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調查
作者:
精神狀態對一個人的生存發展來說至關重要,對於一個政黨、一個民族而言更是如此。良好的精神狀態是保持黨員幹部先進性的重要因素,是關係黨的事業興衰成敗的根本。那麼,新形勢下,廣大黨員幹部的精神狀態如何?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取得偉大成就的今天,是否需要再次強調“兩個務必”?影響官員工作積極性的最主要因素是什麼?官員精神懈怠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如何克服精神懈怠?……為此,本刊對福建省的一些官員和百姓進行問卷調查,並對問卷結果做出分析和評述。
調查
此次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600份。其中,對官員發放350份,回收315份,回收率90%;對民眾發放250份,收回246份,回收率96.3%。調查主要結論如下:
對官員精神狀態官民評價不一
當前,黨員幹部在工作中的精神狀態如何呢?調查顯示,在被問及“您在工作中的精神狀態怎樣”時,大部分官員表示“敢於負責、敢為人先、勇於創新、開拓進取”,此比例達到61.74%;有33.04%回答“一般,如果領導有交辦,還是會認真完成的”;也有4.35%表示“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回避矛盾,得過且過,不去得罪人”;還有0.87%回答“管他什麼,先推掉再說”。而百姓被問及“您如何評價當前官員的精神狀態和工作積極性”時,55.84%回答“一般”;30.52%認為“很差,混日子、不負責任、推諉現象比較嚴重”;僅有13.64%認為“總體上是好的,工作主動積極負責”。由此可見,對於當前官員的精神麵貌,官員的自我評價和百姓的評價結果不一。
務必堅持“兩個務必”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的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中國在國際上的經濟地位和政治地位日益提高。在此情況下,我們是否有必要繼續強調毛澤東同誌當年提出的“兩個務必”呢?調查顯示:表示“非常必要”的官員占了65.22%;有33.04%的幹部表示“應該提,可是作用不大”;還有1.74%的同誌認為“沒什麼必要”。詳見下圖:
搞平均主義嚴重挫傷官員工作積極性
當前,精神懈怠現象在黨員幹部隊伍中有所抬頭,這是黨在新時期麵臨的最大危險。究竟是什麼影響了黨員幹部的工作積極性?調查中,在問及“您認為影響您工作積極性的最主要因素是什麼”時,官員對此作出了不同的回答。其中,認為“幹多幹少一個樣”的比例最高,達到53.19%;其次是“工作壓力太大,困難多,負擔重”和“工作性質按部就班,不需要太多創新,故談不上積極不積極”,讚同比例分別為15.65%和14.78%;另外,“上級領導都不積極,我再積極也沒用”和“幹多不如幹少,不出差錯就行”的讚同比例均為7.83%。可見,做不到獎懲分明的工作風氣和工作機製不但不能激發廣大黨員幹部的熱情,還會極大地挫傷他們的工作積極性。
精神懈怠的主要原因:激勵機製和追責機製缺失
精神懈怠的原因有諸多方麵,何為主要原因?調查中,在“您認為目前官員精神懈怠的主要原因是什麼”一題中,“缺乏有效的激勵機製和追責機製,官員沒壓力沒動力,‘居安不思危’”一項的讚同率最高,在官民中分別達到51.30%和61.69%;其次是“官員自身思想境界不高,為人民服務的意識淡薄”,認同率在官民中分別占34.78%和53.90%;再次,選擇“缺乏合理交流機製,長期單一崗位重複勞動,容易產生疲勞感”的官民分別有20.87%和18.83%;“黨和國家事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使官員產生盲目樂觀、固步自封的心態”認同比例分別達到6.96%和11.04%;此外,認為“工作壓力過大、負擔重,缺乏有效的解決途徑”的比例分別為18.26%和7.79%。如下圖所示:
克服精神懈怠之路: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加大競爭力度、嚴格監督機製
我國在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的同時,也麵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目前我國已經進入到經濟社會結構即將發生更為深刻變化的重要階段,從人類發展的曆史看,這是一個“矛盾凸顯期”,而“精神懈怠”恰恰是改革攻堅的大敵,能否有效解決這個問題對我們黨的執政能力是個嚴峻考驗。根治精神懈怠出路在哪裏?調查結果為我們給出了答案。“綜合運用組織監督、新聞輿論監督、群眾監督等方法,實行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式的嚴格監督”的讚同率在官民中分別為51.30%和75.79%;“加大競爭性選拔幹部力度,激發幹部隊伍的生機和活力”,官民認同比例依次為52.17%和44.16%;“嚴格問責製”依次為26.09%和29.87%;另外,“堅持不懈地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傳統教育、紀律教育”認同率分別為21.74%和10.39%。由此看來,要克服精神懈怠,主要辦法是:一是加強理想信念教育,二是加大競爭力度,三是嚴格監督機製。詳見下圖:
