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策劃
作者:司古
每兩年一次,航空之花會在巴黎郊外的布爾歇盛開。在法國巴黎郊外布爾歇舉行的的巴黎國際航空展,是當今世界上曆史最為悠久的航空航天專業展覽會,其曆史可以一直上溯到1909年,甚至是1908年。從一開始,巴黎航展就植根於法蘭西的航空沃土——一戰前的法國是全球重要的航空裝備生產國和使用國,這注定巴黎航展要贏得世人關注的目光。自那以後,雖然法國經曆了一戰的苦痛和二戰的淪陷,其航空工業也一度低迷,但法蘭西對航空科技的熱情不減,對航空工業的認知高度未變,正是這些內在的因素,促成了法國航空工業的成功複興,也實現了巴黎航展世界地位的百年傳承。一百多年來,航展文化使巴黎的天空成了人類航空百年探索的縮影。
1908年12月24日到30日,在巴黎大皇宮展覽館舉行的第11屆巴黎汽車展上,參觀者看到了一些新鮮展品:在高大的玻璃穹頂下,陳列著4具氣球/飛艇和16架各式飛機。當時這些飛機隻是陳列整個展區的一翼——展覽組織者還僅僅是把它們當作汽車展上的噱頭和添頭。把一堆航空器搬到汽車展現場,對於車展這樣已經開始讓人提不起精神的活動是很好的補救措施。於是乎新生不久的航空器變成了車展的伴郎。
20世紀初葉,這些航空先驅的成就極大地激發了法國人的探索熱情,當時的報紙上常常把這些作為頭條新聞加以報道。因此,當法國人有機會近距離接觸這些特別的飛行機器時,他們毫不猶豫地從四麵八方湧向大皇宮。在航空陳列區,巴黎人看到了克萊門特·阿代爾(Clément Ader)的Avion III、萊特兄弟的“飛行者”,德拉格蘭治(Delagrange)的瓦讚(Voisin),然而那屆展會上最出風頭的,還是亨利·法爾曼(Henri Farman)的飛機,就在當年的1月13日,法爾曼率先完成了首次一千米閉合航線飛行。
這次航空陳列算是巴黎航展的一個引子。但即便是作為陪襯,展覽也取得了極大成功。當時的著名法文畫報雜誌L’Illustration寫道:“這些能在空中飛行的機械充滿神秘感和革命色彩,極大地激起了參觀者們的熱情。維護秩序的警察們根本無法控製如潮的人流,作為展品的萊特‘飛行者’幾乎被擠壞。”
第一個25年
這一年的9月25日到10月17日,法國人安德雷 格萊內特(André Granet)和羅伯特 艾斯諾爾 帕爾德裏埃(Robert Esnault-Pelterie)聯合組織了首屆巴黎航展,地址選在巴黎市中心區的大皇宮的寬闊大廳。那幾天,大皇宮裏人潮湧動,人們競相從各地湧來,觀看這些能飛的新鮮機械。此時距離萊特兄弟的壯舉僅僅過去6年。在布展方麵,法國人顯得十分偏心:作為展會組織者,安德雷 格萊內特和羅伯特 艾斯諾爾 帕爾德裏埃的REP拉進式單翼機被放置在入口處的醒目位置。展區的中央,陳列著油汙尚存的布萊裏奧XI(Blériot XI)單翼機——就在這一年的7月25日,路易·布萊裏奧駕駛該機首次成功飛越了英吉利海峽,飛機周圍被鮮花所環繞。此外阿代爾的Avion也居於顯要位置。而作為人類航空裏程碑標誌的萊特“飛行者”,卻被擺在了不引人注目的冷僻角落裏,這顯然是出於法國人對航空技術的自尊和嫉妒——於情於理“飛行者”都應該與法國布萊裏奧飛機並置大廳中央位置。有趣的是,觀眾們不僅能觀看這些飛行器,還可以購買它們,一架萊特飛機價格大約為30 000法郎,一架安東內特飛機要25 000法郎,一架法爾曼雙翼機要23 000法郎,一架瓦讚雙翼機12 000法郎,一架布萊裏奧飛機10 000法郎。展會現場人潮湧動,380家展商的陳列品和展台被圍得水泄不通,幾天內參觀總人數就超過了100 000人。這次展會的成功,促使組織者決定每年舉辦一次航空展覽會。
加布裏埃爾·瓦讚(Gabriel Voisin)和查理·瓦讚(Charles Voisin)兄弟展出了其新型的“盒式風箏”(Boxkite)單翼機,代表了當時占據統治地位的雙翼機未來發展的新趨勢。展會上還專門為那些古靈精怪的新奇發明設置了展區。本屆航展反映了航空發動機設計技術的發展情況,但飛機本身的設計並無太大的變化。
第3屆巴黎航展開幕式由時任法國總統阿爾芒·法利埃(Armand Fallières)親自主持。1911年的巴黎航展成為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就在這一年的航展上首次出現了軍用飛機。此外參展的單翼機(29架)數量首次超過雙翼機(14架)。
