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守北疆

軍隊練習武藝,一定要學習實戰的,不許學習花槍,這些都是些華而不實的東西。

立誌鎮守北方邊境

戚繼光在剿滅倭寇的戰鬥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在倭寇的騷擾基本被消滅之後,明王朝北方的威脅凸現出來。

隆慶元年,戚繼光來到京城,等候朝廷任命。他有著偉大抱負,希望引起政府的重視,使他有施展才華的機會。不久以後,他向朝廷上書,提出對北方軍事的看法。

早在浙江、福建抗倭時,戚繼光對北方形勢就很關注,常和好友汪道昆一塊談論。

戚繼光深謀遠慮,汪道昆也很有遠見,他們很容易找到共同話題,一談就是半天。

除了倭寇,北方的蒙古人也是明朝的一大問題,他們在抗倭同時,對中國北方民族問題也表示出很大的興趣。

元朝滅亡後,朱元璋做了皇帝,原來的元貴族逃到北方,不甘心失去在中國的地位,便組織蒙古騎兵,經常向明朝北方邊境進攻。

16世紀中葉,蒙古處於諸侯割據狀態,幾十個部落中,最強的是俺答汗,他擁有十多萬騎兵,領地在今呼和浩特一帶,靠近長城。

俺答汗多次要求和明朝互通貿易,明朝政府卻總以蒙古諸侯忽戰忽和、不守信用為理由,拒絕俺答汗的要求。俺答汗十分氣惱,時常派蒙古騎兵越過長城,騷擾邊境。

戚繼光好友汪道昆說:“北方不同於南方,北方黃沙蓋地,大漠雄關,可以打大仗。不像這裏,河湖遍布,道路狹窄,隻能打小仗。要是有一天,能到北方打場大仗,指揮雄兵十萬,縱橫馳聘擊敗蒙古鐵騎,那才叫千古風流!”

“可是,蒙古鐵騎是很厲害的。這麼多年了,‘北虜’還是一個問題,北方邊境還是不安全。如果有一天能到北方征戰,也不能小瞧了蒙古騎兵。”

“當年成吉思汗的鐵騎橫掃中亞,威名千古。雖然今天氣勢不如以前,但也不能小瞧,蒙古騎兵的戰鬥力是很強的。”戚繼光說。

汪道昆說:“我並不小瞧他們,但我相信,如果我們有支十萬人的軍隊,定能大敗蒙古軍。”

戚繼光說:和蒙古騎兵作戰,很難啊!你想一想,北方那麼多軍隊,那麼多軍營,邊境還不是常被搶劫。即使碰上,我們軍隊也常常打敗仗。

為什麼呢?

首先是他們靠遊牧為生,生活住地不定,摸不清他們行蹤。北方防線很長,有好幾千公裏,防這裏,防不了那裏。而他們可以迅速集中兵力,專攻一路,長驅而進。

二是蒙古騎兵善騎馬,來去迅速,不易抵擋。

三是他們善長射箭,箭法高,而我們打仗,常靠火器取勝,塞外風大,塵土蔽天,不利於火器應用。

四是騎兵飄忽不定,何時進攻,難以預料。這些都是蒙古騎兵猖獗的原因。

汪道昆連連稱是,問道:“如果你去北方防守,你怎麼防禦蒙古鐵騎呢?”

