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雙殺(1 / 3)

“招撫,……前次招撫他們反了,這一次還會聽信朝廷的話麼?”盡管已經派了人上山,苗逵對此還是充滿疑慮,不禁又開口道。

東華山下朝廷大軍營帳內,幾位主要將領依次而坐。苗逵,許泰等人都是一身甲胄。苗逵白麵無須,肋下佩劍,臉色陰沉著問道。

也難怪他心情不好,東華山方圓三百裏險隘重重,趙瘋子端坐五老峰,倚仗地利據險而守,朝廷大軍損兵折將、勞而無功,受到了正德皇帝的嚴厲責斥。

旨意上責斥他們“討賊月餘未平,反容叛匪據占江山、招兵買馬。漫無經略,多是諸將怠玩,中間又有希功忌能觀望的,實令朕大失所望,念係用兵之際,都且不究,所部聽候楊淩調遣,將功折罪”。

這一番話把他在大同的前功一筆抹煞了,自然心中不平。

楊淩笑了笑,先寬解道:“苗公公,勝敗乃兵家常事,何況這夥悍匪戰力非凡,又據有地利呢?我聚山東全境之力,猶不能盡殲白衣亂匪,逃入中原的有五萬之眾。二位能將趙燧逼上中條山,讓他的勢力始終無法大幅擴張,已是大功一件。

最重要的是,他們想要死守中條山,必須解決糧食問題,你們扼住了所有交通要道和周圍的重要府縣,堅壁清野,令他們無糧可搶,現存糧草難以安全過冬,這樣就為下一步逼其出山創造了大好條件。

皇上心中,對你們的功績是心知肚明的,也很體諒你們的難處。隻是朝中言官一向急功近利,一見剿匪沒有進展,立即出言彈劾,而不知用兵部署走一步看三步,要通盤考慮的難處。皇上下旨責斥,不過是堵堵他們的嘴,同時藉此立威,鎮懾山西地方軍隊罷了”。

其他將領都已被屏退,帳中的隻有苗逵、許泰、江彬三人,所以楊淩才坦言相告,出言安撫。苗逵聞言,臉色漸漸緩和下來。楊淩又道:“我這次來,抱著和的願望,做著打的打算。皇上賜我尚方寶劍一口。可以軍前斬,你們這象是隻寄望於招撫一途麼?”

他站起身來,緩緩踱於帳中,道:“五老峰隔黃河與華山相對,又稱東華山,西華山是自古華山一條路,這東華山同樣是易守難攻。朝廷要取東華山不外乎兩條路,一是不惜代價強行攻山。另一條路就是集中兵力四麵包圍,設堡據守,以險製險。”

“這第一個辦法,傷亡太大,第二個辦法又曠日持久,朝廷耗損不起那麼多錢糧。所以,如果能順利招安那是最好,如果不能才動用武力。東華山方圓三百裏,不似南方山林處處茂密,火攻用處不大。山路崎嶇,利炮也用之不上,真要動用武力強攻,代價不言而喻,勝負亦難預料”。

江彬大聲道:“國公的是,我江彬打起仗來是真賣力,可是打這東華山我是有力氣沒處使呀,隔著老遠的強弓利弩就射過來了,有時雙方激戰半,還是遠遠的隔著峽穀、山澗、山脊對射,想進攻難如登。

真的不惜傷亡攻過去了,賊人退守下一道防線又是大半的對射。結果一到晚間,他們趁著夜色又攻回來了,這般拉鋸,偏這五老峰是鋸不倒的”。

許泰聽的忍俊不禁,麵露笑容道:“江遊擊話粗理不粗,東華山上五老峰,玉柱峰居中、東錦屏峰、西錦屏峰、太乙坪峰、棋盤山峰羅列主峰四隅,這裏層巒疊嶂,懸崖峭壁,險峰怪石,星羅棋布,實是易守難攻的險地。”

楊淩點頭道:“所以,我是抱著最大的誠意來招安趙燧的,如能成功,功德無量。如果不成功,施以剿撫兼施的策略,先撫後剿,也必定可以動搖他們內部的勢力,借招撫趙燧來分化他們,以便逐個擊破。”

