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農村留守婦女問題研究(1 / 3)

天水市農村留守婦女問題研究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關係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必須切實保障農民權益,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農民根本利益作為農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進入加快改造傳統農業、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關鍵時刻,進入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重要時期。近年來,隨著我市農村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和農村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村勞動力結構也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大批農村剩餘男性勞動力向城市有序轉移,為廣大農民增收致富,擺脫貧窮和生存危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隨著男性勞動力外出打工掙回大量勞務收入,家庭脫貧致富的同時,也給農村留守婦女帶來了很大的安全隱患。

一、我市農村留守婦女現狀

在農村轉移輸出的勞動力中,有相當一部分為已婚的年輕男性,從而出現了丈夫外出打工掙錢養家糊口,妻子留守在家照看子女照顧老人的農村新型家庭結構,形成了一個特殊的農村留守婦女群體。這種新型家庭,暫且稱為留守婦女家庭的形成,一般具有三個特點:一是夫妻雙方相對年輕化,一般在20-40歲之間;二是育有子女1-2個,家裏底子薄沒積蓄,生活比較困難,脫貧致富的願望強烈; 三是為了能盡快改變家庭貧困麵貌,更好地生活和教育子女、贍養老人,夫妻雙方讚同由妻子留守家鄉,丈夫外出打工掙錢。這些留守婦女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其中小學以下文化占47%,初中文化占44%,高中及以上僅占8%。專業技術缺乏,83%的留守婦女沒有種養殖專業技術。留守婦女家庭人口普遍較少,其中3人以下的占29%,3-5人的占57%,5人以上的僅占14%。留守婦女年齡以中青年為主,被調查的婦女中20-35歲的占60%,35-45歲占30%,50歲以上為10%。

留守婦女家庭總體上來說,通過丈夫外出打工,獲得了可觀的勞務收入,不但解決了溫飽問題,大部分家庭還蓋了新房,購置了電視機、洗衣機等家用電器,添置了大宗家具,個別家庭安裝了電話,有了存款,相當一部分人擁有了摩托車和手機,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但留守婦女在享受經濟寬裕和物質文明的同時,也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和安全隱患。一方麵來自外部(社會):由於丈夫常年在外,單身留守婦女經常會受到一些品行不端、行為不軌的閑散人員和不法分子的騷擾和侵犯。一是遭受性暴力、性侵犯、性騷擾等,人身權利難以保障;二是小偷小摸經常光顧,家庭財產時常受到損失。另一方麵來自內部(家庭和自身):由於留守婦女勞動和家務負擔過重,加之常年與丈夫分離,孤獨寂寞,精神壓力過大,身心健康受損。

二、農村留守婦女目前麵臨的主要問題

(一)勞動強度增大,身體健康受損

留守婦女既要承擔繁重的農業生產勞動,又要照顧未成年子女,勞動強度很大,身體健康狀況普遍較差。其中85%的留守婦女在家庭中是勞動主力,既要承擔農活,又要承擔家務活。68%的婦女感到體力無法承受繁重的農活和家務勞動,既要照顧家中老人和未成年子女的生活起居,還要獨自管護全家田土,平均每天要用10個小時做農活,4個小時做家務,累得筋疲力盡,由於體力嚴重透支,其身體和容貌已未老先衰。

(二)夫妻情感缺失,倍感孤獨寂寞

在我市留守婦女中,丈夫外出打工1-3年的占30%,3-5年的占45%,5年以上的占25%。由於受經濟和交通等因素的製約,留守婦女的丈夫90%是一年回一次家,每次在家呆10天左右,有的甚至幾年都未回過一次家。平時夫妻間隻是偶爾通通電話,大多是1個月通一兩次電話,有的兩三個月才聯係一次。由於相互之間缺乏溝通,有的留守婦女甚至不知道丈夫在何地打工,從事什麼工作,月收入等基本情況。在留守婦女中,覺得孤獨、煩惱的占78%,大多數婦女心情煩悶時無處訴說,隻能悶在心裏,無法化解。有90%的留守婦女希望丈夫一年能回家兩次以上,95%的留守婦女表示在同等收入的情況下願意丈夫就近打工。有些在城市打工的男性,行為失範,在外有嫖妓現象,加之自身防範意識不強,染上了性病、愛滋病等傳染性疾病,回家後又傳染給妻子。這些都給留守婦女的身體健康造成了極大的傷害。

(三)夫妻兩地分居,家庭教育乏力

在我市留守婦女中,72%的留守婦女有2個小孩,由於夫妻長期兩地分居,事實上許多孩子是在單親家庭環境下成長,得不到父親的照顧和關愛。留守婦女由於勞動強度大,體力不支,再加上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對子女的教育大多僅限於學校教育,家庭教育普遍力不從心。留守婦女與子女缺乏溝通,調查顯示,隻有38%的婦女能經常與子女溝通,95%的留守婦女擔心孩子不能健康成長。一是存在男女童不平等受教育問題。在農村,重男輕女的傳統觀念還很嚴重,由於丈夫不在,留守婦女一人勞動負擔過重,一般先保證男孩兒上學,女孩兒則輟學在家幫母親幹家務;二是存在“棍棒教育”現象。由於平時照顧和指導孩子學習的時間十分有限,對子女成長成才采取放任自流的態度,即使偶爾管教之,也不是采取耐心細致的說服教育方式,而是就地用棍棒加以粗暴收拾,對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及身心健康造成較大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