戚繼光笑笑,說:“那我首先要修長城,修營房。

其次要自己訓練一支軍隊,像訓練戚家軍一樣,但這支軍隊起碼要有十萬,少了不管事。認真訓練三年,而後編成一支車兵、步兵、騎兵聯合作戰的精銳部隊。

對付蒙古鐵騎要主動出擊,以戰車防守,以步兵應戰,敵人後退時,用騎兵追趕。我不相信這樣打不敗敵軍。

隻要朝廷支持我,給我兵,給我用兵的便利條件,我相信我能打敗蒙古騎兵。

汪道昆讚許地點點頭。

昏庸的明世宗死後,新繼位的明穆宗還比較開明,意識到國家所處的危險處境,決心采取措施改變這種不利局麵。加強北方防禦力量是很重要的問題。

明穆宗采納了吳事來的建議,打算把在南方抗倭鬥爭中屢建奇功的譚綸、俞大猷、戚繼光調到北方,以訓練邊防軍,抵禦蒙古騎兵。

調令傳到南方,南方政府都不大願意。譚綸、戚繼光、俞大猷都是名震東南的名將,如果一齊調走,勢必削弱南方軍事力量。他們紛紛上書,請求朝廷不要一齊調走。

明穆宗答應了他們的請求,決定隻調譚綸一人。

譚綸上任之後,目睹北方防務的鬆弛。長城年久失修,處處破爛不堪,幾乎失去了防禦功能。各地軍營年久失修。士兵們鬆鬆垮垮,紀律鬆弛,許多都是老弱殘兵。這樣的條件,這樣的軍隊,怎能防禦蒙古鐵騎?

譚綸深深意識到,北方的軍隊太差了,和戚家軍、俞家軍根本沒法比。

要使北方防務堅固,必須有一支強大的軍隊,所以當前最重要的就是訓練軍隊。

在訓練中,他發現更多的困難,這是靠他自己很難克服的。他想起了好友戚繼光,他才華出眾,善長練兵,把他調來,會幫自己的大忙。他立刻上書朝廷,請求調戚繼光到北方,幫助練兵。朝廷答應他的請求,立刻下了調令。

在接到調令後,戚繼光也上書皇帝,表示了自己的請求。他首先希望政府能給他一定權力,讓他訓練一支十萬人的大軍。

戚繼光保證把十萬軍隊訓練好,打幾個大仗,使蒙古騎兵不敢輕易南下騷擾。

然後把十萬兵分到北方各軍事重鎮,再讓他們帶動別的士兵訓練,使北方守軍全部成為虎狼之師。

如果不給十萬,給五萬也行;五萬不給,三萬也行;如果仍像過去似的,給他不到一萬兵,說什麼也是難有作為的。

其次提出了士兵的來源,他希望政府給予考慮。

由於邊兵、京兵戰鬥力不強,所以要進行招募。一般的募兵都是無業遊民,管理嚴了,就逃跑,不利於管理。他提出最好按照義務募兵的方式,由地方官分別招募當地農民。

招募的兵最初可以分散在地方上訓練,等到有了成效後,再調到靠近京城的地方,集中訓練,然後把這些軍隊分配到九邊去,以練九邊之兵,九邊之兵必成勁旅。

為使更好、更快地把兵練好,戚繼光建議把久經戰鬥考驗的浙江兵調一萬人來,作為骨幹,以帶動新兵。

軍隊所需的巨額糧餉,戚繼光建議從練兵的省份撥發,這樣既可免去軍中缺糧之患,又可免去途中周轉費用。

軍中所需的各種器械,也不必一一仰仗於工部,可令各省份分別製造。

如廣東善製藤牌,就做藤牌,福建刀好就造刀,浙江鳥銃精良則造鳥銃,戰車、百子銃則就近由山東、山西、河南等省製造。

造成後押送到各營地。如果不合用,就責成有關人員照價賠償。

最後,戚繼光還希望朝廷授權負責募兵、練兵的地方官,讓他們放手去做,非有大過,別人不能隨便指摘或任意阻撓。當賞者賞,當罰者罰。

這些建議,絕不是泛泛之談。如果能夠實現,邊關防務會有很大起色的。而政府內部許多保守的官員對這個南方官充滿敵意,對他議論不休,紛紛進讒言。

結果在新任薊遼保定總督譚綸的竭力推薦下,明政府下令任命戚繼光總管薊州、昌平、遼東、保定軍務,管製四鎮,其權力和總督相當,自總兵官以下均受其指揮。

戚繼光要去北方的消息傳開後,戚家軍將士和當地百姓都十分難過,人們都舍不得這麼好的將領。

鎮守廣東的好友俞大猷聽說後,因不能親自送行,派專人星夜趕路給戚繼光送來賀信。

信中鼓勵他說:“大丈夫在世,要與一代豪傑競風流,在東南就可以了,要與千古豪傑競風流,應到北方!”

