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流勇退
通過敵人不設防的地區進軍,在敵人預料不到的時間,向敵人預料不到的地點攻擊。
激流勇退離開政壇
回到吳都的闔閭大會群臣,準備對戰爭中的有功之臣進行獎勵。論破楚之功,首推孫武,並要加官進爵,光耀門第。然而孫武卻堅辭不就,並且提出了辭官還鄉的請求。
孫武說:“臣本來就是一介平庸之士,承蒙大王的厚愛,一定要臣出仕,在無法推辭的情況下,隻好勉強從命。十幾年來,臣竭盡綿薄為大王效力,如今大王的霸業已成,聲名顯赫。各國諸候,無不懾服,這都是大王您無與倫比的威德才形成的啊!臣也因此感到非常榮耀。”
說到這裏,孫武看了一眼闔閭,可以感覺出他麵有得意的神色。孫武繼續說:“無奈臣現在體弱多病,年事已高,處理政事,感覺力不從心,為此日夜焦慮,誠惶誠恐,懇求大王準臣辭官還鄉,以終老天年。”
闔閭本來還以為孫武要繼續對自己進行誇讚呢!誰知道竟然提出了辭官的請求,這大出他的意料之外,同時也讓在場的所有人都很驚訝,隻有伍子胥比較理解孫武的內心想法,反應倒是比較平淡。
吳王闔閭說:“孫將軍一直是孤王的左膀右臂,為我們吳國立下了汗馬功勞,現在正是我們國家昌盛的時候,正需要將軍這樣的人才,幫助我們國家南征北戰,成就更大的霸業,將軍怎麼能離去呢?”
吳王緊緊地盯著孫武,希望自己的勸說能夠奏效,但見孫武沒有留下的意思,就繼續說:“我希望將軍將軍能夠留下來,擔任吳國的相國之位。將軍要是執意辭官,寡人將十分痛心。將軍先不要著急,還是先考慮一下再說吧!你也給寡人三天的考慮時間。”
孫武也不好再說什麼,隻好答應三日後再說。論功封官的事情也隻好暫停。孫武一回府,吳王馬上派伍子胥親往孫府,勸他打消這個念頭。
孫武不改初衷地說:“您不知道,當初出仕並非我的本意,完全是大王恩寵和您的友情所致。彈指一揮間已經做了十多年官,有這麼長的時間讓我有研究、實習兵法的機會,我已經很滿足了。這是我的興趣所在,功勞是不敢當的。如今,我的健康和能力已經一天不如一天,我懇托您,替我在大王麵前說明原委,完成我的夙願,我將感激不盡。”
伍子胥說:“兄弟的想法,我非常能夠理解。也很想讓您得償所願,但是看大王的意思,您不一定能夠走得了,不過暫時在你的府邸頤養天年還是應該可以的,我可以盡量和大王談談,你以後就可以不用上朝了,到需要你的時候,再派人來請您,兄弟看怎麼樣呢?”
孫武沉思了一會兒說:“好吧!看來這可能是現在最好的結果,還請兄弟好好和大王說說。”
伍子胥隻得回去如實向闔閭彙報,闔閭也不好再勉強,同意了孫武的請求,不過闔閭同時提出,孫武平時不用上朝,也不用跟隨打仗,但是在需要的時候,國君可以隨時找孫武問計。
孫武答應了吳王闔閭的要求,開始在吳國都城自己的府邸中養老。吳王闔閭重新召開慶功大會,並且拜伍子胥為相國,伯嚭為太宰,一同執掌國政。把閶門改名叫破楚門。又在南部邊界上壘起石牆,留個門叫士兵把守,以防禦越國的進攻,稱為石門關。
越國的大夫範蠡也在浙江口上修築城池,以抗拒吳國,稱為固陵,意思是說這座城可以固守。
孫武終於如願以償,開始了居家的日子,他對於兵法的研究漸漸地淡下來了,大部分時間用來教育自己的孩子,看書和處理家務。
當年出仕的時候,孫武隻有幾根白發,為官十幾年,雖然也隻有五十多歲,卻已滿頭銀絲了。
孫武對世俗的功名利祿之所以如此淡泊,是因為他對官場生涯有著清醒而深刻的認識。爾虞我詐、阿議逢迎,嫉妒和憎恨、陰謀與權變,如履薄冰,戰戰兢兢,稍有不慎就可能身敗名裂,實在是大險惡了。
特別是闔閭登基為王和伐楚勝利後那種殘忍、驕橫、奢侈的作法,使他不寒而栗。激流勇退是最佳的選擇,否則前景不可預料。
這時,吳王又準備開始了新的軍事行動,吳楚大決戰,吳國最終以少勝多、以近製遠,興師千裏,打垮了強大的楚國,這使吳王闔閭爭霸天下的野心日益膨脹。吳王闔閭把爭霸的目標對準了北方的齊、晉兩國。
吳王闔閭決定先拿齊國開刀。齊景公得到吳國伐齊的消息,驚恐不已,懾於壓力,不得不忍痛將自己的愛女作為人質,遠嫁吳國,闔閭才暫時停止了伐齊的軍事行動。這次軍事行動,孫武一直在家,完全沒有參與。
後來,孫武的妻子去世了,孫武懷著悲痛的心情,埋葬了自己多年的妻子,他們在一起的時間太少了。聽說越王允常去世,他兒子勾踐即王位,闔閭趁越國喪的時機,準備發兵伐越。
孫武皺起了眉頭,哺哺地自言自語:“乘人之危可是最不仁義的作法,大王這樣做上天絕不會助佑的,子胥為什麼不阻止這次不義的戰爭行動呢?”
