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馬克思主義對於人與自然關係的獨特理解給我們提供了一把理解人類曆史發展普遍性的鑰匙。實踐學說是馬克思主義全部理論大廈的基礎,馬克思是在“感性對象性”的意義上來把握實踐的,他把實踐表述為受動和能動的統一。雖然他一點也不否認外部事物的客觀性,但他不是從抽象的物質性來理解對象的客觀性,相反,他認為隻有從感性活動,亦即“對象性的活動”中才能達到對人與自然統一性的透徹理解。
筆者正是試圖從人與自然的這種感性對象性關係的理解出發開始對中國夏商時代的文化和曆史進行嚐試性研究。筆者從農業時代的人與自然的對象性關係出發,重新考察了先秦農業穩定性的步伐。這種考察把先秦農業的發展大致厘定為這樣前後相繼的四個階段:“品種階段”、“土壤階段”、“氣候曆法階段”、“灌溉農業階段”。由此我們就有可能確立一種對於中國夏商時代青銅文化的新理解。
筆者把夏商時代理解為中國曆史上的“專家時代”,這一時期社會生活的主題是如何處理與自然有關的生產生活問題,而本質上與剩餘財產分配相關聯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問題的突顯是在農業的穩定性基本呈現之後的“道德時代”才開始的。這種理解不僅是理解以後從周公到孔夫子中國文化在軸心時代所發生的與西方迥然不同的人文主義偏轉的基礎,而且同時是理解孔子以後中國文化傳統長期穩定的關鍵,因為中國農業的穩定性在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最終獲得了。
關鍵詞:實踐 專家時代 農業的穩定性
分類號 G07 K222
ABSTRACT
Marxism’s unique percep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nature provides us with a key to understand the universality of the human history. The Marxist theory of praxis is the base of its whole theoretical structure, it is in the sense of “sensuous objectivity” (Geganstandlichkeit) that Marx conceives praxis. According to Marx, praxis is the unity of passivity and activity, though he never negates the objectivity of the external things, he does not conceive the objectivity of things in the form of “abstract thingness”, he insists, only from the sensuous activity, e.g., “objective activity”, can we achieve complete understanding of the unity of human beings and n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