戚繼光何嚐不是這麼想的。多少年來,一直夢想成為一個千古風流的大將,指揮兵車幾千,鐵騎上萬,甲兵幾十萬,在西北大漠上縱橫馳騁,一聲號令萬眾應,一次長擊直驅幾千裏,那該是多麼雄渾的氣概,多麼壯觀的場麵!

戚繼光要與朝夕相處的將士們和鄉親們告別,啟程北上。他的好友汪道昆,送了一程又一程。

戚繼光含淚回首說:“汪兄,留步吧。”

汪道昆拉住他的手,勉勵他說:“大丈夫當名垂青史,希望你能幹出番大事業。”

望著這位寬厚的長者,戚繼光使勁點了點頭。在他麵前,是一個嶄新的天地;他人生的篇章,翻到了鎮守北方這一頁。

積極練新軍修長城

戚繼光上任後,經常深入邊塞了解邊情。實地考察中,他獲得許多有用信息。他深深地體會到,北方的情況與南方簡直截然不同。

這裏不再是海上風光、江南水鄉,而是黃沙蓋地、荒草叢生的塞外景色。在南方抗擊的是海上入侵的倭寇;而北方要抵禦強悍的蒙古騎兵。他們以遊牧為生,擅長騎馬射箭,動不動數萬和十幾萬,來如風,去如雲,飄忽不定。

南方是河湖密布的水網沼澤地,不利於大兵團作戰;而北方多是開闊地帶,利於騎兵作戰。戚繼光意識到情況不同了,應該創造新的戰略戰術。

戚繼光首先想到的是建立車兵。他的好友俞大猷很有這方麵的經驗,岑港戰役後,他被罰到大同戴罪立功,創建兵車營,並以兵車百輛,步兵和騎兵3000人,在安銀堡挫敗十萬蒙古鐵騎,一時成為車戰名家。

俞大猷經常向戚繼光談起車戰的好處。戚繼光同樣認為車戰是有很多好處的,他這樣寫道:“敵人以數萬之眾,氣勢如山崩地裂,直取我軍。如果我有車營,車上有火器,可以終日發射火器。也不用挖什麼戰壕,把車連起來就是一座營房,要行就行,要停就停,十分方便。”

戚繼光決定先建立車營。建車營的目的還不止這些,戚繼光想創建一支車兵、騎兵、步兵三軍聯合作戰的大軍。他認為今後作戰,應當車、騎、兵三軍配合。

車兵為正兵,戰鬥時可代替盔甲,抵禦敵軍的衝擊;步兵以車為掩護,一方麵出擊保衛戰車;騎兵平常在車營保護之下,必要時包抄突襲。

平原廣闊的地方用車戰,半險半易的地方用馬戰,山高水深的地方用步兵。騎兵靠車兵保護,車兵依靠騎兵衝鋒。如果敵人忽然進攻,應先以騎兵列陣出擊遊擊埋伏的敵人;敵人敗退時,再用騎兵追擊。宿營時,車就是營壘。

戚繼光想把邊防守軍訓練成這樣的部隊。從軍營巡視回來,戚繼光感到深深的失望。

薊州守軍並不少,但成分相當複雜:有外地調來的士兵,有京城來的禁軍,還有當地招募的軍兵。不論什麼兵,都存在相同的弊病,那就是紀律鬆弛,戰鬥力不強。

巡視中,戚繼光發現許多士兵連最基本的號令都不知道。有的兵見他到來,依舊我行我素,好像沒有他這個長官。許多人漫無軍紀,甚至聚在一塊賭博。

士兵們練武,喜歡練沒有用的花架子,對殺敵本領卻不感興趣。靠這樣一支隊伍,是很難完成防禦任務的。

戚繼光決定再次上疏,請求政府允許他練兵。譚綸也上書支持戚繼光,關心邊事的執政大臣張居正也看重戚繼光,練兵的事,終於得到明政府的批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