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同時期經濟發展狀況的回顧及我省目前的現狀(1 / 1)

一、不同時期經濟發展狀況的回顧及我省目前的現狀

1、在“一五”時期,國家以協調沿海與內地的經濟關係為主線,開創了工業布局的新格局,全國工業建設的重點由沿海向內地轉移,而轉移的規模基本上符合當時的國情和區域經濟發展的條件,“一五”時期,全國基建投資投放到沿海地區的占總投資的36.9%,中部占28.8%,西部占18%,向內地和中西部的投資所占比例比沿海地區高9.9%,而向西部的投資比例為東部的50%左右。這種投資地區分配的格局,既有重點傾斜,又照顧到地區之間的總體協調,基本上實現了速度、效益、地區差距縮小三者的統一。從速度上看,這五年全國工業總產值年遞增18%,是曆次五年計劃中增長速度最快的;從效益上看,“一五”時期在各地開工建設和投產了一批重大項目,投資效果一般較好,發展後勁較大。同時在國民收入、社會總產值、工農業總產值以至人均國民收入、居民消費水平等方麵東中西部三大地帶的差距出現了全麵縮小的趨勢,這充分說明合理的投資比例結構可促進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2、不合理的投資結構是造成東西部經濟差距擴大的主要原因。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以爭取總體速度效益為目標,區域產業布局大幅度向東傾斜,而且傾斜的幅度超過以往任何時期。1981年—1989年,全國基建投資投放到東部的比重,比中西部兩個地帶的投資比重之和要高出7.2個百分點,還有外彙留成、財政上解等優惠政策,使得東部地區經濟高速增長,東部與中西部的企業在稅收、融資等方麵存在很大的差別,使的中西部企業經營日趨困難,效益逐年下滑,包袱越背越重。而這些所造成的結果是在1979年—1989年期間,全國工業淨產值率下降7.24個百分點,工業資金利稅率下降8.1個百分點,產品的可比成本上升21個百分點,特別是工業與加工業的嚴重失衡導致全國已有的生產力大量放空。在產業布局上東部的高速增長並沒有對中西部產生預期的聯動效應,地區差距全麵拉大。另外,在東西部差距拉大的同時,還出現了東南沿海的經濟高速增長與北方老工業基地的相對停滯局麵。不合理的投資對經濟的發展所帶來的負麵影響是巨大的,也是多方位的。

3、我省經濟發展的現狀

稅收是地方經濟發展的晴雨表,從稅收的總量可以看出地區經濟發展的總體水平,拿2001年來說,在當時是我省財政收入曆史上最好的一年,稅收總量是120億元人民幣。國地稅增長幅度分別達到了16.78%和22%。蘭州市作為我省的省會城市,全年完成各項稅收21.46億元,增收5.02億元,同比增長30.56%,而廣東省,當年完成稅收2300億元,國稅完成1546.58億元,比上年增長123.41億元,地稅完成789.64億元,同比增長31.5%,增收189.22億元。而山東省青島市國稅係統當年完成稅收收入178.5億元,增幅達12.53%,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我省與發達省市的差距之大,令人瞠目結舌,心潮難平,我省的財政總收入還不及廣東省國地稅超收部分的二分之一,僅占38.2%,是廣東省財政總收入的5.2%,是山東省青島市國稅收入的61%。在全國來看,2001年我省國內生產總值隻有983億元,僅占全國的1.1%,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隻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54%,排名第27位。麵對這種現狀我們不能縮手縮腳、畏懼不前,更不能無計劃無目的地蠻幹,要製定好大開發的規劃,在國家政策和WTO規則允許的範圍內,製定一係列有利於我省經濟快速發展,吸引人才的法規和規章,促使人才回流,企業充滿活力和競爭力,提高我省的綜合實力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