發揮去創造。對他這樣的天才,任何先生都是無能為力的。

等到在欣克那兒把想學的東西,統統學會了之後,他對欣克又有了不滿的感覺。個性倔強,而且充滿了求知欲的貝多芬,可以說絕對不是一個老實的好學生。

欣克機警地發現了這個苗頭之後,就說:“貝多芬,我覺得我已沒有再新鮮的東西教給你。我給你引見阿布雷茲先生好了。”

於是,貝多芬又去跟一個新老師學習了。

“你必須從最初的第一步開始學起,而且要把從前學過的知識,暫時統統忘掉才行。

阿布雷茲日格,這位老先生,是教過貝多芬的幾個老師中,要求最嚴格的一位。他從最初的單對位法開始,一直到三重對位法,不停地灌輸給貝多芬。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貝多芬那獨具一格的天分,使得他對於那拘泥於陳舊形式的研究感到不耐煩。他很想去開拓一個新的形式,一個新的境界。

“我一定要打破那些舊形式,我要去打開那扇還沒有人打開過的門。”貝多芬心裏呐喊著。

貝多芬跟隨一個又一個老師那兒拚命學習作曲,幾乎達到廢寢忘食的地步。學習是緊張的,就連父親約翰的去世他也沒能夠回到故鄉去,他隻能站在那間租金為14弗海林的小閣樓上,手劃著十字,默默地為自己那可憐的父親能夠升入天堂而禱告。

在貝多芬到達維也納後一個月,他的父親就去世了,對於這事的詳情可在皇帝的信劄中知道,主要是因為自從貝多芬離去後,酒資沒有著落,於是鬱鬱而死。

“你父親去世之後,家庭撫養費還是可以繼續發放,放心好了。侯爵顧念貝多芬正在求學,所以就采取了這個富於人情味的特別措施。

貝多芬在維也納住了一年後,自我感覺還不錯,他在寫給朋友愛蘭諾拉的信中,提及了他自己的境況,他寫道:“你可知道你的朋友生活已趨佳境,而他的幸福將掃去了過去一切可怕回憶。”

貝多芬告訴了愛蘭諾拉他自己一生之所遭遇到華麗而羅曼諦克的生活,貝多芬在維也納的確交到了好運,它似乎是在補償他幼年時所遭到的苦痛。維也納所帶給他的幸福,恐怕不是世俗的敏感人士所能想象得出的吧!

據他們的朋友說,在維也納除了第一年中時常發脾氣以外,其餘的時間就忙於音樂的工作,以他人之力來量自己之力,使人們的興趣逐漸傾向於他的一麵來,他找到心中所需要和渴求的。

但悲劇好像永遠離不開他的生命似的,現在他又將碰著它了。好景不長,由於法國大革命的緣故,貝多芬的學習又要受到影響了。

1794年,法軍入侵波恩,德國侯爵戰敗棄城而逃。因此,這使得貝多芬的留學費用,以及家族生活補助費,都沒有了著落。在這種情勢之下,他隻好自己來想主意了。

幸運的是,貝多芬的鋼琴演奏受到了貴族社會和社交界的歡迎,這使得他有了一筆較為穩定的收入。

威多拉在 1794年到達了維也納,他在法國軍隊攻入萊茵山穀之前就躲到這裏來的,科隆城的王國也被永久地消滅了。他對貝多芬的生活表示驚異,現在的貝多芬雖然失去了波恩每月付給他的費用,但已能夠自己立足了。他能想法借到錢用,也不再管他的家庭了。

過了一些日子,貝多芬就從郊外的住處,搬到了一幢豪華的住宅裏。這所住宅的主人就是極其富有的卡爾?李希諾夫斯基親王。

親王既會拉小提琴又能彈鋼琴,他的兄弟莫裏茲是莫紮特的學生,他可愛的妻子也是一個鋼琴家,她的芳名是瑪麗?克裏斯蒂娜,比貝多芬小兩歲,人稱之為“三嬌”之一,法朗茲?約瑟夫?馮?生公爵的女兒。

“真誠地歡迎您光臨寒舍”,親王握著貝多芬的手說,“我要把您介紹給出席今天晚上沙龍聚會的所有客人。”

“謝謝,先生”,貝多芬有些矜持地摘了摘帽子。

黃昏時分,親王的官坻沙龍裏就點起了明亮的燭光。來參加聚會的社會名流們三三兩兩地在一起閑聊。親王和夫人陪著貝多芬來到了大家麵前。

“諸位,這就是今天晚上將要為大家獻藝的天才音樂家,來自波恩的路德維希?範?貝多芬先生。”

沙龍裏響起了一陣並不怎麼熱烈的掌聲。裝束入時,係看紅色領結的貝多芬微微向在座的人點了點頭,就坐在鋼琴前。

他打開了自己感情深沉的心靈畫卷。旋律在貝多芬的手下由甜密而又轉為惆悵抑鬱,隨後又轉為溫柔動人的情調,最後複歸於歡快乃至詼諧的調子。他給每個音樂形象都賦予了某種性格,使它們具有熱烈的感情特征,因而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他那獨特的東西和自我感受。幾乎在座的每一個人都有這種感受,這首幻想曲真是彈得棒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