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妙手回春修國寶(1 / 2)

妙手回春修國寶

品質生活

作者:沈嘉祿

沈嘉祿,上海報業集團《新民周刊》主筆、高級記者。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上海作家協會理事,小說創作委員會主任。出版長篇小說、中短篇小說集、散文隨筆集二十多部,並有多部藝術鑒賞類專著。

上海博物館以青銅、陶瓷和字畫館藏著稱於世。就陶瓷而言,幾千年來的流離顛沛、磕磕碰碰,難免會造成缺損,為了還原曆史,就需要將展品最原始的形態呈現給觀眾,於是古陶瓷的修複就成了博物館的一項重頭戲。

蔣道銀就是一位使國寶重現風采的奇人。早幾年他還沒退休時,我每次去上海博物館的五樓古陶瓷修複部看望他,他都會拿出剛剛修複的國寶級瓷器,跟我講解它的來曆與工藝特征。每當此時,頭發已經疏朗的蔣先生就在眉宇間微露一絲自豪。

蔣道銀從小喜歡美術,年輕時就拿起了畫筆,1966年從上海戲劇學校畢業後,在樣板戲劇組幹了6年舞美,1973年調進上海博物館,第二年進入文物修複組。蔣道銀說:當時雖然有組織上為他指定老師傅“傳幫帶”,但學得真經還不那麼容易,有時想看看師傅們的操作,有些人就裝作打哈哈,將正在修複的東西收進抽屜裏,連用些什麼修複材料也秘而不宣。但蔣道銀的虛心好學,很快贏得了師傅的信任。加上蔣道銀有著良好的美術基礎,短短幾年過後,不僅將修複的常用技術掌握在手,連用了什麼修複材料用鼻子一聞也明白了。幾十年的實踐和探索,為伊消得人憔悴,使蔣道銀在這個行當中立足並成為翹楚。

三十多年來,蔣先生成功修複了500餘件古陶瓷。上海博物館庫房裏躺著一件青花扁瓶,器型碩大,但缺耳、缺環、缺蓋,幾十年來沒人知道它是派什麼用場的,一直深鎖“冷宮”不得陳列。九十年代末,香港蘇富比拍賣行出現了一件與它相同的明永樂青花扁瓶,並一舉拍到2147萬港元。蔣道銀得知這一消息後異常興奮,請示領導後決定修複它。但找遍上海博物館的館藏資料,均查不出同類瓷器的蹤影,後來他聽說北京故宮博物院有一件永樂扁瓶,但按規定隻能隔著玻璃櫃看。蔣道銀硬是根據經驗目測了大致的尺寸,回上海畫好畫稿,做了一批“零配件”送到景德鎮燒製。沒想到今天使用的煤氣窯與古代柴窯的溫度、氣氛都有所不同,“零配件”縮水率過大,配不攏。蔣道銀沒有泄氣,再次北上故宮,終於感動了北京的同行,被允許進入庫房拍下資料照片。然後蔣道銀又製作了一批零配件送景德鎮燒了幾窯“零配件”,再從中挑選出一件接上口與環,最後拋光做舊,體現出古瓷器特有的“味道”。前前後後兩年的反複勞作,終於使這件世所罕見的明永樂青花扁瓶再現明代青花瓷高峰時的美麗神韻。

上海博物館的陶瓷館內陳列著一件明正統青花雲龍大缸,這是上博收藏的最大的一件瓷器,也是國內明清官窯瓷器中罕見的大器,但已瓜裂為二,曾用鐵釘加固,口沿處也有殘缺。蔣道銀先用中性清潔劑進行了清洗,再打磨去鐵釘,然後用醫用小型齒科軟軸機裝金剛砂磨頭加水打槽,將加工後的特製不鏽鋼騎馬釘植入槽內,再用黏結劑加填充材料填平釉麵,最後打磨拋光。由於這件瓷器體積龐大,讓蔣道銀吃了不少苦頭。當然,最後還是成功了,特別是蔣道銀的美術功底幫了他很大的忙,明中期瓷器蘇泥勃青藍中帶黑的青花效果、釉麵的氣泡、火石紅底的特征均被他傳神地再現出來。現在它以突出的位置安坐在上海博物館的古陶瓷館裏,又有誰能知道它曾經的滄桑?

蔣道銀最得意的是修複了一件罕見的元青花瓷器。這是一件四係扁壺,式樣獨特,小口卷唇、溜肩、體呈扁長方形,肩部兩端向下垂到底,長方形砂底,兩肩各塑貼兩條龍。此類扁壺為元代特有,具有濃鬱的異國情調,並非中國傳統器物造型。可以想象的是,在成吉思汗的馬隊向歐洲大陸飛沙走石進發的過程中,隨軍工匠們從西亞和歐洲的器物中捕捉到了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