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構建和諧社會,地稅大有作為。
在這個構建過程中,經濟的發展是基礎。地稅係統要求得和諧發展,就要融入到地方經濟的發展當中去,發揮自己的經濟政策和信息優勢,當好參謀助手。在謀求地方經濟發展的基礎上,謀求地方稅收的生成之道、涵養之道,把“蛋糕”做大、做強。1、結合甘肅的實際,當前實施的是工業強省戰略。明確提出“發展抓項目,改革抓企業”的工作思路。在發展抓項目上,俗語說得好“栽好梧桐樹,自有鳳凰來”資本最大的特點就是它的逐利性。作為投資者,在資本投入的選擇上,一般考慮以下幾種因素:(1)、經濟服務環境 如,融資的渠道規模,服務的效率、質量。(2)、人力資源環境 能否招收到所需的技術性、管理型人才和一定的產業工人。(3)、社會環境 政府相關部門的辦事效率、治安狀況等。(4)、稅收環境 能享受到多大的稅收減免。(5)、產品的生產銷售環境 運輸成本等。(6)、生活環境 如:子女上學、氣候條件等。創造並給予投資者比其他地區更為優惠的上述條件,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以優越的人文環境來彌補不利的自然條件。才有可能在招商引資上處於有利地位,才有吸引力。放棄自我環境的改善,而進行的招商引資,就叫南其轅而北其轍,其結果肯定與預期相反。地稅機關在征收稅款的過程中,能夠掌握到本地區國民經濟各部門、各行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所有的經濟信息資料。對這些信息進行綜合的分析研究,就能發現具有發展前景的項目和行業。把發展抓項目的工作重點放在現有工業布局上,招商引資就有了基礎,成功的可能性就大一些。見“佛”就拜、見“神”就請的帶有盲目性的做法,會貽誤發展機遇的。各級地稅機關不要認為我們知道的經濟信息、經濟政策地方決策部門也一定知道。他們知不知道,需要主動地去和他們交流、溝通,主動地去出主意、提建議時才能了解到。例如:前些年,我省的某個縣,把發展非公有製經濟的重點放在珍稀動物的養殖上,無償劃撥土地,、簡化辦事程序、搞一站式服務等手段來促進這項工作,這種精神和做法是值得稱道的。可惜的是沒有絲毫的效果,甚至引起了群眾的不滿。原因就是養殖業尚未納入到稅收的征管範圍,也就是說不能增加財政收入,而且這一行業需要的人員也非常稀少,在解決地方剩餘勞動力上起不到任何作用。從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兩方麵來說,把這一行業作為項目引進都不足為取。
2、發展地區經濟提高綜合實力,不但要擴大數量抓項目,而且要提高現有企業的質量。現今對國有企業進行的改製、重組等就是激發企業的活力,提高經濟質量的一種途徑。這一方麵,沒有固定的模式可以套用,應根據各地方、各企業的不同特點,充分利用本地的比較優勢,進行有效資源的合理互補和有效分配,減少中間環節。力求組成大的企業或企業集團。組成企業集團,在企業方麵一般要有三個條件:一是生產經營有關聯性或依賴性;二是組建後各方可以優勢互補,能夠抵禦更大的市場風險;三是組成集團的各方都可以從中獲得額外的利益實現共贏。三個條件中這是最主要的條件。集團的組成方式應該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統一核算的法人企業;也可以是單獨核算、各自獨立經營,對外統一掛牌的合夥企業。究竟何種方式為最佳,需要各方在市場規則的基礎上,討論研究後自願決定。盡管並購重組是企業行為,但地稅應做的是對掌握的企業信息進行多方位的分析和研究,提出可行性報告,建議政府因勢利導、營造構建好這種合作的平台,製定政策給予推動。有一組數據可以說明這個問題。2003年度,蘭州市區域內的大唐連成發電廠,總發電量是14.75億度,每度電上網價是0.172元。而離此不遠的西北鐵合金廠,2003年度,年耗電量為8.52億度,每度電購買價為0.254元。假設電廠直接向鐵合金廠供電,2003年度,兩企業能增加淨利潤7000萬元,可上交企業所得稅2300多萬元。對經濟欠發達地區來說,這是一筆不小的數目。也許有反對意見,認為會損害電力公司的利益,要知道,振興地區經濟的責任曆史地落在了基礎工業的發展上,電力行業是經營行業,它不創造價值,它的發展與商貿企業一樣是建立在基礎工業之上的,況且還可以通過外購電力來彌補。經濟欠發達地區要縮小與發達地區的差距,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大力發展基礎工業——加工業和製造業。若沒有加工業、製造業這些工業作為支撐,內陸偏遠地區的商貿經營企業終究是發展不起來的。因此,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工業強省戰略是非常切合甘肅實際的。至於這件事能不能做起來,受兩方麵的製約。一是國家電力資源調配政策,二是企業的組織形式及終端產品的市場營銷狀況。但不論怎樣,這是提高企業綜合競爭能力,實現雙贏的有效途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