江彬奇道:“末將打得越狠,他們越抱團兒,怎麼這招安反而能分化他們了?還請國公明示”。

楊淩走回帥案後坐下,據案道:“五老峰上的勢力,明著是分為三派,最大的一派是趙燧,第二派是………紅娘子,第三派是原來在中條山中占山為王的李華。最大的一派內部又分為兩派,一派是趙燧三兄弟,一派是邢老虎、楊廿七、封雷。

朝廷招撫,他們內部必然有人願意降、有人願意戰、有人願意走,這幾股勢力之間就會產生隔閡。趙燧雖然實際指揮著這支隊伍,可是名義上他上邊還有一個大哥邢老虎,那麼他想獨斷專行就名不正言不順。

而且這麼短的時間,他沒有可能整合各支隊伍統統聽從自己的命令,就是沒有邢老虎,他也很難決斷。我施招撫,是寄望於大軍圍困之下,能夠壓迫他們內部能夠達成一致意見,我現在征調太原等地大軍赴援圍山,造成強大的攻勢,就是出於這個目的。

可是如果在這種情形下依然招撫不成呢?那麼這麼做也不是全無效果。招撫必定令他們內部不合,五老峰就不再是鐵板一塊,而我們就有機可趁了。”

江彬摸了摸下巴,疑惑地道:“國公,我們大軍壓境,攻山頻繁,山上群匪拚死抵抗,如同一塊鐵板,難道一封信、一番唇槍舌劍反而抵得過兵馬槍炮的威力?”

苗逵已經心下恍然,徐徐頷道:“不錯,國公的不錯。它是鐵板一塊也好,散沙一團也好,不過是利字聚合罷了。同仇敵愾是因為一旦破山他們的損害是一致的,招安計能夠分化瓦解他們,則是因為接受亦或不接受招安,他們的得益是不同的。”

許泰欣然道:“自古同患難易。同富貴難。這麼看來,國公招安的信送上山去,五老峰上現在應該就有一番爭執了!”

**********

五老峰上,會議剛剛不歡而散。

邢老虎也抱病參加了這議和招撫的重要會議。中條山響馬軍果然因為楊淩這一紙招撫的書信而陷入了內爭當中。

趙潘、趙鎬兩兄弟原來是大戶人家地少爺,雖自幼習武,可是卻不曾吃過苦,在中條山上混了這麼久之後,他們才知道打江山坐下的過程遠不象書中所寫那樣簡單和愜意,風光時大權在握、生殺予奪,落魄時同樣也是險死還生、衣食無著。

這兩個受了平話、戲、遊俠列傳毒害的大少爺後悔了,一聽朝廷招撫,不禁喜出望外,立即大力讚成接受朝廷招安。他們現在話也是甚有份量的。響馬盜流竄過程中招兵買馬,新招納的士卒都交給這兩人帶領,兩人合起來手下有上萬兵丁。

封雷和劉廿七挑選精兵。正準備抄道遁出中條山,取道過黃河呢,人還沒走,朝廷就來了招安榜文,於是兩人也趕回來參議。一聽趙家兄弟的意見。兩人立即站出來反對,尤其劉廿七乃是張茂的親信手足,張茂被江彬所害,劉廿七恨江彬入骨,要他向江彬一方的官兵投降,那是死也不肯。

邢老虎原本是劉六劉七屬下,這人沒有什麼野心和大誌,從來就沒想過要大權獨攬,否則也不會把兵權盡數交給趙燧了,而且他極看重江湖義氣,所以他的意見是帶兵突圍,南下與楊虎一處。邢老虎雖然隻是名義上的大帥。他地意見卻不容覷,趙燧接受招安的微弱念頭又消失了幾分。

而此時中條山的坐地虎李華,占山為王的念頭又冒出來了,向朝廷投誠他不肯,轉戰江南他也不肯,李華竭力勸趙燧留在中條山,根本無需擔心朝廷的圍困。按他的理解,他在中條山這麼多年,官兵也奈何他不得,現在兵強馬壯,更不用擔心官兵圍剿了廷萬一被反攻倒算,想逃也逃不了,去江南的話沒有根基,又太過冒險。

紅娘子沒有意見,她最初加入白衣軍造反,隻是為了控製住自己崔家老寨的人馬,免得被楊虎吞並或利用,打江山她沒興趣,殺周德安那個殺父仇人,能借助義軍便借助義軍,如果不能行刺暗殺她同樣在行,可是崔副帥不話,她那幾位叔父長輩卻七嘴八舌,什麼意見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