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逐步邁向輝煌的張掖現代經濟3(1 / 3)

第十四章 逐步邁向輝煌的張掖現代經濟3

第七節 商貿經濟日益活躍

一、商業發展曆程

張掖自古以來,商業繁盛,遠在周朝戰國時期中國的絲綢開始輸出歐洲、希臘,自漢朝張騫通西域後,在河西設立四郡,中西交往規模日益擴大,貿易往來愈益頻繁,至隋唐時期達到鼎盛,成為國際貿易市場。公元608年隋煬帝親臨張掖巡視互市情況,接見二十七國使者,盛況空前。明清以後,中國的政治、經濟中心東移,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張掖作為國際貿易大都市的地位漸失,但在河西走廊仍保持著商貿的中心地位,是西北最大的糧食交易中心。民國時期,張掖的商業在河西仍然具有一定的優勢,有各類商戶2000多家,到抗戰期間,孔祥熙、宋子文、馬步芳等官僚軍閥也到張掖開設商行,壟斷市場、欺行霸市,濫發紙幣、物價飛漲,致使張掖的商業日漸衰落,中小商戶紛紛倒閉,至解放前夕,僅剩600餘戶。

1949年張掖解放後,黨和人民政府立即派人組建成立了國營西北貿易公司張掖分公司,開展以收購、委托代購的方式,從農村、牧區收購農、牧、副產品,然後再賣給工廠,一方麵增加農牧民的收入,另一方麵又提供了工業所需的原料,城鄉人民群眾供應所需日常生活用品,對工、農業的發展起到了橋梁和紐帶作用。對私營商業采取利用、限製、改造的政策,多渠道溝通城鄉物資交流,促進工農業生產的恢複和發展。1952年針對私營商業中的行賄、偷稅、漏稅、盜竊國家資財和情報的“五毒”違法行為,在工商界開展“五反”運動,打擊不法奸商,懲辦了部分罪犯,使廣大商戶受到深刻的社會主義教育,使國營商業成為城鄉物資交流的主導力量,確立了國營商業對市場的統一領導地位。1956年對私營商業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全行業公私合營,形成了國營商業在計劃經濟體製下以計劃分配為調控的城鄉商品供應體製,國營商業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穩步發展。計劃經濟的商業運行體製,一直延續到八十年代末。在六十年代由於連續三年自然災害,物資奇缺,對部分商品實行憑票供應。七十年代由於林彪、四人幫的幹擾破壞,嚴重影響到國民經濟的發展,造成供求關係上緊張,在商品供應中又出現了“走後門”等現象。八十年代這種缺乏活力的吃大鍋飯“坐店”經營方式,使國營商業在改革開放後,麵對由賣方市場轉為買方市場而無法適應,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陷於困境。

從八十年代中期開始,商品流通企業實行放開搞活,采取承包、租賃、股份製等多種形式,轉換經營機製,但是最終未能從根本上解決競爭無力、擺脫困境。從1997年開始,對125戶國營、集體流通企業實施企業產權製度改革,通過破產重組、產權整體出讓等形式徹底改變了自1956年以來國營、集體商品流通企業一統天下的狀況,向多種經濟成分、混合經濟類型轉變,徹底打破了“坐店經營”吃大鍋飯的被動局麵,呈現出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競爭局麵。

二、商業流通企業發展的現狀

(一)城市商業流通企業

改革開放前的1978年,全市有各種類型流通企業276戶,商貿流通從業人員7800人,城市各類商業經營網點2300個。到2007年底,全市有各類商貿流通企業2.22萬戶,其中批發企業3615戶,零售企業1.4萬戶,餐飲服務企業4160戶。全部從業人員7.3萬人,各類商流網點2.3萬個。30年間,企業戶數、從業人員、經營網點分別增長80.4倍、9.3倍和10倍。企業實力有了很大增長。到2007年底,零售業和餐飲業規模以上企業32家,銷售額達到10.34億元,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39.61億元。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1950年的32.2萬元,公私合營後的1957年為3800萬元,改革開放之初的1980年為1.6億元,商業改革中的1990年為6.05億元,產權改革後的2007年為39.61億元;從1957年—1980年,計劃經濟時期的23年間,平均每年增長530萬元;從1980年—1990年,改革轉換的10年間,平均每年增長4450萬元;從1990—2007年多元經濟形成的17年間,平均每年增長19741萬元。商貿流通規模從總量上呈現快速增長的發展趨勢,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2007年達到33%。其中,批發和零售貿易及餐飲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7.7%。從吸納城鎮人員就業和轉移農村勞動力來看,商貿流通產業已僅次於農業而成為吸納就業人員排名第二位的產業。隨著電子網絡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流通現代化步伐加快,水平顯著提高。2008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7.5億元,比上年增長20%。其中城市的零售總額22.7億元,增長23.6%;縣城的零售額12.1億元,增長16.3%;縣以下零售額12.7億元,增長17.3%。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實現零售額39.57億元,增長20.3%;住宿和餐飲業實現零售額7.95億元,增長18.6%。

