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兵馬未動(1 / 3)

中國人瞧外國人大多模樣相似,如果扔人堆裏很難認得出來,這兩個人來到了中國,瞧著中國人模樣也差不多,實在記不清楊淩是誰了,何況今時今日的楊淩神情氣度,舉止言談,縱不做作也自有一種威嚴。

不過楊淩一提起那位捐獻三千兩銀子香油錢的大善人,金人倒一下子想了起來,不禁驚喜地道:們認得你了,你是那個大公子,那位年紀大些的公子,我是雅思各,公子還記得我?”

另一個紅人也如見親人,笑眯眯地道:“我是火者亞三,我記得公子,您是……楊公子。”

米糧店老板站在台階上,瞧這位氣度不凡,領著七八個家人的公子和兩個叫化子認識,氣焰頓時矮了許多。

楊淩雖記得他們模樣,可是不記得他們姓名了,這時聽他們自報姓名忙含笑道:“是呀,雅思各教士,火者亞三教士,你們好。我有些事情要向這裏的老板詢問,一會兒再請你們去聊聊。”

楊淩著,向他們拱了拱手,步上台階笑問道:“店家,你們這裏可有蕃芋出售麼?”

蕃芋口味較差,又不能長期代替糧食,隻有這些貧民地區百姓才食用,那位老板聽生意上門,雖覺得以這位公子的氣度打扮,居然上門購買蕃芋有點奇怪,還是連忙陪笑點頭道:“是是,公子您請進門,我們這兒有蕃芋賣的。”

老板匆忙奔回店去,提出一袋兒蕃芋,打開口子讓楊淩看。楊淩一瞧不禁大失所望,那黃白顏色的塊莖植物看起來也是地下生長的,不過卻不是紅薯。

他搖了搖頭,歎氣道:“不是這個,形狀和這個有些類似,不過味道很甜的,有的是紅皮的、有的是白皮的聽有人叫它甘薯,還可能叫紅薯、甜薯,另外還有一種糧食是金黃色的,大概……比指甲還點,一粒一粒的。”

跟在一旁的雅思各和火者亞三聽了不禁驚奇地對視一眼,火者亞三忍不住插嘴道:“楊公子,你的這兩種東西好象和我見過的非常相似。”

楊淩忽地想起玉米和地瓜原產於美洲,好象就是通過歐洲傳進中國的,不禁欣喜萬分,連忙轉身道:“教士見過這東西?你在哪裏見過?”

火者亞三聳了聳肩道:久以前就見過了。按照公子的描述應該就是這種植物十二年前,哥倫布船長遠洋回來,從遙遠的地方帶回國的,我們六年前來東方時,國內已經大量種植了,我們也帶過很多種子的。”

楊淩一把拉住他的手,急切地道:“太好了,教士手中還有種子麼?我有很重要的作用。”

火者亞三一攤手,聳聳肩道:“我們東來時帶了許多食用,可是從竺逃出來時幾乎全都丟失了,僅剩的一些在呂宋輾轉搭船來大明時也吃光了。”

楊淩聽了大為泄氣,可是……自己的的確確是吃過的,而且還是在北方,難道另有別人帶來這種東西?米店老板一直在聽著他們話,這時忍不住插嘴道:“公子,你的這種東西可能我這兒是有的,你要不要看看?如果確實想買的話……”

楊淩急道:“快拿來給我看看,如果確實是我要的東西,一斤一兩銀子斤十兩銀子!”

老板一聽一斤十兩銀子,頓時精神大振,慌忙道:“公子爺您等等,的馬上就來。”老板完拔腿就跑,直衝向後店,楊淩比他還要著急,恨不得追上去看個究竟,他在店中沒頭蒼蠅似的團團亂轉,兩個夥計讓在店角以敬畏的目光望著這個大凱子。

一會兒功夫,店老板扛著一隻不大的米口袋風風火火地又衝回來,氣喘籲籲地道:“公子爺,您瞧瞧是不是這東西。”

楊淩急忙撲過去,從他肩上奪下口袋,放到櫃台上,他的心砰砰直跳,打開口袋看到那黃澄澄的、前世根本不屑一顧的半口袋玉米粒子,楊淩差點兒沒哭出來,他抓起一把玉米粒,顫抖著捧在手中,簡直比現了一袋黃金還要興奮。

楊淩喃喃道:“就是這個、就是這個。”

店老板一聽正是楊淩要的東西,那半袋玉米粒子就是一百多兩銀子到手了,登時喜得合不攏嘴來。

這時一個孩子捧著一個煮地瓜從裏屋跑了出來,叫道:扛著米口袋幹啥去,奶奶叫我來問問,什麼一斤十兩的?”

