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件容器也是這次峰會上重點被討論的一項熱門新技術,通過這種技術,代碼的開發隻需一次,即可被部署在任何地點。Kuryr一詞來自捷克語,意思是“信使”。在OpenStack的大家庭裏,Kuryr正在嚐試做一項具有重大意義的工作,即把容器和Docker網絡加入到Neutron解決方案和網絡服務的使用中,從而彌補其中現存的差距。
在會場上,除了技術的更新和分享外,被提到最多的還是OpenStack人才的短缺。正是應了“幸福都是自己爭取的”,OpenStack基金會執行總監Jonathan Bryce在峰會期間表示,首批OpenStack管理員認證(COA)將於2016年進行。
目前,全球已有幾十家公司提供OpenStack培訓,這些公司中包括Cisco、EMC、Rackspace等諸多以技術引領業界的公司。正由於OpenStack社區的持續壯大,原來搞硬件、軟件和開源的公司全部加進來,其實他們看重的都是OpenStack的影響力以及技術的影響力。
關於OpenStack升級之痛
對一些已經導入企業而言,升級是最大的痛點,因為OpenStack目前仍采用每半年改版一次的步調,相關升級功能還有待加強。不少企業才完成一個版本的導入,就又麵臨了是否要升級新版的抉擇,改變的代價和衝擊都很高。
為了解決升級問題,日本雅虎的做法是不升級,而是直接安裝新版係統,但得預備大量實體伺服器。日本雅虎網絡營運總部基礎建設技術分部部長伊藤拓矢將這個做法稱為數據中心生命周期管理策略。他將數據中心內的伺服器分區分版安裝,來進行OpenStack叢集的版本控管。數據中心內所有伺服器分成4區,各安裝不同版本的OpenStack,每一個版本使用約25%的伺服器。遇到需要導入新版時,先將最舊版本叢集內虛擬機器上的應用程式轉移到其他版本的OpenStack叢集上,再將最舊版本所有伺服器整批直接重新安裝最新一版的OpenStack。
OpenStack基金會仍會采取半年改版一次的步調,但Mark Collier表示,已經采取了幾項做法來改善升級問題,包括了讓Nova運算叢集分批升級的機製,來避免整套服務中斷。另一個做法是調整現有的OpenStack開發流程,增加向下相容性測試,要求每項更新都得經過升級相容性的測試,來減少升級的困難,另外也計劃要推動跳板升級的做法和機製,來減緩半年改版的升級壓力。
“OpenStack是個太年輕的技術,太多的方麵需要被優化。”英特爾軟件與服務事業部副總裁兼開源技術中心總經理Imad Sousou說。
而記者在現場采訪的參會技術人員也表示,越活躍的、廠商集中度不高的開源社區本身與移動性就是互斥的,所以對於所有廠商來說其實都存在社區版和商用版之分。
英特爾的Cloud for all計劃中的英特爾融合雲架構就是在這些用戶需求下應運而生的。融合雲解決方案旨在將計算、存儲融合的架構用於虛擬化環境,來支持企業客戶部署將計算存儲合二為一的、易用的整體解決方案,它可有效解決雲計算係統部署分散的問題,具有高性能、易部署、易管理、可靈活擴展等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