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係中華2

搭建友誼的橋梁

楊振寧對中國的訪問,在美國及中國台灣地區引起了很大的震動。

楊振寧作為一名世界著名的物理學家,一位諾貝爾物理學獎金獲得者,他的一舉一動都會受到世人的矚目。

特別是在中美相互對峙幾十年、關係還沒有解凍的情況下,身為美籍華人的楊振寧多次回國訪問、講學,更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

他在1971年回國訪問,在許多的中國眼中,可以說是一件了不起的壯舉,更是他愛國愛家的變現,人們也都給予了他很高的讚譽。

當時,美國聯邦調查局還曾多次找楊振寧的麻煩,然而他非常鎮定而堅決地回答說:“在中國,我的父親、母親、弟妹們——我的親屬們都在那裏,我的許多朋友在那裏,我想念他們,所以我要去看望他們,這並不觸犯美國的法律。”

同時,楊振寧也受到了台灣當局的關注。

早在1958年9月,當楊振寧的嶽母曹秀清在台灣申請去美國看望女兒女婿時,從來對她不管不問的蔣介石卻派車把她接到官邸,剛進會客廳,就熱情的招待了曹秀清。

蔣介石說:“楊振寧和李政道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為國爭光。李政道的母親在台灣,楊振寧的父母都在上海。你這次到美國去,憑著嶽母的關係,要爭取楊博士為黨國效勞。”

然而,曹秀清到了美國之後,知道丈夫杜聿明還生活在祖國大陸,就再也沒有回到台灣。而同樣,楊振寧也沒有回到台灣,而是一次又一次的返回到大陸。

為此,台灣當局對楊振寧的回國訪問也非常關注。他們通過各種渠道搜集楊振寧的活動情報。

在1973年的《中共年報總目》中特別提到楊振寧,記錄了楊振寧三年內四次去北京的詳細情況,有時間、地點、行程、會見的人、發表的演講等。

楊振寧的回國訪問及其隨後的一係列活動,也引起了當時蘇聯的驚恐和不安。1979年5月出版的《蘇聯文集周報》攻擊誣蔑楊振寧教授是“中國派去美國的第五縱隊之首”。

來自美國、蘇聯以及台灣當局的種種壓力,都沒有動搖楊振寧的決心和信心。他堅持每年至少一次訪問中國,並為中國的提出了許多有意義的建設性意見。

1977年2月27日,楊振寧在美國以“全美華人協會”負責人的身份與他人共同發起並成立了“全美華人促進美中邦交正常化委員會”,並以8000元美金在2月27日《紐約時報》上,刊登全頁廣告啟事。

全美華人促進美中邦交正常化委員會由四個分會組成:華盛頓委員會、北加州委員會、南加州委員會、紐約委員會。楊振寧擔任紐約委員會的主席。

楊振寧積極地為中美關係正常化而奔走。

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邀請,美國總統理查德?尼克鬆自1972年2月21日至2月28日訪問了中國。

毛澤東於2月21日會見了尼克鬆。兩位領導人就中美關係和國際事務認真、坦率地交換了意見,並發表了中美《上海公報》。每年的《上海公報》簽字紀念日裏,楊振寧都要在美國的各大重要報紙上刊登大幅廣告,呼籲美國當局要遵守《上海公報》的諾言,並組織遊行示威活動,還在電台、電視上發表談話,到美國各地去演講,向人們講述美中關係正常化的重要性。

1978年底,中美宣布建立正常外交關係,同時宣布鄧小平將訪問美國。楊振寧等立即再次在《紐約時報》刊登大幅廣告,歡迎中美建交及鄧小平訪美。

1979年1月30日,在首都華盛頓,全美華人協會、全美各界華人、美中友好協會聯合舉辦了一個盛大的宴會,歡迎鄧小平總理及夫人卓琳。

在這個盛會上,由楊振寧發表了題為“建造友誼橋梁的責任”的歡迎詞。楊振寧在歡迎詞中發表了演講,他說道:

為了今天這個短短的講詞,我花了很多的時間,稿紙一張一張地都被送到字紙簍裏麵去。這使我想起四十多年前的一個類似的經驗。那時候我在北京崇德中學初中念書。為了參加中山公園裏麵的初中生演講競賽,記得我非常緊張,好幾個晚上不能睡覺。我的講題是“中學生的責任”那是一二?九的時代。

