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功告成2

冒險品嚐曼陀羅花

這一年秋末,李時珍采藥歸來,順道去河南光山縣看大兒子建中。建中依照祖訓,實現了李家改換門庭的願望,鄉試中了舉人,當上了光山縣的教諭。

教諭是一種學官,負責文廟的祭祀,教育所屬生員。建中的官雖不大,但住在紀念孔夫子的文廟內,環境十分幽雅。

李建中他由於自小受到父親的熏陶,雖然做了官,仍然喜歡種植藥草。

李時珍在文廟的後花園中發現了一種開白花,狀如牽牛,葉如茄子的植物,便問建中是什麼花。

李建中告訴父親,這裏的人把它叫作山茄子,或者風茄兒。

李時珍點點頭,順手摘了一枝花,仔細地觀察起來。這種叫山茄子的植物,綠莖碧葉,獨莖直上,高一米多,花有六瓣。

看著這種植物,李時珍突然想起在茅山道觀中見到的陀羅星使者塑像來,陀羅星使者手中持的花同這花的形態十分相似,難道這就是曼陀羅花?

李時珍興奮地叫來龐憲、建元說:“你們看,走遍天涯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這不就是曼陀羅花嗎?”

龐憲大惑不解,問道:“師傅,你根據什麼認定這就是曼陀羅花?”

李時珍說:“《法華經》上講,佛說法時,天上曾經降下曼陀羅雨,後來,道家將北鬥七星中一顆星叫做陀羅星,陀羅星使者手中常持曼陀羅花。我在茅山道觀中看到的陀羅星塑像,手中拿的白花和這株花十分相似。不過,要確認這是曼陀羅花,還得親自嚐一嚐。”

“相傳,在采曼陀羅花時,如果采花人在笑,用此花釀成的酒入飲後就會發笑,采摘的人如在舞,用此花釀酒飲後則會令人舞。我們不妨一試!”

建中忙勸阻說:“父親不可造次,萬一這種花有毒,那不是太糟糕了嗎?”

李時珍興致很高,一麵采花,一麵哈哈大笑說:“古時神農敢嚐百草,我要重修《本草》,怎能畏首畏腳?”

“要是不嚐嚐,怎麼斷定它的功效呢?再說,總不能拿病人去做實驗吧!”

李時珍將花揉碎,然後放進酒中,過了幾天,藥酒泡好了。李時珍決定自己首先嚐一嚐,親身體驗一下曼陀羅的功效。

為了避免中毒,李時珍叫建元準備了解毒藥。

做好了一切準備後,李時珍將酒倒入杯中。他毫不遲疑,舉杯將曼陀羅酒飲了一大口,覺得味道很香。

又抿了一口,舌頭以至整個口腔都發麻了。

再抿一口,人昏昏沉沉的,不一會兒竟發出昏昏沉沉的,不一會兒竟發出陣陣傻笑,手腳也不停地舞動著。

最後,李時珍失去了知覺,摔倒在地。

一旁的人都嚇壞了,連忙給李時珍灌了解毒的藥。過了好一會兒,李時珍醒過來了,大家這才鬆了一口氣。

李時珍一醒過來,就高興地狂呼:“真是曼陀羅花!真是曼陀羅花!”

建元見真是曼陀羅花,高興得手舞足蹈,也去倒了一杯藥酒,一飲而盡,果然也興奮得跳起舞來。

李時珍興奮極了,連忙記下了曼陀羅的產地、形狀、習性、生長期,寫下了如何泡酒以及製成藥後的作用、服法、功效、反應過程等等,並叫建元仔細地繪製了曼陀羅花的的圖樣。

李時珍經過反複試驗,最後用曼陀羅花和火麻子花製成了類似華佗“麻沸散”的藥劑,並在《本草綱目》中將這一段經曆作了如下記述:

相傳此花笑采釀酒飲,令人笑;舞采釀酒飲,令人舞。

予嚐試之,飲至半酣,便令一人或笑或舞引之,乃驗也。

八月末采此花,七月采火麻子花,陰幹,等分為末。

熱酒調服三錢,少頃昏,如醉,割瘡灸火,宜先服此,則不覺苦也。

已經年過半百的李時珍,立誌修改《本草》,皇帝不支持,朝廷不讚助,他自己花錢帶著徒弟,訪采四方,遍嚐百草。他冒著生命危險,親自服用有毒藥物,為的是獲得第一手資料。

李時珍經常說:

醫者貴在格物,方士固不足道,本草其可妄言哉?

