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乘坐的驛車駛進波恩城的時候,太陽已經沒入樹林後麵,給排樹的樹梢塗上了一片金色。隨者光線一條一條地消失,萬物也失去了自己的形狀,所有的景物最後都溶入到一片漆黑之中。

波恩巷20號的小閣樓也是一片漆黑。臨近家門,他止住了腳步,他倒害怕起來,但願母親還活著啊。他的母親還活著,她躺在病床上,正在盼望她的遠方的遊子。

約翰又出去喝酒了,弟弟卡爾和約翰東倒西歪地躺在床上,貝多芬撲到母親的床前,隻見他至愛的母親麵色蒼白,極軟弱地躺在床上不能動彈了,年剛一歲的女孩瑪格麗斯睡在小床上細聲地啼哭著,這小孩看起來也跟母親病得一樣嚴重,屋中是這般的肮髒而無人照顧,家中一點現金也沒有。

貝多芬離開家去維也納後,他的母親一直過著憂慮的生活,而營養不足和過度的生育終於傷害了她的生命。女孩愛納?瑪麗亞生於1779年,隻活了四天,男孩法朗茲?高格生於1781年,活了兩年半,這新生的嬰孩已是第七個了,也是他們第四個死去的孩了。

“媽媽、媽媽,你睜開眼看一看我!” 貝多芬一下子衝到母親床前,痛哭流涕地跪在母親麵前哭喊著說,“是我啊,兒子回來了,您還好吧!”

瑪格朵琳娜無力地睜開自己的雙眼,看見自己日思夜想的兒子忽然出現在自己麵前,還以為自己看花了眼。等確定了確實是貝多芬回來了後,她不禁哭了出來。

“路德維希,我的好兒子,我天天惦念著你呢!”瑪格朵琳娜緊緊地抱著自己的兒子哽咽著說。

媽媽見到貝多芬,就象吃了靈丹妙藥一樣,臉上頓時有了光彩。她仔細打量著長途跋涉趕回來的兒子,吃力地說:“我怕是不行了。可你今後怎麼辦,這個家將拖累你。”

雖然才分別五個多月,可是,母親已經消瘦得隻剩下皮包骨了。自從送貝多芬到維也納去之後,生活的艱辛,精神的寂寞,使得她原有的肺病惡化,她已經等不及貝多芬接她到維也納共享天倫之樂了。

看到母親現在這個樣子,貝多芬的心裏感到比針紮還難受,他這樣努力學習鋼琴,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想讓自己的母親跟自己過上幸福的生活,可是自己現在還沒有取得什麼成就,母親已經病成這樣了,他決心從今以後要好好照顧自己的母親,不能再讓她受苦。貝多芬緊緊地抱著自己的母親想。

可是,現實總是這樣的殘酷,子欲養而親不在,那是最讓人痛苦的。現在的貝多芬就是這樣,雖然他已經竭盡了全部心力來服侍母親,可是,仍然沒有將母親挽留在人世。

“路德維希,你一定要成為一個偉大的音樂家呀!”離世前的瑪格朵琳娜一遍又一遍地這樣叮囑她的兒子。

1787年7月17日,肺病使貝多芬的母親咽下了最後的一口氣,同年11月25日,最小的孩子也跟著去世了。

母親是一個家庭的軸心,失去了她,這個家就失去了凝聚力。母親給貝多芬留下的是:一個酗酒的父親,一個13歲、另一個10歲的兩個弟弟。剩下的就是債務了。

貝多芬立刻覺得掉入了一個漆黑的世界裏,所有曾經擁有的希望和幸福都離他遠去了,貝多芬整日裏眉頭緊鎖,唉聲歎氣,連他最喜歡的音樂也無法吸引住他,因為他失去了世界上那個最疼愛他的人,那個唯一了解他、體恤他的親人。貝多芬母親的去世,使這一家的命運,再次陷入了風雨飄搖之中。

父親痛失自己的妻子,這更讓他沉溺於酒精之中而無法自撥。兩個弟弟,當然談不上有任何生活的能力。

現在,負擔家庭的重任就完全落到了貝多芬還顯稚嫩的肩頭。盡管如此,年輕的貝多芬勇敢而認真地盡到了家長、撫養者、教師和樂師的職責,這是多麼令人欽佩呀!