中美建交和鄧副總理的訪問是近代史上的分水嶺性的發展。國際關係從今開始了新紀元。美中兩國的學術、文化和商業旅遊等一切交流都將大大擴展。我們全美華人家庭團聚的機會也將大大增加。

美中建交是符合兩國人民的利益,符合亞洲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利益,符合曆史潮流的發展的。所有中國人都同意隻有一個中國,而台灣省是中國的一部分。這是四千年中國曆史所孕育出來的觀念。台灣和中國大陸有共同的語言,共同的文化。在未來的極度競爭性的世局裏麵,台灣不可能不和大陸有共同的命運。我們呼籲台灣省的每一個人,為了他們自已和他們子孫的長遠利益,都能掌握住曆史的動態和他們自己對曆史的責任而為統一工作作出貢獻。

在歡迎詞的最後部分,楊振寧說出了全體美國華人華僑的心聲,他說道:

我們在美華人有一百五十多年的曆史。這一百五十多年間曾經經過血淚的、沉痛的經驗,也曾對美國社會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橫穿美洲大陸的鐵路幹線的修建就同時是我們的血淚史和巨大貢獻的例子。今天美華人士繼續我們對美國社會發展的貢獻。我們散居全國各地。這些年來我有機會和各地華人社會作了廣泛的接觸。我知道得很清楚,絕大多數美華人民都是熱烈地支持美中建交的,像《紐約時報》上月所報道的那樣。

我們深深知道因為我們同時紮根於中美兩大民族的文化,我們對增進兩國間的友好和了解肩負著特別的責任。在今天這個場合,全美華人協會和全美各界華人重申我們將繼續為建造兩大民族間的友誼橋梁盡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我們知道沒有這座橋梁,世界不可能有真正的和平與安定。

1980年,由中國科學院主辦的國際粒子物理理論會議在廣東省從化舉行,全球多個國家主要的華裔物理學家都應邀出席,加上中國的物理學家,可以說是一次華人華裔物理學家的空前盛會。

會上,與會學者都發表了學術演講,其後還前往北京參觀。這次從化會議,對促進中國對世界前沿物理學的了解,推動以後的交流,以及增進海外華裔物理學者的團結,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楊振寧正是這個盛會的主要發起人。他在會議開幕典禮上發表講話中說道:

方才周培源教授說這是一次空前的盛會,這是很恰當的描述。150篇將要報告的論文範圍很廣,今後五天的會議上一定會有很多有學術價值的討論。不過我認為這次盛會的意義將遠超過普通的學術會議。從海外來的物理學家都懷著深厚的情感來參加。這是不可能也不必要隱藏起來的事實。跟哈佛大學的格拉肖談過或聽過他演講的人都會體會到他怎樣對他的猶太血統和猶太傳統感到驕傲。

一千三百年前,在唐朝的初期,在南昌曾經有一次盛會,遺留下來了一篇名作,就是王勃的《膝王閣序》。王勃用美麗的詩句描述了當時的人力物力,有“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兩句,很確恰地道出了初唐時代中國的潛力。以後一百年的曆史告訴我們,中華民族發揮了這巨大的潛力,創建了盛唐的文化,為當時世界之冠。

王勃這兩句詩句我認為也很確切地道出了今天中國的巨大的潛力。讓我們希望這次會議能為發展這潛力,為中國的四個現代化,作出一點小小的貢獻。

自70年代初開始,楊振寧往來於美國和中國大陸之間,為兩國的友誼以及科學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通過努力,讓楊振寧感到高興地的是,中國人現在在世界上的地位有了明顯的改變。在美國,以前人們見到華人,就認為他們的職業不是經營餐館就是搞洗染店、理發鋪的。可是近幾十年來,華人在美國的各行各業中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績。

在美國的眾議院和參議院裏沒有華人的席位,日本血統的有兩人是參議員,兩人是眾議員,而日本人在美國的人口沒有華人多,他們對美國的貢獻也沒有華人大。

在美國國家科學董事會裏,有波蘭人,有黑人就是沒有華人。

每當想起這些,楊振寧就感覺到心中不安。

在美國政壇擔任最高職務的華裔人士,是美國特拉華州副州長的吳仙標,之所以能夠順利的當上副州長,其中也有楊振寧的一份功勞。

吳仙標競選獲勝是因為贏得了全州各界多數選民的信任和全美各州華人的大力支持。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著名建築大師貝聿銘、電腦公司總裁王安等五人首先發起成立助選委員會,1984年6月又正式組成“全美50位專業人士支持吳仙標委員會”,其中包括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吳健雄、陳香梅等各界知名人士。

1986年春節,紐約長島華人社團進行春節聯歡會,邀請一些名人和學者也一起參加。楊振寧和中國許多留學生和訪問學者也去了。

大家誰也沒有想到,吳仙標夫婦竟然不顧嚴寒深雪驅車兩百多裏趕來聚會。

當吳仙標一看見楊振寧和許多大陸來的朋友在一起,便興衝衝地走過來,拉著楊振寧的手說:“楊教授!新年好呀!請您幫我介紹介紹這些中國朋友好嗎?”