店老板哪來得及話,他蹭地一下從孩子手裏奪過地瓜來,遞到楊淩麵前,目光熱切地道:“公子爺,這是不是您的甘薯?我家煮了一大盆呢,您要是喜歡吃,全都賣給你。”

都煮了?”楊淩瞧著他手中的煮紅薯,欲哭無淚,他痛心地叫道:“全都煮了就沒留幾塊兒?”

老板陪笑道:“沒全煮……還留了幾塊,不過已經烤了,您是有身份的人,我瞧那玩意兒煙熏火燎的實在難看,沒敢出來。”

淩恨不得踹他一腳,他恨恨地道:“快,你這東西是從哪兒進的貨,隻要讓我找到賣主,我就送你百兩紋銀。”

這時一個嗬嗬的笑聲道:“我是個酒癡,想不到這京師卻有個瓜癡,是誰這麼喜歡啃地瓜呀?”

門簾兒一掀,一個笑眯眯的大胡子從裏屋走了出來,和楊淩正打了個照麵,兩下裏一瞧,都不由得一怔,同聲道:“是你?”

那人又驚又喜,笑道:“原來是楊公子,這真是有緣千裏來相會呀。”

楊淩一看那大胡子竟是江南四大才子中的祝枝山,也不由失聲道:“是祝公子?你怎麼在這兒?”

祝枝山走到近前,迎麵一陣酒氣撲來,看起來這位祝才子果然是嗜酒如命。他笑嗬嗬地道:“楊公子大手筆呀,為了吃幾塊地瓜,舍得下這麼大本錢。嗬嗬嗬,這裏店東是我的表弟,這西麥和蕃地瓜是我家園子裏生的,帶來些給姨母和家人嚐個稀罕罷了。楊公子也愛吃麼?”

楊淩一顆心落了地,既然找到了正主,也就不那麼急了,總之這祝枝山他是絕對不會放過了。兩下交談幾句,他就守財奴般扛起那袋被祝枝山稱做西麥的玉米粒子,盛情邀請祝枝山和兩個西洋傳教士去酒樓一敘。

祝枝山一聽有酒可喝,頓時欣然從命,幾個人來到一家大酒樓。楊淩吩咐手下將那袋玉米好生看住了,這才和祝枝山、火者亞三四人上了酒店,尋了一間雅間就坐。

甫一落坐,楊淩便急不可待地問起這蕃薯和玉米的來曆,原來祝枝山是官宦世家,老父做過山西布政副使的高官,後來告老還鄉。

祝枝山在歲上中了舉人,此後十多年來再無進展。雖然求取功名之心甚濃,由於年歲漸長,對於仕途也不敢太抱希望了,便在蘇州老家置了房田產、又做起糧米生意,當起了富家翁。

前兩年有一家百年前移居南洋的漢人因為得罪了當地權貴,輾轉逃回了大明,在祝老爺儲上為他料理果園,平素在果園裏種了些從南洋帶回來的農作物。

那些東西雖非美味,不過勝在稀罕少見,祝枝山便時常運些給開設在各地的米糧店出售,由於各地人不曾見過那些東西,銷量並不好,不過偶有喜歡嚐鮮的,出價都比普通糧食要高得多。

楊淩聽他把這些高產作物當成稀罕物兒養活,全然不能想到其中對大明百姓的重大意義,不禁責備道:“祝兄呀,這些東西是什麼瓜果,那是極為高產的莊稼呀,若是在大明廣泛種植,不知可以救活多少百姓,你隻養在一個果園裏,實在是暴殄物。”

祝枝山擼著大胡子,眨巴著一對綠豆眼,對楊淩那種痛心疾的模樣頗有點莫名其妙。

其實莫他是個賦閑文人,壓根不會去想莊稼增產的問題,就是史書有載玉米傳到中國後,長達數十年間,許多農民也隻是在家中後院種上二三十棵,留著給孩子當稀罕物兒吃,壓根就沒想過用它來替代現有的農作物,更別提官方沒有注意並記載的那些年頭了。

時候寄住在山東平原縣的姥姥家裏,楊淩就聽姥姥念叨過紅薯半年糧的諺語,玉米的地瓜畝產幾千斤很普通。

而且它的適應性很強,耐旱、耐瘠,耐風雨,病蟲害少,山地、坡地和新墾地都可栽培,不和稻麥爭地,煮熟曬幹的話能放上幾年,比稻米還耐儲存。

想到這些優點,楊淩不禁欣悅非常,對祝枝山也有些歉然:自己要不是為了開禁通商,被李東陽提起糧食問題,還就一樣忽視了它,何況衣食無憂、不事生產的祝枝山?

楊淩覺得語氣有些衝了,不禁訕訕地道:“弟一時情急,出言莽撞了,祝兄莫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