各類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特許經營等新型流通方式和超市、大賣場、便利店、購物中心等新型流通方式不斷發展。目前有連鎖經營超市250多家,其中經營麵積達200平方米以上的中大型商場超市54家。大中型企業集團主導商貿流通業發展的新格局基本形成。

先進流通經營與管理技術得到快速推廣。近10年來,城市商貿領域大力發展現代流通與管理技術,95%以上大中型商場建立了銷售時點管理係統(POS);55%以上的大中型商場、超市應用了條形碼技術,80%以上流通企業建立了管理信息係統和電子數據交換係統,商貿流通對國民經濟的貢獻越來越大。

(二)農村商貿流通

農村生產、生活資料的供應自1949年10月以後,由國營貿易公司承擔,1958年組建成政企合一的專業公司。在農村創辦養豬、養雞、釀造作坊等開展“一業為主多種經營”,1962年分設供銷社主管農村商業。1969年文革期間供銷社又與商業合並,1978年供銷與商業又分設,經營農村生產生活資料。八十年代伴隨著農村經濟體製改革,供銷係統進行了相應的探索和改革,以進一步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

一是完善民主管理製度。各級供銷合作社按照供銷社社章程,改全民為集體,改官辦為民辦,全麵貫徹“三性”(即組織上的群眾性、管理上的民主性、經營上的靈活性)和“三民”(即民有、民管、民享)原則,健全理監事會製度,增加農民理事會成員,賦予各級理事會對所屬社有資產的所有權,企業主要負責人的聘任解聘權,重大經營活動的審批權,經營管理的監督權和受益權。

二是發展聯合經營。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建立,各級供銷合作社突破條塊分割和行業分工的限製,增強聯合意識,發揮供銷社在農村的主體經營優勢,開展工業品的聯購分銷和農副產品的分購聯銷,有力地鞏固了供銷合作社在農村商品流通中的主渠道地位。

三是加強企業管理。各級社以市場為導向,以基層社建設為重點,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下大氣力從人力、資金、商品、費用和安全諸方麵強化企業管理,完善約束機製,堅持依法治社,企業管理開始向製度化邁進。

四是增強綜合服務能力。在鞏固和發展傳統的農資供應、農副產品購銷等服務項目的同時,努力向綜合性多功能的係列化服務發展。相繼興辦莊稼醫院、綜合服務站,開辟信息、科技、加工、儲存、運輸、文娛以及貿工農一體化等新的服務,綜合服務能力不斷增強。

通過改革形成星羅棋布、四通八達的流通、服務網絡。到1995年固定資產達到7933萬元,年銷售總額達到5.18億元,稅金總額達到756.9萬元。

五是深化產權製度改革。1996年8月在高台縣供銷社召開了全區供銷社係統改革試點現場會,總結推廣了高台試點經驗。完成了縣市供銷企業的改組改製,全區30戶供銷企業,除承擔政策性經營業務的生資、棉花公司外,其餘23戶企業全部實行了改製。2000年以產權製度改革為核心的改製,1戶破產,1家社屬企業進行整體出售,3戶公司實行部分出售。

改製後市供銷係統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解放思想,開拓創新,注重體製創新和競爭力培育,積極探索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辦法、新途徑,全係統呈現出了主要經濟指標增長、經濟運行質量提高的良好局麵。2007年,商品銷售總額5.54億元,實現利潤259.6萬元,稅金287.3萬元。

