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一戰功成(2 / 2)

這其中真正憂懼的隻有代王、胡瓚和楊一清三人,楊一清是現任的三關總製,自不待言。胡瓚是大同巡撫,楊一清節製三軍前大同軍政他是一手抓的,千總以下官員都是他簽署命令任用的,雖他是文職,並不通曉軍務,王虎、李義兩個反賊都是軍中宿將舉薦,再由他任命的,可這理兒向誰去?

至於代王身為鎮守大同的邊王,平素雖沒有過多幹預軍政,畢竟是名義上的最高官員,而且戰時統兵用兵之權,軍中出現奸細他有失察之罪,皇帝遇險他閉門不救更是大罪,如何不懼?

正德走下轎來時正滿懷喜悅,一聽這話忽又想起在白登山時的驚險一幕,臉色頓時沉了下來。

他這一路坐在轎中越想越開心,這一役重挫伯顏,伯顏地大汗之位帕是坐不穩了,草原上燃起內亂的戰火,至少可以換來邊陲十年的平靜,而且有朵顏三衛的合作、有韃靼內部的分裂,如果一切按照楊淩的設想展,在他統治江山期間一統大漠都有可能,那可是數省之地呀!

正德年紀雖,也知道那意味著什麼,開僵拓土!宗廟裏他的地位將父越祖,成為僅次於開國之帝的聖君。多少帝王兢兢業業治世一生也撈不到的大功勞。可他踩剛剛改元正德。成為大明皇帝,就做到了。

孩子脾氣,驚懼之心一去光想美事兒了:一仙不是喜歡英雄麼?她不是自己未來的夫君要是個,手打版,文字版,盡在

想到這裏,正德換上一副笑臉,笑吟吟地道:“諸位愛卿重挫韃靼,功在社稷,何罪之有?若無代王叔死守大同、不肯中計孤軍出城以免為敵所乘,不但大同陷於敵手,令萬千百姓遭殃,朕也隻好慌忙逃回京去了。至於楊卿等將,朕賞罰分明,所謂瑕不掩瑜、功不掩過,來來,諸位愛卿平身,先隨朕回城去,通敵叛逆自要嚴懲,但如今正是全城軍民同慶之時,此事先擱過一邊”。

胡瓚聽他隻提代王和楊一清,卻自己隻字不提,便知這個黑鍋十有**要由自己來背了,可是那兩個奸細將領,確實是他任巡撫督辦大同軍務時所任命,如今皇上有驚無險重挫韃寇,沾了這光隻罷官不砍頭,已經是占了大便宜,還有什麼好的?所以默默站起,不一言。

楊淩對正德的耳語聲音極,跪在後麵的張寅並未聽見,但二人地表情他卻觀察的極是仔細,正德先是乍露怒色,隨即便能不動聲色地隱忍疏怠防備,陷帝於險境這樣的大事,必是聽了楊淩耳語的話,此人對皇帝地影響力實在是太大了。

藉楊虎之手刺殺皇帝的計劃失敗了,藉伯顏之手鏟除皇帝的計劃又失敗了,每次計劃中都隻是出了那麼一點點意外,就是這一點紕漏,就讓自己落後於人,步步被動,精密設計地計劃不得不一再更改,真是心有不甘呐。

是正德氣數未盡,還是我運氣欠妥?伯顏的數萬大軍都不能刺殺皇帝,看來必須得改弦易張了,不能除

掉正德保寧王順利繼位,那我就挑起寧王的野心,讓大明再演一場叔奪侄權的好戲。

張寅想到這裏,悄悄打量了楊淩一眼,心道:“此人在皇帝麵前如此了得,與其費盡周折除之不去,為何不能利用他呢?楊虎是灞州第一好漢、伯顏是大漠之雄,我可以利用他們的貪欲把他們**於股掌之上,難道就利用不了楊淩?人有所好就有弱點,他是好權、好利、好名還是好色?”

張寅細細思索所知的楊淩的情報,微不可查地點了點頭:“此人少年得意,所好者不外乎權能背妻尋醫,抗拒聖旨,顯然是少年意氣,鍾情心愛女子,這樣的人倒不難對付,我或許可以在他身邊安插一個可*的耳目,縱然不能對他有所影響,也必能讓我掌握足夠的朝廷機密。”

張寅不動聲色地想:“石榴裙瑕醉安眠,醒時猶憶蠻腰。皇帝能給他地,是權利。而本教,卻多的是美姬絕色。對付這樣的少年權臣,用美色引誘作為敲門磚是最恰當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