當時孫武真想去找伍子胥,讓他說服闔閭停止這次軍事行動,讓老百姓休養生息,但他轉念一想,自己已經退出政界,還是不要再去參與了。
公元前495年,吳王闔閭終於召集了數萬大軍,向南開拔,新繼位的越王勾踐親自帶兵迎敵,雙方展開了一場大戰。
結果闔閭被越國大將靈姑浮砍斷腳趾,後來,傷口發炎,死在吳軍後撤的路上。因太子波已死,闔閭死前把王位傳給了夫差。夫差是個輕浮、傲慢而薄情的人,孫武開始為吳國和伍子胥的命運擔心憂慮。
暗中幫助吳國稱霸
吳王夫差繼位後,發誓要報勾踐殺父之仇,他一邊為父親守孝,一邊開始著手作好攻打越國的一切準備。
夫差等到大孝三年期滿,已經基本作好了大舉伐越的準備,夫差和伍子前等人多次召開軍事會議,討論攻打越國的事情。
一次,吳王夫差對相國伍子胥說:“這次攻打越國,就要依仗相國的力量了。”
伍子胥說:“為國效力,為大王盡忠,是作臣子的職責,微臣一定盡心竭力,輔佐大王。”
“那關於這次出征,相國還有什麼好的建議嗎?”
這時伍子胥想到了孫武,就建議說:“攻打越國,必須得請孫武出山,大王如果隻想取得一兩次戰役的勝利,也許有為臣就已經夠了,如果大王想滅掉越國,那必須得借助孫武的力量。”
吳王夫差說:“那好吧!還請相國出麵邀請。”
第二天,伍子胥專門到到孫府來拜會孫武。寒暄過後,子胥說出了來意。
“孫先生,”子胥真誠地說,“想當初,我們一同輔佐前王,把吳國建設到了今天這樣的成就,如果前功盡棄,不但百姓塗炭,您就忍心嗎?大王夫差及其寵臣一心急於報仇雪恨,卻又沒有一個切實可行的作戰計劃,一旦失利,後果不堪設想啊!”
孫武感歎於子胥這樣一個聰明人,卻又終日擺脫不了名利權勢之爭,反而對人生最重要的事情視而不見,於是委婉地說:“我是個過時的人物了,好比四季所穿的衣服,春有春裝,夏有夏裝,如果夏天卻穿皮裘,不是太荒謬了嗎?”
孫武一邊說,一邊看了看伍子胥,希望他能夠明白自己的意思。
“我隻希望把世事忘得一幹二淨,也希望世人把我忘得一幹二淨。聰明的人不但要合乎時宜,還要盡量把個人和世界接觸的範圍縮小。”孫武繼續說。
孫武所說的是真心話,同時也在暗示子胥,要他隱退林泉,終享天年。
然而伍子胥一門心思要動員孫武出山,並不理會他的這些話,隻是一個勁勸說他為國效力。
孫武已經看出子胥態度的堅決了,強行拒絕似乎於公於私都不太好,於是建議說:“再度出仕可能性不大了。不過,既然您專程來家裏找我,我就貢獻一點伐越的的戰策吧!好嗎?”