家庭的困苦是可以克服的,也是會慢慢過去的,然而,身處當時世界上最重要的音樂中心,貝多芬沒有機會去聽音樂,去和音樂家們聚會,更不能使自己取得成功。

莫紮特所教給他的不過是一些未完成的工程,這並不能使他有所作為。他在給奧格斯堡忠實朋友許登的信中談了回到波恩後的所見所聞,信中顯然透露出年青時代貝多芬的種種忠厚特征:

她對我是如此仁慈可愛,我現在真是無比的痛苦。假使我能再叫她一聲甜密的媽媽,那該多好啊!可是她已經不能夠聽到,現在我能向誰訴說呢?隻有幽靜的幻像才能使我引起往事的記憶。因為母親的去世,父親受到了重大打擊,現在更是每天都向酒店裏跑,他在宮廷中已沒有什麼用處,在家裏也隻不過是加速了家庭毀滅的程度。

貝多芬學生斯蒂芬?馮?白萊寧很清楚記得貝多芬如何營救因酗酒而被捉到警察署裏去的父親。約翰自妻子死後,更加狂飲無度,嗓子也喝壞了。有時竟醉臥街頭,給貝多芬帶來許多麻煩。有人給貝多芬出主意說:“你父親這個樣子根本承擔不了治家之責。你還是動員他退休,把養老金交你管起來,不然全被他喝光了,日子可怎麼過!”

貝多芬隻好到教會給父親辦了手續,養老金由他來領取,隻交給父親一半。1789年 11月20日,根據皇家某項條例,除了他應得的以外,有關當局付給他父親一半的薪金,計100銀幣,但他父親的職司也被辭掉了,由貝多芬來養活他。

17歲的貝多芬當了一家之主,毅然代替父親挑起了家庭的重擔,他在魏日爾加薩找到一所租費比較低廉的住屋,將他的父親及兩個弟弟搬到那邊,雇用了一個人來照顧他們。

現在的貝多芬要照顧父親,還要管教兩個不懂事的弟弟,更重要的是去掙錢來養活一家。他每天同母親一樣,從早忙到晚,精打細算,苦力支撐著這個家,避免它的崩潰。

這一切,對於貝多芬是過於殘酷了。他還是一個孩子啊。他沒有向命運低頭,也沒有放棄音樂。他找機會參加演奏會,努力創作樂曲,擴大他的名聲。

在家務操勞之外,他也給有錢人家的孩子上音樂課,為家裏增加一點收入。也許是逆境成才這一道理,適合於古今中外。貝多芬成為偉大的音樂家,也是從小曆經磨難。

戰勝生活苦痛

就在貝多芬萬分沮喪之際,白萊寧一家給他莫大的鼓勵。貝多芬的家庭與白萊寧女士關係密切,所以貝多芬經常到白萊寧家。

母親的死,給貝多芬的打擊是沉重的,他失去了感情的依托,平日的表情更加冷峻深沉,常常對著天花板出神,精神恍惚。每當提起母親,他就流著眼淚向人講述他的思母之情:“她對我那麼仁慈,那麼值得愛戴,她是我最好的朋友!哦!當我能叫出母親這甜蜜的名字而她能聽見的時候,誰又比我更幸福?”

貝多芬渴望母愛,渴望家庭的溫暖。失去母愛和家庭的溫暖,白萊寧夫人象母親一樣照顧他。正是友愛的支持,撫慰了那顆充滿滄桑的心靈,精神也逐漸振奮起來。在這樣的情況下,貝多芬更加熱心地教愛蘭諾拉鋼琴。

白萊寧夫人優雅、慈祥,具有豐富的學識與同情心。她知道貝多芬的家境,就像慈母那樣關心貝多芬,待他和自己的孩子一樣。這無疑給生活在憂鬱窮困中的貝多芬帶來不少安慰,讓他疲憊不堪的身心,找到一個平靜的港灣。

貝多芬也隻有在白萊寧家裏,能暫時忘掉憂愁。他除了音樂之外,其它方麵沒有受過係統的教育。白萊寧夫人鼓勵他讀書,培養他對美術的興趣,常常同他一起探討有關文學、美學方麵的知識,這對貝多芬以後的事業大有益處。

白萊寧夫人的四個孩子比貝多芬年幼,貝多芬盡力保護他們,就像對待自己年幼的弟妹一樣,使他們與醜惡的現實生活完全隔絕,使他們能潛心學習音樂,寫寫詩歌。

白萊寧夫人的哥哥,阿柏拉漢?馮?開立許是波恩一個牧師,常常請他到自己家中去,她也介紹了自己的丈夫的兄弟洛蘭士,也是一個牧師,彼此住在一起,他們二人都有極高的道德修養。