三、對外貿易快速增長,開放水平不斷提高

改革開放以來,對外貿易經曆30年風雨兼程,實現出口主體結構性調整,貿易方式發生根本性轉變。1996年,地區外貿公司代理張掖市農業局進口以色列大棚設備10.49萬美元。1997年以自營出口為標誌的對外貿易正式開始,當年自營出口4萬美元,收彙率100%,實現了對外貿易自營出口零的突破。1998年,甘綠脫水蔬菜公司積極拓展國際市場,開展自營出口業務,當年實現自營出口4萬美元。之後,臨澤雪晶、山丹電力鐵合金、銀河集團等一批企業相繼開展自營出口業務。外經貿經營主體開始以生產企業為主,貿易形式由過去單純提供出口貨源向直接出口轉變,邁出了企業直接走向國際市場、參與國際競爭的第一步。

外貿出口快速增長,出口隊伍不斷壯大,國際市場不斷拓寬,全市外貿出口實現跳躍式發展。2001年全市自營出口達到120萬美元; 2003年自營出口達到630萬美元; 2004年實現936.3萬美元,2005年達到1001萬美元,截止2007年,全市獲得自營進出口經營資格的企業達110家,外貿出口2502萬美元,呈現出穩步增長的勢頭。到2008年全市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4005萬美元,比上年增長43%。其中,出口總額3653萬美元,增長46%;進口總額352萬美元,增長18%。

出口產品區域特色明顯,外貿企業生產能力進一步增強。檸檬酸、番茄醬、脫水蔬菜、矽鐵、鉻酸酐、馬鈴薯雪花全粉等成為我市出口拳頭產品。其中,檸檬酸年生產能力達到4萬噸;脫水蔬菜年生產規模達10000噸;番茄醬年生產規模7萬餘噸;馬鈴薯雪花粉年生產規模2萬噸;矽鐵等鐵合金年生產能力近9萬噸;鉻鹽、硫化堿年生產能力5萬噸,形成了較強的外貿發展後勁。

出口市場進一步拓寬,向多元化方向發展。出口國由過去的德國、日本等少數幾個國家,拓展至美國、韓國、德國、荷蘭、意大利、香港等十餘個國家和地區,市場空間擴大,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有所增強。

初步形成全新的外貿經營格局。出口產品結構由初級原料型為主轉向深加工產品為主,出口商品基地建設取得明顯成效,湧現出了一批出口龍頭企業群體,初步形成了玉米、蔬菜深加工出口產業和鐵合金、化工、種子出口產業群。

四、加快商品流通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城鄉物資交流

改革開放前,全市商流領域固定資產總值隻有4.3億元,企業總營業麵積不足20萬平方米。改革開放後隨著生產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步伐的加快,加大了商貿流通領域的基礎設施和城鄉市場建設的投資。商貿流通網絡設施建設成為城鄉建設的重點,商業基礎設施投資不斷增加。自2005年以後,全市每年用於商流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額均達到了2億元以上,年均增長超過了30%。截止2007年底,全市商業領域固定資產總值已達100億元以上,比1978年增長了約23倍;全市商業經營總麵積達150萬平方米,比1978年增長約7.5倍。同時,商流設施建設向高檔化、專業化方向發展。以2007年新世紀商廈和國芳百貨投入運營為代表,全市核心商業區開始形成,各類專業品牌店、特許經營店等高端商業落戶張掖,消費、餐飲、娛樂各類設施開始邁向高檔、專業、功能係統化方向發展。此外,便民的社區商業網絡、設施建設發展較快。目前全市已有31個社區建立了商業服務中心,形成了消費舒適、門類齊全、分級明確的社區商業服務網絡。

農村商流網絡和市場體係建設步伐不斷加快,各類農產品批發市場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發展十分迅速。截止2007年,全市有農副產品交易市場52戶,其中批發市場12戶,集貿市場40戶。農產品交易經營場地總麵積達到13萬平方米,年交易總額達16億元以上,分別占全市批發交易市場總麵積和總交易額的65%和51%。目前,在全部農產品批發市場中,經營場地達5000平方米以上、年交易額達億元以上的重點市場有5家。其中,張掖南關蔬菜果品批發市場年交易額達7.5億元,年交易量達9億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