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教學實踐
作者:張明光
【摘要】語文的學習離不開思維的參與,中學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激發學生活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再好的課堂教學設計,如果缺乏學生思維的參與,都是不完整的,特別是初中生,其認知和感悟有限,需教師的引導和培養。隻有在平時的教學中,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不斷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獨立思考問題能力、有效解決問題能力,才能提高課堂效率和教學質量。本文以理論為基點,結合教學實踐,從形象思維、邏輯思維及創新思維三個方麵探討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思維能力培養
語文跟其他學科不同,除了對語言的高要求,還需思維的充分參與。初中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關鍵,思維與語言充分結合,對學生提高文學素養、全麵提升個人能力以及對個人性格的塑造、道德品質的提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著重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在掌握知識點的同時,使學生各項能力得到全麵發展。以下是教學實踐過程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幾種方法:
一、對形象性思維的培養
形象性思維的培養離不開想象,如何將課文的內容具體化,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成為初中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需要教師在關鍵的地方以引導性問題讓學生發揮想象,通過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有效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思維活動參與,從而提高了課堂效率。
好的課堂提問通常是平常之處見驚奇,讓學生有恍然大悟之感,就像平靜的湖麵投擲一塊石頭,能激起奇異的漣漪,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師要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具體情況,在提問時加以啟發和引導,從而達到培養形象性思維的目的。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都非常活躍,不僅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當中,而且對老師提出的問題能夠獨立思考,並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如:有不同觀點,老師要積極引導,學生通過討論分享心得和體會,以此提高課堂效率。
二、對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
學習的時候,需要集中注意力,不僅眼到、口到,還要手到,即學習語文的過程中要讀寫結合,正所謂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讀寫結合有利於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初中生的思維是最活躍的,但也相對缺乏條理性,邏輯思維有待加強。因此,教師在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寫作能力的同時,要特別注意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
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首先讓學生通讀課文,迅速提取有效信息進行歸納總結,概括文章中心。同時要加強學生的判斷推理能力,找出問題的重點,然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比如:講到《孔乙己》這篇課文的時候,先讓學生認真閱讀課文,概括文章中心,然後將自己的感受、印象深刻的句或段、不理解的地方記錄好並提出來讓全班一起討論。討論過程中,老師作為引導者在重點問題上適當點播,再將學生討論的意見重新整合,分條列出來讓學生誦讀加深理解。在對孔乙己這個任務形象的理解上,可讓學生將其在文章中出現的次數,以及每次出現的外貌、衣著和行為舉止有什麼不同一一寫出,再一起探討為什麼每次出場形象都不同,以此把握文章脈絡,從而加強了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課後,可通過描寫身邊的人,來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這樣,課堂中掌握,課後練習鞏固,把學生的閱讀能力、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熔於一爐,從而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教學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