子胥無奈,隻得答應。孫武想了想,慢慢地說:“夫差為了征越而銳意練兵,越王勾踐肯定會有所防備。勾踐年少氣盛,又在三年前擊敗了吳軍,一定心驕氣傲,不以為意。
孫武一邊說,一邊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清茶。
“不過越國的大夫文種、將軍範蠡卻都是聰明絕頂的人物,他們又一定會阻止勾踐輕舉妄動而以固守為其策略。問題的關鍵是要千方百計地激怒勾踐,使文種、範蠡的約束失敗。我有一個辦法可以達到這一目的。”孫武繼續說。
說到這裏,孫武沉默了片刻,好像在想什麼,然後他才繼續說:“我們可以派出一支輕騎兵,人數不要很多,五六千名即可,先從太湖渡船南下,在越國的西北方登岸,不斷向越軍挑釁,轉戰南北,靈活機動。”
孫武看伍子胥全神貫注地在聽,就又繼續說:“這樣做的目的,就是惹惱勾踐,即使文種、範蠡諫止,他也會出擊的。隻要勾踐離開越國都城會稽,我軍主力就由東麵直接插入南麵,輕取會稽。”
聽到這裏,伍子胥禁不住連聲叫好。孫武擺了擺了手,繼續說下去:“到那時,不管勾踐是否回師往救越都,我軍那支輕騎隊伍都要不斷地擾亂他們,當雙方主力接觸的時候,騎兵隊可在敵人後方鼓噪呐喊,使他們驚慌失措,並不斷地突擊,這樣,越軍首尾受敵,加上吳軍本來就比較強大,勝利是有把握的。”
“嗯!先生所說的太好了,有了這條妙計,何愁小小的越國不破啊!到時一定能活捉勾踐小兒,為先王報仇雪恨。”
“不過還有一點要注意,千萬不要堵住越兵的退路,不要把他們逼到絕路作困獸之鬥,而是讓他大敗而逃,然後趁機追趕,務必全殲敵軍,以絕後患。”孫武補充說。
為了讓自己的思路更加清晰些,孫武喝了一口茶,最後強調說:“這次戰役有三個要點,其一為首先以騎兵隊為誘餌,其二為不塞住敵軍退路,其三為窮追不舍。我的這些策略,隻是紙上談兵,僅供吳王和您參考吧!”
伍子胥聽完孫武的話,連聲表示感謝,並說勝利的那一天,一定要來和孫武喝個一醉方休。
孫武笑笑說:“好,我等著那一天,希望那一天我們能夠一起退居山林,笑傲江湖。”
最後伍子胥向孫武告別,到宮中給夫差說明了情況,夫差聽孫武沒有請來,但聽了伍子胥帶來的攻越妙計,很是滿意,也就沒有再說什麼。
公元前494年初,夫差決定興師伐越。吳、越兩軍在夫椒即今蘇州市吳縣西南太湖中相遇,戰鬥異常激烈。
在孫武、伍子胥的策劃下,吳軍在夜間布置了許多詐兵,分為兩翼,高舉火把,隻見在黑暗的夜幕中火光連成一片,迅速向越軍陣地移動,殺聲震天,越軍驚恐萬狀,軍心動搖。
孫武多年來在太湖訓練的水師也發揮了作用,各種戰船相互輔助,攻守兼長。越軍抵擋不住吳軍的強大攻勢,不得不倉惶退逃。
吳王夫差指揮大軍緊追不舍,步步進逼,深入到越國腹地。勾踐知道大勢已去,率軍退回到都城會稽,即今浙江紹興市。
吳軍不久又追到會稽,勾踐害怕遭受城破、君亡、國滅的厄運,便帶著五千名殘兵逃出都城,跑到會稽山上,想憑借山險固守。
吳軍乘勝一舉攻占了越國都城,馬上揮戈出城,把會稽山團團圍住,時間一長,越軍內無糧草、外無援兵,隻得向吳國請降。
吳王夫差不顧伍子胥等的竭力反對,接受了勾踐提出的謀和、稱臣並每年向吳國進貢的要求,越國得以保存。
然後,夫差率軍回國。吳國攻伐越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勝利。吳國在諸侯國中的影響更大了。
在擊敗越國後,吳王夫差爭霸的雄心更足了,可以說比起他的父親闔閭絲毫不差,吳越戰爭結束後,夫差又用了整整十年的時間作伐齊、伐晉的戰前準備。
在這十年中,夫差一共辦了三件大事:征服魯國,迫使魯國與吳國訂立了城下之盟;製服陳國,關閉了楚國從側翼攻擊吳軍的門戶;開鑿邗溝,溝通了由長江進入淮水的舟師運輸水道。這三件大事完成以後,夫差北上爭霸的時機成熟了。
公元前484年春天,吳軍舟師連同越王勾踐派出的3000名援軍,在吳王夫差的率領下,浩浩蕩蕩從吳都附近的太湖出發,越長江,經邗溝,抵淮水,再溯淮西上,然後轉入泗水北進,與已被迫會盟的魯國軍隊會合,組成聯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