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一身幹淨(3 / 3)

焦芳立即道:“既如此,老臣以為,可令楊慎任吏部都給事中,正七品之官”。

張彩已經被楊淩繞暈了,這一早在幹什麼呀?先是楊一清進京,楊廷和跟他不和,誰不知道呀,這麼做楊廷和能給你好臉色才怪。緊跟著外放嚴嵩去杭州,一個地五品知府,現在又舉薦楊廷和的兒子當官,這是什麼意思?以此求得楊廷和地諒解麼?不過走薦科入朝,管他是否閑職,怎麼也得先給個五品吧,這才七品,吏科?!”

張彩想到這裏心裏一緊,隻聽皇上道:“既然眾卿沒有意見,那麼便下旨,楊慎入朝,任吏科都給事中之職。以後政績卓越再予升賞”。

張彩張了張嘴,卻隻咽了口唾沫。時機稍縱即逝,又失了一局。任吏科都給事中,這是給自已脖子上套了一個大枷呀。給事中掌侍從、諫諍、補闕、拾遺、審核、封駁詔旨,駁正百司所上奏章,監察六部諸司,彈劾百官,與禦史互為補充。

另負責記錄編纂詔旨題奏,監督諸司執行情況;鄉試充考試官,會試充同考官,殿試充受卷官;冊封宗室、諸藩或告諭外國時,充正、副使;受理冤訟等。品卑而權重。

封駁詔旨,駁正百司所上奏章,監察六部諸司,彈劾百官、受理冤訟,這權力還麼?編纂詔旨題奏,監督諸司執行情況;鄉試充考試官。會試充同考官,殿試充受卷官,在這職位上混久了。那也是門生故舊遍下呀。

最最主要地是,他任的是吏科都給事中,自已以後還能肆無忌憚地升降官員麼?隻要他坐在這個位置上,自已做事就別想痛快了,

張彩悔恨交集,憤然上前一步,大聲道:“皇上,臣也有本奏。蜀中前幾日誤報楊淩楊大人死訊,皇上因功追封楊大人為威國公,並賜諡號文成武德,現楊大人吉人相,得返京師。這諡號自應收回,但皇上是因追功加封楊大人為威國功。

何謂追功?乃是楊大人所立功績當得此爵,但尚未及封賞,所以楊大人生還與否,並不影響皇上對他的恩賞。皇上九五至尊,金口玉言,豈有出爾反爾,收回成命的道理,這樣做豈不令下人恥笑,我大明朝廷封國公。隻有死人封得,活人封不得,以後臣子們還有誰會立此雄心,效仿楊大人立此不世之功?”

張彩完,後邊呼啦跪倒一片。齊聲道:“皇上下詔,非同兒戲,臣等以為,楊淩當封威國公!”

楊廷和袖子一拂,正要上前爭辯,忽覺衣襟一緊,扭頭一看,隻見李東陽若無其事,右手卻緊緊地拽住他的袍子。

正德心中一跳,不由自主地望向楊淩:“他會推辭還是應承?”

正德遲疑道:“楊卿,朕以為楊卿之功,足以封賞國公之爵,是以聽聞愛卿身故,悲痛中追封你為威國公,現在愛卿生還,朝中官員有人以為朕應收回成命,亦有官員認為愛卿之功可稱此爵,不知愛卿意下如何?”

楊淩一臉惶恐,慌忙跪倒,俯道:“君賜之爵,臣不敢辭”。

“君賜之爵,臣不敢辭!”這句話群臣在心裏又重複了一遍才回過味兒來,無論本來就打定主意想硬逼著他接受威國公爵祿地官員,還是卯足了勁準備把他拉下馬來的人,全都愣住了。

正德皇帝長籲一口氣,在心裏隻了一句話:“那四個黃門,散朝後朕一定要掌嘴!”

楊淩坦然道:“微臣所立之功,比起先賢,不過是米粒光華,得皇上如此恩賞,臣不勝惶恐。但為人臣者,不敢辭君王所賜,臣願受威國公之職,辭去內廠提督、外四家軍威武將軍職,以及督管開海解禁之責”。

正德眉開眼笑,心道:辭了就辭了吧,朕在你就在,還不是想用就用?還在乎那幾個固定的官職麼?

正德頷道:“卿之所言,甚是有理,既如此,朕允你所奏,對這幾樁差事,愛卿可有合適人選繼任?”

楊淩道:“內廠大檔頭吳傑,乃是一手操辦,成立內廠地人,能力出眾,辦事謹慎,可升廠督之職”。

“準!”

“現在開海通商已有數月,因準備充份,市舶司、海事衙門運轉平穩,已不必設專職督管,臣以為由海事衙門鎮守總監穀大用和地方官府相互配合,足以保證海事正常,商運、稅賦等不會出現大地變化。”

“準!”

最新手打,盡在手打網

“至於入京邊軍,吾皇萬歲英明神武,精通兵法,外四家軍直屬皇上,以我皇為統帥,以四鎮總兵為子門生。臣隻兼了個副帥,皇上國事繁忙時代為分憂罷了,何敢妄言代皇上決定替代人選?”

“哈哈麼朕就要你繼續替朕分憂,這外四家軍,你還得幫朕管著,朕忙啊”

文武百官也很忙,忙著聽這君臣二人地對話,分析每一件事代表著的人事變動,對自已地影響、對朝政地影響、對朝中三股勢力的強弱影響。

君之祿,臣自該為君分憂!”

正德龍顏大悅,笑眯眯地道:“一會散了朝,楊卿不要走,且去後宮見過太後,太後有話對你”。

刷~,文武百官的耳朵一下子豎了起來

正德完提聲問道:“諸位愛卿還有本奏麼?”

大家正在忙著‘消化’,誰也沒顧上搭茬,正德擺擺手道:“退朝!”

他抬起**,高高興興地先轉回後宮去了

楊淩頓時傻在那兒:“你呀,你倒是呀,你不,百官不知又會猜測些什麼個不著調的皇上”。

他抖了抖蟒袍,抖落了身後無數道好奇的目光,無可示何地追著正德去了。

打網,提供手打版下載、在線閱讀。無繁雜廣告,訪問流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