楊振寧站起來,把那些中國朋友—一介紹給吳仙標,並說:“我向諸位介紹,吳仙標先生是目前在美國政治地位最高的華人……”

吳仙標立即搶著說:“我競選成功,得到楊振寧教授很大支持!”朋友們都開心地笑了!

自從1971年首次回國訪問以後,楊振寧逐漸和中國的科學界、教育界建立了廣泛的聯係,並為中國科技、教育事業的發展直接地或間接地做了大量的工作。

楊振寧以後幾次回國訪問時,又多次會見了周恩來。楊振寧發現,雖然周總理精神抖擻,但愈來愈消瘦了。他沒有想到,癌細胞已擴散到周恩來的全身,他已病入膏育了。

1976年1月8日,周恩來總理不幸逝世。1月18日,美國東部各界舉行了隆重追悼周恩來總理大會。美國各界人士、華僑、留學生、中國血統的美籍人士等1700多人參加了悼念大會,大會由繆雲台先生主持,楊振寧懷著沉痛、尊敬的心情致了悼詞。

楊振寧在悼詞中說道:

周恩來總理和我們永別了。

周總理的逝世是中國人民的巨大損失,也是世界所有維護正義的人的巨大損失。在悲痛之中,讓我們重讀《毛澤東選集》中一篇文章裏幾句意義深長的話:

“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問。中國古時候有個文學家叫做司馬遷的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這幾句話是1944年9月 8日寫的,在一篇叫做《為人民服務》的文章裏麵。

我們相信周總理的偉大就在他的無私的、堅強的始終不渝的為人民服務的精神……

周總理從青年時代就獻身於反對封建主義、反對帝國主義的革命活動。他積極參加了1919年的五四運動。在法國和德國的勤工儉學期間,他於1922年加入了新成立的中國共產黨。回國以後參加了北伐戰爭。1927年他是上海工人武裝起義的主要領導人。他領導了南昌起義。他是江西紅軍根據地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他參加了曆史性的二萬五千裏長征。他參加了抗日戰爭和戰後全國解放戰爭的工作……

周總理逝世於1976年1月 8日,在新中國的首都。

他貢獻了他的一生,無私地為人民服務。

我們可以說,

這一個偉人的一生的曆史,

就是新中國的孕育的曆史,

就是新中國的誕生的曆史,

就是新中國的成長的曆史。

他是中國人民的英雄。

遵照周總理的遺囑,他的骨灰將被撒在中國的山川土地上。

他的身體將永遠散布在一個偉大的國家的每一個角落。

他的精神將滋長在一個偉大的民族的精神裏麵,是這個民族的水恒的榜樣。

1978年底,美國宣布1979年元旦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正常關係,接著鄧小平夫婦訪問美國。楊振寧等又在《紐約時報》刊登大幅廣告,表示全美華人歡迎鄧小平訪美。

1979年回月30日,在華盛頓,楊振寧在全美華人協會、全美各界華人和美中友好協會合辦的歡迎鄧小平的宴會上,致了題為《建造友誼橋梁的責任》的歡迎詞。

為培養青年出力

1982年,楊振寧60歲,在石溪分校的來自各地的科學家和朋友們聚會慶祝楊振寧教授的生日。慶祝活動熱鬧非凡,楊振寧也在會上作了演講。

演講結束後,一些學者和留學生們還圍在楊振寧的身旁不願離去,他們喜歡聽楊教授談古論今,覺得和他交談是一件非常輕鬆愉快的事情。

就在楊振寧60歲的這一年,在朋友們的建議下,楊振寧整理了自己過去發表的論文,出版了名為《楊振寧論文選集》的慶賀集,

書中列出了他1944年至1981年的203篇論文的題目,其中與李政道在1946年至1962年間合作寫的有37篇。

在這本選集的前言中,楊振寧引用了杜甫的“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兩句詩,表達了他讀書研究40年來的萬千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