貝多芬極高興與他們相處在一起,立刻成為他們家庭中一員。他常常在日間和晚上與他們在一起談笑,他在這裏覺得自由了,擺脫了一切之束縛,每一件事情都使他感到愉快,並且鬆弛了他的腦筋。

洛蘭士牧師以最淺近的句子來讀荷馬和柏露太許的詩給年幼的孩於聽,貝多芬也交叉著手靜靜地聽著,想從這兩個人身上學到些什麼東西。貝多芬對於文學上認識加深了一層,他創作了各種的短歌劇,貝多芬到14歲時方能用德文講讀莎士比亞等人的劇本。

白萊寧女士極愛護貝多芬如同自己的子女一般,使他在他的家裏感到極度之自由和快樂,受了她的感化和影響,她比他的母親小四歲,但她能夠注意自己的健康,所以外表上看起來仍保持著她的青春。

貝多芬所需要的,白萊寧總是盡可能的供給他,要從一個情形惡劣,生活艱苦的環境中突然轉入氣氛融和的家庭中,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沒有無理的謾罵和不快的感覺,極度的對比在他簡直是一個極大的刺激。

貝多芬表現出了最大的傷感和憂鬱,他對每個人幾乎都是這樣的,甚至他所最愛的人也不能例外。當貝多芬與馮?白萊寧不通人事的幼孩在一起的時候,她曾以溫和的手段來融合他們的情感,從而撫慰貝多芬受創的心靈。

但貝多芬常在同伴間做出粗魯的動作,結果,隻有使自己感到心碎,仁慈的夫人能夠用言語來使他知道真理,她的譴責使他感到了愉悅,他也總是想辦法盡量不讓別人看到自己粗魯的那一麵。不過,在這樣的情況下,特別是在音樂暫時離開了他的大腦的時候,他會一個人呆呆地發愣,變得沉默寡言。每當出現這個情況,馮?白萊寧夫人就會走到他的身邊,一邊聳聳肩膀,一邊說:“又犯老毛病了!”

馮?白萊寧夫人的這個動作,這個話語,讓貝多芬記了一輩子。他的大腦裏經常會浮現出她的偉大而感人的身影,貝多芬甚至稱她家庭中每一個人為保護天使。

白萊寧家客廳中經常有來訪的賓客,使貝多芬也可以說是第一次與年青的小姐們見了麵,他立刻被她們的美麗所屈服了。美麗,也許是一種動力,他放棄了怕羞和無言的習慣,開始講自己是如何愛好音樂或者諸如此類的事情,這種效果比以外貌取勝還要快些,威多拉描寫貝多芬墮入愛河時的熱度是如此的高:

“他熱愛著笛虹拉絲和荷爾特小姐,這種愛從他的青年時代一直持續到成年時代。可是,雖然貝多芬對於愛是如此的渴望,要想得到愛對於他來說簡直是不可能的事情。”

那個笛虹拉絲小姐是愛蘭諾拉的好朋友,她從科隆來此地,準備在馮?白萊寧家裏住一個星期。她極為美麗,活潑,膚色很柔和,受有良好教育並有可愛的外表,她非常喜愛音樂,有一副圓潤的歌喉。

貝多芬常常和笛虹拉絲小姐在一起。在她回到科隆以前,她為貝多芬唱了一首悲哀的小曲,以表示他們分離的苦楚遠遠超過了她心中所能忍受的。後來她不得不離去的時候,帶給了貝多芬深深的惆悵。然而,時過境遷,在長時間沒有見麵後,笛虹拉絲小姐的芳心又被科隆的一個軍官贏去了。

瑪麗亞?馮?魏斯脫?荷爾特小姐是貝多芬的學生,她是宮廷中一位退隱參事的掌上明珠,生有一頭長則黑的卷發,一直垂到了她的胸前。貝多芬對於荷爾特的愛到了“狂暴”的地步,但在1790年,她嫁給了一個男爵,她可算是波恩最美麗而賢能的女孩了。不久貝多芬又追求另一個地主的女兒郭許,他以為得到她的垂青是沒有多大困難的,但他仍然沒有成功。

貝多芬與愛蘭諾拉的戀愛,看起來是最理所當然的事了。他們既有師生間的友誼,而且年齡彼此隻不過相差兩歲,這促使他們雙方都有進一步的表示,但是這樁良緣卻最終由於各種原因沒有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