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心理之謎與奧秘 二、心理的奧秘探索 4.
9超越物質的精神治療
由印度瑜珈師實踐了許多世紀的自我控製體係,可能會對那些至今醫生還束手無策的疾病提供治療的機會。醫生稱之為“生物反饋”法,其關鍵在於“堅韌不拔,自我治愈”。借助於一些靈敏儀器,研究者們發現有些病人可以控製某些一度被認為不可能控製的人體自主性機能,其作用機理是超越物質的精神因素。
在美國及其他國家工作的醫生和科學家認為,某些與心髒、大腦、肌群及循環係統有關的疾病,若不能完全治愈,可以通過“生物反饋”法而得以控製。盡管研究工作並不全麵,“生物反饋”法確能使個體獲得控製a腦波的能力,a腦波是反映在腦電圖上的一種記錄大腦活動的波形。一個全神貫注於某事的人,其腦電圖快而不規則;而鬆弛和注意力分散則顯示出逐漸緩慢而規則的a波形。例如,在“嘟嘟”聲中,有些人的腦電圖可被“反饋”,受試者增加了a節律周期的持續期,從而促進自身的鬆弛。
許多年前,在印度的英國醫生曾報道,瑜珈信徒們能表演令人驚異的技藝,包括顯著減緩其心跳、呼吸及新陳代謝速度。原因是,通過鍛煉和精神訓練,或通過一種含有“生物反饋”法則的自我適應形式,瑜珈師們獲得了控製自身軀體和精神的非凡能力。這些能力很可能包括已經描述過的大腦波形的改變,盡管在過去的歲月,瑜珈師並不知道大腦中存在著電活動。
與瑜珈術相仿,生物反饋包含了自主控製係統——神經係統中的自主神經係統,這一係統的活動不受意識控製,諸如對呼吸、心跳和血壓的控製。
10太空味覺之謎
隨著宇航事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宇航員飛上了太空,為征服宇宙、發展現代科學技術、探索自然之謎作出了巨大貢獻。
在太空中,宇航員吃的食物與地麵上的食物大不相同,一般是糊狀的,有時還加工成一口一個的小塊,這樣可以避免因咀嚼而產生食物碎屑。在失重條件下,漂浮艙內的食物碎屑對艙內儀器的正常工作是不容忽視的隱患。太空食物都經過專門設計,含熱量低(因宇航員在太空活動量小,不需要過多熱量)、營養豐富、容易消化。但是宇航員一直抱怨這種食物味道不佳,提不起胃口。他們說在太空食用這些食物,其味道捉摸不定,有時偏甜,有時缺乏食物應有的香味,有時簡直味同嚼蠟。美國宇航員戈登·富勒頓在遨遊太空返回地麵後說:“我在太空吃了許多種東西,可無論如何也品不出這些食物的滋味有何區別。”
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宇航員的味覺在太空中發生這樣大的變化呢?這個問題引起了科學家們的重視,因為對這個問題的研究,將有助於了解太空環境對人類中樞神經係統的影響。
早在1973年和1974年,美國航空與航天局的科學家們就在“太空實驗室”對這個問題進行過研究,但沒有獲得滿意的結果。
1984年10月,美國和加拿大宇航員在“挑戰者”號航天飛機上聯合進行太空科學實驗,太空味覺變化之謎是實驗項目之一。加拿大宇航員馬克·加諾分別在航天飛機起飛前、飛行中和著陸後測定了自己的鹹、酸、甜、苦等味覺。考慮到人體嗅覺神經也會影響味覺,加諾在這三個階段還分別測定了自己對香草、香精、檸檬汁、留蘭香和淨水的嗅覺。整個實驗設計可謂十分周密,但令人遺憾的是,這項實驗也沒有揭開太空味覺之謎。有的科學家認為,這個謎之所以遲遲沒有揭開,是因為實驗方法有問題,人的味覺因人而異,由個別宇航員從自身測得的數據,不夠可靠,也不一定具有普遍性。
前蘇聯科學家也對太空味覺之謎進行了探索。由於前蘇聯宇航員在空間工作的時間曾長達數百天,受味覺變化的影響更大。前蘇聯科學家曾用先進的電子味覺儀測定宇航員在太空中的味覺變化,卻同樣沒有得出明確的結論。
由於至今沒有令人信服的實驗結果,科學家們隻能對太空味覺之謎作種種猜測。大多數科學家認為,在太空失重條件下,人體內的血液會向上流,從而使鼻腔充血,導致味覺神經鈍化。少數科學家認為,航天飛機和宇宙飛船艙內空氣流動不同於地麵,這是導致宇航員味覺改變的真正原因。甚至還有人推測說,失重影響了宇航員口腔內的唾液分泌,從而使味覺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