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李佐軍:中國經濟如何調結構(1 / 2)

李佐軍:中國經濟如何調結構

關注

本期客座總編輯:

李佐軍,著名經濟學家,人本發展理論創立者,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提起李佐軍,人們會想起去年六月的那場“錢荒”,他正是這場危機的預言者。作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眾多專家裏的活躍分子,李佐軍先後師從張培剛和吳敬璉兩位經濟學大師。不久前,他出版了新書《第三次大轉型》,借此告訴社會:新一輪改革將如何改變中國。

《檢察風雲》:國家主席習近平在7月召開的經濟形勢專家座談會上強調“轉方式、調結構是民心所向、大勢所趨”。調結構我們提了這麼多年,目標卻一直未能實現,原因何在?

李佐軍:盡管年年都在說調結構,但客觀上,不管是國家層麵,還是地方層麵,調結構還沒有取得實質性的進展。原因有很多,最核心的原因是,調結構的體製機製沒有建立起來。調結構最核心的問題是政府職能轉型,政府的職能沒有轉變,調結構是調不好的。

當然,調結構是很痛苦的事情,需要脫胎換骨,不是那麼春風拂麵。而產業結構調整不隻是淘汰落後產能,還有建立新的經濟增長點,新的產業要接上去。所以,調結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在淘汰落後產能的過程中,又涉及很多利益補償問題,涉及部分就業問題,需要做很多工作。而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使新的產業能夠接續上,也要做很多工作。兩者銜接好之後,調結構才能真正順利推進。

《檢察風雲》:今年上半年GDP增速為7.4%,這意味著中國經濟進入了中速增長期。在你看來,調結構的條件已經成熟了嗎?

李佐軍:首先,調結構需要具備的一個條件是,經濟增長速度合適。過去經濟增長速度過快,調結構沒有動力。而如果經濟增長速度過慢,調結構也沒有能力。隨著中國經濟迎來中速增長的時代,經濟增長速度開始下滑,企業麵臨生死存亡的考驗,很多企業麵臨非常大的生存壓力。這時調結構更合適。

其次,市場為調結構帶來壓力。經濟增長速度下滑,產業形勢不太好,國企的利潤下降,中小企業麵臨很大的困難。很多高耗能、高汙染、低附加值、勞動密集型、出口導向型的行業都麵臨比較大的生存壓力。利用這樣的新機會,有利於把一部分產能過剩、低附加值,以及一些不利於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行業、企業和項目淘汰。

第三,政策的正確引導為調結構創造了條件。比如在淘汰落後產能、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方麵,政府出台了很多規劃和相關政策,可以說,政策環境已經有了一些好轉。如果利用這次經濟增長速度下滑的機會,加快結構調整的力度,調結構應該可以取得明顯的進展。

此外,那些享受到曾經高速增長帶來的利益的產業、企業,有一定的積累,也更有實力來實現轉型調整。在調整過程中,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補償措施,通過轉移支付措施來推動結構調整。這些都是調結構的有利條件。所以我認為,調結構已經迎來了最好的時機。如果不把調結構當回事,可能還會走上高汙染、高排放、低附加值的老路。

《檢察風雲》:調結構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恰恰是“調什麼”。也就是說,調結構主要調的是哪些方麵的結構?

李佐軍:實際上,至少涉及六個方麵的結構調整:

一是要素投入結構的調整。原來主要依靠原材料、土地等普通要素來實現經濟增長,要轉到依靠高級要素(如技術、人力資本和信息等)來實現經濟增長,這也是中國一直在強調的創新驅動。要素投入結構調整實際上也是產業結構調整的一個前提條件。

二是排放結構調整。排放結構調整就是要增加好的排放,減少不好的排放,這實際上就是我們說的綠色低碳化。好的排放是指氧氣、水蒸氣等,可以通過植樹造林來增加;不好的排放包括廢水、廢氣、廢渣、二氧化碳等。

三是產業結構調整。這是我們強調得最多的一個方麵。第一,原來主要發展農業、工業,今後要更多地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提高非農產業的比重;第二,由原來更多的發展低端、低附加值、勞動資源密集型產業向高端、高附加值、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轉型;第三,由原來發展沒有品牌的產業,向發展品牌產業轉型,提高品牌附加值,在國際的分工體係中,參與產業鏈高端的分工,向微笑曲線的前後端轉移,提升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四是區域結構的調整。這包括幾個方麵內容:第一,要繼續推進新型城鎮化。最核心的是要讓農民進城,實現農民的市民化,要讓農民分享城市化的成果。要推進集約、集群、綠色低碳的城鎮化。第二,區域的東中西部、南北等地要公平競爭。原來,我們鼓勵部分地區先富起來,今後要建立全國統一的市場,要讓各個地方公平競爭。第三,要建立主體功能區,進行產業轉移。此外,還包括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實現城鄉一體化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