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5章 先談情後談判(2 / 3)

大棒槌人高馬大,做出這樣姿勢顯得憨態可掬,惹人笑,紅娘子忍俊不禁,嘴角不禁露出一絲笑意。她扯扯衣襟。大大方方地走了過去,拱手道:“不知楊大當家到底是何方神聖,不瞞劉兄弟你,我紅娘子孤陋寡聞,確實不曾聽過。還請劉兄弟個仔細”。

大棒槌眨眨綠豆眼,狡黠地道:“怎麼可能沒聽過?你們還同行同住好一段日子呢是不是,是同住一個房子,在陽原,花禦使家,姑娘有點印象了沒?”

紅娘子愣了愣,仔細回味了一遍,身子忽然一震,指著他顫聲道:想起來了是他…是他身邊的人!”

威武嶺上的楊大當家,可不就是威國公楊淩?紅娘子的雙手都哆嗦了,她咽了口唾沫,苦澀地一笑,道:讓你來做什麼?看我如何狼狽,如何受死?”[堂之吻手打]

大棒槌一本正經地道:“姑娘此言差矣。俺們大當家……嗬嗬嗬,這稱呼挺順嘴的,咳咳,俺們國公爺,不管法場戰場,他都要把它變成情場,國公爺已經到了井徑驛,他,他為你補來了”。

紅娘子的臉騰地一下紅了,又羞又惱地道:“那混蛋……連這話也對你講?”

手打網,提供最新手閱讀

大棒槌奇怪地搔搔頭道:“不講有啥關係,在京師酒店他那麼大聲,的早就聽過了。姑娘挺關心這事兒?你不想問問我們國公爺要怎麼為你補麼?”

紅娘子一雙俏眼狠狠地瞪著這頭大棒槌,恨不得一腳把他踹山溝裏去,半晌她才忍著氣道:“那你,他要補什麼……補什麼”。

紅娘子眼神忽地一亮,乍然地一亮,然後就象薄雲遮住了月亮,不止目光,連聲音也變得朦朧起來,她結結巴巴地道:“你要補補什麼?”

“當我把捅出個大窟窿時,你要是還有本事給我補上,我紅娘子就跟著你,一輩子跟著你!”

想起這句話,紅娘子臉也紅了,腿也軟了,腔子裏一顆心跳得飛快,她忽然現:自己不但沒有忘了那個冤家,現在聽他不但不惱自己闖下的滔大禍,而且沒有無情地拋下自己,那心裏竟然既歡喜又期盼。

崔鶯兒很沒出息地現,從來不哭的她,鼻子有點酸,好象要哭了。她一直是那麼堅強,比男人還堅強,怎麼可以哭?崔鶯兒努力地吸著鼻子,想控製住欲落的淚水,可是一陣風來,還是把那清清的淚水吹落下去,落在草葉上,就象晶瑩的露珠……

*****

“現在都有哪幾路守軍?”楊淩看著沙盤上的紅旗藍旗,觀察雙方攻守布局,同時問道。

身邊是井徑驛指揮使駱長明和監軍使苗逵。苗逵道:“除了太行諸驛嚴守各處要道,負責困住白衣匪的官兵主要是從山西太原、遼州和河北的真定、倒馬、紫荊調來的駐軍,調用正式軍隊過多,負擔太重,所以都是抽調部分軍隊,不過為了守得嚴密,我們還把太原的民團也調來了”。

“民團?才不過幾個月時間,民團能有多少人馬?能有多大戰力?如果調來一支庸軍,反而會影響整支部隊的戰力”。盡管楊淩是打定主意招安,不過聽到錯誤的指揮調度,還是不禁眉頭一皺,立即予以指出。

驛指揮笑著解釋道:“國公爺有所不知,河北、山東大亂時,逃入山西許多流民,兵源不成問題。而且太原衛指揮張寅大人作過陝西的兵備道。對於募兵、練兵獨有心得,所以太原團練招收、練兵極為快。

咱們北方人大多自幼習武,山西是戍邊重地,本地的百姓幾乎就是半個兵,從本地招收的人更易調教。需要教授民團的基本上隻是行伍隊列、旗號的識別。因此戰力很容易迅形成,如今太原衛的民團近兩萬人,戰力雖比不上多年征戰的邊軍,可比衛所兵強太多了”.

有此事?”這樣的名將,楊淩隻聽過周培公、曾國藩一類的人物,都是用類似於民團的武裝迅起家、戰力迅形成,想不到印象中一向沉穩有餘、衝勁不足的張寅竟有這份本事,以前倒是覷了他。如果此人真是一個練兵的奇才,倒是應該重用一下,以便盡快完成軍隊轉型工作。

楊淩心裏暗暗盤算著,點了點頭道:我就放心了,隻要能夠起到作用,別讓白衣匪再突圍出去就好”。

駱指揮摩拳擦掌地道:“國公爺,咱們圍山有六了,白衣匪的餘糧不多。戰力必然陡降,和他們這麼耗著軍餉一日萬金呐。您看咱們是不是趁他病要他命,早點起主動進攻,盡快結束戰事?”

楊淩和苗逵對視一眼,淡淡一笑道:“不急,敵據險而守,攻者損傷必重,我們多等一,就會減少許多士兵的傷亡,勝券在、戰機在手,一切主動由我們掌握,何必急於一時?”

駱指揮連聲道:“是是,國公爺體恤兵卒,用心良苦,末將感佩”。

楊淩笑笑,道:“好啦,駱大人把守的是最重要的關隘,早些回去堅守陣地,本國公剛剛趕到,這山路難行,疲乏至極呀,我且歇歇,待我對攻守之勢通盤了解後,再決定是攻山還是困死他們”。

指揮肅然領命,拱手退了出去。楊淩見帳中再無旁人,便悄聲對苗逵道:“我已安排人進山與白衣匪聯絡,相信很快就有消息。我想此時議和招撫,對窮途末路的紅娘子來,答應的希望很大。

不過這支力量之所以能成為我們的一路奇軍,完全是由於他們打著白衣軍這個旗號,因此這麵旗子不能丟,知道招撫議和的將領越少越好,不相幹的人完全不必讓他們知道。我與他們談判議和時勢必不能在軍營中,這就需要你多幫著遮掩一下了,各路兵馬將領如果在我出去談判時前來晉見,苗公公要心應對,以免引起他們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