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微信隻能微“信”(1 / 1)

微信隻能微“信”

卷首語

作者:關佳

近幾年來,科技發展的迅速使我們的生活日新月異。就通訊手段而言,從普通手機到智能手機,不過用了十幾年時間。智能手機上的各種應用程序如百花齊放,而對我們中國人影響最大的,恐怕莫過於微信了。從2011年問世至今,微信的活躍用戶已突破5億,也就是說,已超過三分之一的中國人都在經常看微信、發微信。微信的功能確實強大,除了可以通過網絡快速發送語音短信、視頻、圖片和文字之外,還可以將有趣的內容與好友或微信朋友圈分享,可以即時進行視頻對話等,對於筆者這樣經常在外居住的人,尤其方便,因此我很快也成為微信的活躍分子之一。

毫無疑問,微信是個好東西,但我在想,我們過多沉溺於此,是否反而會為它所禁錮呢?最近,我統計了一下,雖然我的朋友圈不算大,但每天收到的微信少則四五十條,多則上百條。如果要一一看完,並作必要的回複或評論的話,恐怕要花幾小時甚至半天。

同時,如果把收到的微信進行分類,大約一小半是朋友們發來關於他們自己的消息,諸如出去旅遊拍的照片,朋友聚會的一眾笑容,以及互通彼此的情況等等,當然都是我樂於一一查看和答複的。還有一大半就是朋友們轉發過來的各類消息(當然也附圖片甚至視頻),可分為三大類,一是時政要聞,二是曆史真相,三是各類知識,尤以健康養生知識為多。這些消息的前兩類,我幾乎隻看標題,不看內容,更不轉發。因為其中小道消息為多,真假難辨,從標題上看我確有興趣的,我就上網,到我相信的幾種嚴肅的新聞網站上查看。因為無論新聞或舊事,這些嚴肅自律的網站非經核實不會隨便刊出。至於知識類文章,我看得稍多一些,其內容,無非是告誡你十種好辦法、八種不應該做的事之類,即便我覺得某條內容有理且有用,但也要到網上查證,因為這些知識恐怕多為精蕪雜陳,更多的是舊聞新炒,況且它們常互相矛盾,讓人無所適從。

在我看來,微信上的文章同樣是這幾十年來信息大爆炸的反映,我們如果沒有一些去假存真、去蕪取精的本事,被這些林林總總的信息牽著鼻子走,或許比沒有信息更容易受害。更有甚者,見到有些人幾乎把這類信息作為自己汲取知識或技能的唯一來源,那就更是南轅北轍了。因為在微信上,在網絡上的信息,即使是正確無誤的知識,也呈現一種碎片化的狀態,根本不適合係統學習。要真正搞懂一樣事情,恐怕還是需要從基礎知識學起,係統化地吸收知識營養,才能讓人對這一事物了然於胸。

因此,微信恐怕隻能微“信”,讀者以為然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