上述調查結果分析表明:官員的精神狀態與黨和人民群眾的期望還有一定差距。新形勢下,廣大黨員幹部要繼續堅持“兩個務必”,堅決摒棄平均主義,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加大競爭力度,完善、嚴格監督機製,建立有效的激勵機製和追責機製,克服精神懈怠。張朝麗(福建省婦女幹部學校)
解讀1
從“兩個務必”談起
□遊勸榮(福建省人大常委會辦公廳)
記得胡錦濤同誌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之後,第一站就去了河北西柏坡,重溫了毛澤東同誌在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上的報告中提出的“兩個務必”,即“務必使同誌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誌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今天看來,這一舉動,是頗有深意的。
毛澤東同誌這“兩個務必”是在中國革命即將取得徹底勝利,中國共產黨即將在全國範圍內取得政權、成為執政黨的關鍵時刻提出來的。毛澤東同誌在這個時間點上提出“兩個務必”,至少有兩點值得我們今天認真學習並引以為訓的:其一,以毛澤東同誌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業已取得中國革命偉大勝利的大好形勢下,並沒有被已經到來和即將到來的勝利衝昏了頭腦,而是表現出了足夠的居安思危的反省精神,不斷地告誡自己,要謙虛謹慎、艱苦奮鬥。毛澤東同誌把即將到手的全國政權和即將開始的進城執政,當作“赴京趕考”,把自己當作學生,接受人民的檢驗,接受執政的考驗。這說明,當時以毛澤東同誌為代表的共產黨人麵對成績,還保有足夠的清醒,也展示出這個即將執政的工人階級政黨以及新生的人民政權一定會有足夠的成長空間,一定會創造更加輝煌的業績,這一點被後來的實踐所證明。其二,以毛澤東同誌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並沒有滿足於已經取得的和即將取得的勝利,也並不滿足於奪取政權和鞏固政權,而是有著更為遠大的目標和抱負,因而強調要保持謙虛謹慎的作風,強調要繼續艱苦奮鬥。當一個目標實現之後,又有一個新的努力方向和更加宏偉的目標,這是一個執政黨永葆其青春活力的動力所在。在這樣一個時代,這樣一個執政黨,這樣一個新生政權和這樣一群共產黨人中有的隻是“積極向上”精神,有的隻是“大幹快上”的朝氣,連戀愛找對象都得到“青年突擊隊裏”找。在他們的辭典裏,不可能找到諸如“精神懈怠”、“滑坡”、“慵懶”這樣的詞彙。
60多年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單就發展速度而言,我們已經成為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如果不算人均的話,我們已經是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與此同時,不可否認,中國人民、社會主義中國和執政的中國共產黨的麵貌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本屆黨的中央領導集體走向前台之時,正值我國發展的一個關鍵時期。在改革開放巨大成功、綜合國力大大增強和國際地位空前提高的同時,我們也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表現為改革麵臨攻堅克難,各種社會矛盾交織和加劇,隨著經濟發展人民群眾對發展民主政治的要求越來越迫切,對執政黨及其執政能力和水平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日益複雜的國際形勢,也對我們形成了空前的壓力。如果我們不能正確、客觀、冷靜地分析形勢,評估我們麵臨的困難和問題,我們就極有可能陶醉於成功的鮮花和掌聲中,就容易躺在已經取得的成績之上。曾幾何時,不是有些人整天津津樂道於舉國體製下贏得滿堂喝采的奧運會和世博會嗎?不是還有一些人自詡自己趕德超日,已經成為世界“老二”,要跟美國一起平起平坐當“G2”了嗎?有九十年曆史,執政了60多年的中國共產黨當下麵臨的最大的危險之一就是長期執政並在執政中取得了輝煌成績之後沉醉於鮮花和掌聲之中,忽視了前進中的矛盾、問題與困難,隻聽得進讚揚,卻容不得批評更毋論反對。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小富即安不思進取,甚至陶醉於已取得的成就的狀況,正是精神懈怠的一種突出表現。這也是曆史上幾乎所有取得偉大成就的政權最終難以為繼甚至崩潰的重要原因。正是以史為鑒,以胡錦濤同誌為總書記的黨的中央領導集體作為執政團隊執政伊始,就帶領執政黨及其全體黨員重溫“兩個務必”,足見其良苦用心和深謀遠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