李時珍就是這樣實事求是,不懂的就認真研究,不會不負責任地亂說。

他這種求實、探求真理的敬業精神,身家性命置之度外的奉獻品質,是值得後人永遠學習的。

遠涉太和山中

李時珍不僅留心藥物,還隨時搜集治病的單方。龐憲見師父有個筆記本,上麵密密麻麻的記的全是單方,什麼箭頭草燒出煙來可以熏瘡啊,胭脂菜搗爛了塗在傷口上可以治蟲傷啊,刀豆子燒成渣子吃下去可以治呢逆啊,一條一條,都記得很詳細。

有一天,龐憲問起這事,李時珍對他說,這些單方都是人們一代一代地傳下來的,有許多很靈驗,用的藥又簡便。山村野窪的地方,人得了病,一時請不到醫生,用這種土方子治,往往很見效。

龐憲說:“那師父編的書,這些東西也要編進去了。”

李時珍點點頭說:“不錯。可是,我們現在找到的還太少,還得多跑一些地方才行呢。”

他們走了一個村又一個村,有時候一連幾天在山裏走。夜晚沒有找到店住宿,就隨便找個破廟什麼的小屋住下,遇到山路陡的地方,平地裏沒有房子,他們就住在隱居的道士沿山壁搭的小木屋裏。這種小木屋,很象吊在半山腰的一隻木籠,大風一吹。

搖搖欲墜,還不時聽到遠處的猿啼狼學。

李時珍每天找定住處,就忙著把白天找到的藥草仔細地研究,一麵在筆記本上作記錄,還讓兒子建元畫下圖樣。

到了偏僻的地方,人家看見李時珍他們那般舉動,起初都有些疑心,交談之後,才知道他們是出來采訪藥草的。他們在困難時,常常得到意外的幫助。

一次,路上遇到了暴風雨,前不挨村,後不挨店,狼狽不堪。就在這時,有幾個山農迎上來,問明他們的來曆,便留他們住下。

山農們告訴他們,前麵有一段路要從山穀底下走過,一下大雨,山水就往下衝,走那段路非常危險,勸他們多住幾天,天晴了再走。

原來這幾個山農,都是趁著閑空的時候,出來打獵的。白天出去打獵,晚上帶著些獵獲的獐兔什麼的,一起燒著吃。

李時珍多住了幾天,和他們談得很投機,順便也了解到一些山禽野獸的知識。有個山農在講起虎骨治病的效力時,還告訴了李時珍一條經驗,說用虎骨作藥,應該用前腔骨,因為老虎一身的筋節氣力都用在前腿上。

李時珍聽了,不禁感歎地對龐憲和兒子建元說:“這些話,古人的書上也不是沒有講過,可是總沒有他們講得透徹。我們這次出門,差不多走到哪兒都能聽到一些新鮮的事情。”由此可知,群眾才是智慧的源泉。

李時珍他們在北道走了很長時間,回到湖廣。李時珍原來有個打算,想拐個彎回家看看,再到別的地方。

可是到襄河附近時,李時珍改變了主意。他說:“此去不遠就是太和山,我看我們還是先到那裏走一走,再回蘄州去吧。”龐憲和建元也都表示讚成。

太和山即今武當山,位於湖廣均州西南,方圓四百多公裏,山中有72峰和24澗,層巒疊峰,林木叢生,滿山是珍禽異獸,遍地是奇花異草,是一座天然的動植物藥庫。

李時珍三人在太和山一晃就是數月,采得無數藥物標本。一天黃昏,他們來到紫霄宮附近,在大樹參天、荒草沒頂的小徑行走。

忽然,建元發現一棵榔樹上結著一種奇怪的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