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東多山,閩東多海,有了這山,有了這海,才有了這景,這色。行走於閩東的山,漫步於閩東的海,領略山的秀色、海的絢麗。情生於景、感於景、醉於景、趣於景,有了這景,才催生了這些詠著山、歌著海,含著思、滲著情的文字。
楊家溪的榕樹
在省城福州工作,知道福州又稱之為榕城,穿行於街頭巷尾,漫步於庭院之中,甚至於在繁華大街的十字路口,都可以看到樹冠茂密的榕樹。閑暇之時,也時常騎上自行車,去觀賞散落在榕城各處的榕樹,榕樹給我的心靈愉悅,那是一種享受。
走進位於楊家溪的榕樹公園,映入眼簾的一排榕樹讓我感到非常的驚訝。這是生長在緯度最北的一片榕樹。沿著碎石鋪就的彎曲小道,聞著春天野草勃發散發出的草味,靜靜地觀賞這排榕樹,在榕城,還鮮有見到如此集中的榕樹群。
仰視一棵棵榕樹,碩大的軀幹生長出的彎彎曲曲的枝節,向著一個方向旁斜生長,形成了一道長廊。風雨的侵蝕掏空了榕樹的軀幹,有人鑽進樹洞,從樹洞中鑽出一張微笑的臉,做出調皮的手勢。仔細看著一棵棵榕樹,每一棵榕樹,其實是許多榕樹緊緊相抱,融成一體。這些緊抱一起的樹幹,原本隻是氣根,氣根與大地接觸那一刻開始,也意味著氣根向著枝幹轉變的開始,當主幹漸漸地被腐蝕時,那些由氣根而長成的樹幹把自己融入主幹,依偎著主幹滋潤著主幹,回報著主幹,它們在相互依存中獲得了自己的生機。倘若問我什麼是榕樹精神,我想,這就是榕樹精神。
目光從樹冠漸漸地移到這片土地,樹幹連著樹根,向著這片土地恣意地延展著,有些樹根裸露於地麵,看上去如同一個勞作了一輩子上了年歲的老人腿上裸露出的青青的筋,也如同一個人的血脈。有了這些根恣意紮進這片土地,才有這片榕樹的繁茂。我欣賞綠葉,更欣賞這些發達的根係,是它,吮吸著大地的養分,有了這發達的根係,才有這茂密的參天大樹。
我靜靜地欣賞著這排榕樹,它的形、它的勢、它的枝、它的根。楊家溪的榕樹,楊家溪的一道景。
一條小溪從村中穿過
一個寒冷的雨天,撐著一把傘,行走在石板鋪就的,被雨水澆打的潮濕泛著油光的路麵,觀賞戲遊於溪流中的鯉魚,來時那種急切的心情漸漸地得到舒緩。
這是一條穿村而過的溪水,它的名字叫鯉魚溪。已經第二次走進這個村落。十多年前,曾經走進鯉魚溪,清澈見底的溪水、成群的鯉魚,蹲在溪邊洗衣的村姑,還有不時地從魚群中躍起的鯉魚,拿著孩子遞過來的光餅,一小塊一小塊地掰開,扔在魚群之中,魚兒蜂擁而至,張開的小嘴,嘴對著嘴,嘴連著嘴,發 “滋、滋”的聲音,這聲音,像是情語,愉悅著人的心情。陽光照在紅紅的鯉魚身上,魚遊在溪流,魚尾一擺一擺,整個溪流泛著金光。
之所以如此心情如此激情,不隻是烙在心間的鯉魚溪的景象,還在於再聽一聽關於鯉魚溪的故事。鯉魚溪是一條富有故事的溪,也是充滿傳奇的溪。村民們非常善待嬉遊於這段溪流中的鯉魚,從來不捕食生活在這兒的鯉魚,在村尾,建造了魚塚,鯉魚翻白了,村民們會主動打撈,把它置於魚塚之中。
行走於溪岸,感受人魚同樂的意趣;行走於溪岸,感受淳樸的鄉風。因這意趣,因這淳樸,讓我心中總有一種再一次走進鯉魚溪的騷動,而且這種騷動隨著日月的久遠愈加強烈。
又一次走進鯉魚溪,急切地還原留在腦際中的那幅影象,但是,心底中又不免有些失落,溪流的水不如想象中那樣的清澈,魚兒也少了許多。村民告訴我,上遊在搞建設,水土流失,溪流的水變得渾濁了。天氣涼了,鯉魚也躲進了深水之中,以保持自己的熱量。天涼了,魚兒也應當休養,天轉熱時,還能見到這溪流中暢遊的鯉魚,再現人魚同樂的景象。
把目光從溪流轉向村落,用杉木建造或土壘的屋子,從顏色看就知道村落的久遠,一戶人家的大門的石門上刻著一副對聯,“北口聯芳錦世澤,南湖倡學耀家風。”讀著這副對聯,我感到,有著久遠的年代的村落,也孕育著自己的鄉村文化。
一個靜靜的村落,一條彎彎的小溪穿村而過,淳樸的鄉風,人魚同樂的意趣。
樂在萬千壺穴之中
它的成因,眾說紛紜。一說是冰川作用,一說是水滴穿石,但我的興趣不在於此,而在於行走於峽穀中目睹其奇、其美、其險,便難以自抑陶醉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