第4屆巴黎航展,參展飛機的規模比1911年增加了近一倍,達到了77架,法國人再次著重展示了自己在航空技術上的新成就。單翼機的發展勢頭變得更加強勁,展會上布萊裏奧還首次推出了用紙板、軟木和帆布材料層壓材料製作機身的單翼機,這堪稱最早的複合材料。本屆展會上,人們再也看不到懸掛在天頂的氣球和飛艇,輕於空氣的飛行器注定將要開始淡出曆史舞台。
法國戰爭部提供的參展軍用飛機進一步攀升到37架。1913年巴黎航展上,迪帕杜辛單翼機首次亮相,該機曾創下了時速220千米(119節)的飛行速度紀錄。此外那一年的巴黎航展上還迎來了不少新生的飛機製造商,如高德隆(Caudron)、布雷蓋(Breguet)、紐波特(Nieuport)和莫拉納·索爾尼埃(Morane-Saulnier)。紐波特公司一口氣展出了4架單翼機和一架鄧恩雙翼機,其中包括海倫的飛機和一架串列雙座軍用單翼機,前者完成了20 000千米遠程飛行。迪帕杜辛展出了3架單翼機,這說明單翼機已經開始贏得製造商的青睞。
一戰結束後的首屆巴黎航展,本屆航展的開幕式由時任法國總統龐加萊(Poincaré)、福煦元帥(Marshals Foch)和貝當元帥(Pétain)主持。本屆展會上出現了許多戰爭時期著名的軍用飛機,但旅客機已經開始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布萊裏奧推出的“猛獁”(Blériot Mammoth)設有28個座位,裝備4台發動機;高德隆推出的雙翼旅客機則配有天鵝絨坐墊和藍色真絲窗簾。法爾曼推出了“巨人”(Goliath),漢德雷·佩奇推出的O/400旅客型,維克斯推出了“維梅”(Vimy)商用型。這屆航展上法國人仍然是當然的主角,但英國和意大利飛機製造商已開始嶄露頭角,美國飛機仍然是缺席者。
法國人繼續充當主角,意大利和英國飛機製造商繼續出現。展會上飛機首次開始采用國別注冊碼,如前綴F表示法國,G表示英國,I表示意大利。
各種古怪設計和純藝術化的夢想設計逐漸被實用性設計所取代。法國展出了兩個月前剛剛首飛的波泰克斯XV(Potex)雙翼雙座觀測機。荷蘭福克公司首次出現在巴黎航展上,展出了5座的F.III客機,該機已經在倫敦航線上成功運行了數月。有趣的是,安東尼·福克極力想擺脫自己在一戰時期與德國空軍的“醜惡聯係”,所以把公司的名字臨時改成了“荷蘭飛機製造廠”,但還沒能擺脫法國媒體的追逐,並被冠以“德國鬼子”之名。但在展會結束前,F.III還是由英國飛行員駕駛在布爾歇上空進行了大膽的令人眼花繚亂的特技飛行表演。
一戰已經結束5年,德國終於擺脫了製造飛機的限製,德國飛機首次出現在巴黎航展上,開始與英國飛機分庭抗禮,成為當時巴黎航展上的最大看點。本屆航展上,英國隻展出了阿姆斯特朗·威特沃斯(Armstrong-Whitworth)“金絲雀”5(Siskin)和阿姆斯特朗·西德利(Armstrong-Siddeley)、布裏斯托爾(Bristol)和沃斯利(Wolseley)等公司的新型發動機。
法國C.A.M.S. 33 B水上飛機和荷蘭庫爾霍文公司(Koolhoven)F.K.31雙座單翼戰鬥機贏得了觀眾極大的關注。展會上最令人驚奇的展品是西班牙推出的派斯卡拉(Pescara)直升機,雖然這種直升機功率不足,但其共軸雙旋翼設計及其4片式雙層旋翼構型還是讓人眼前一亮,派斯卡拉的旋翼轉軸粗大有如“圖騰柱”。自本屆起,巴黎航展改為兩年一屆。
英國仍然隻有阿姆斯特朗·威特沃斯一家公司展出了飛機,但是這架配備一台“美洲虎”發動機的雙座阿賈克斯(Ajax)通用雙翼機還是吸引了人們的目光。此外該公司還首次推出了全新的“貓鼬”發動機。法國布萊裏奧公司展出了斯帕德61(Spad),就在展覽開始前,該機創下了12 442米的飛行高度新紀錄。布萊裏奧的Model 165型16座旅客機裝備兩台土地神公司“木星”發動機,也成了展會的焦點展品。此外還有不少法國飛機製造公司齊聚一堂,氣勢不凡。
就在一年前的1927年,美國人查爾斯 林德伯格駕駛“聖路易斯精神”號飛機從紐約出發,成功飛抵巴黎,降落在布爾歇機場,完成了首次單人不著陸橫越大西洋的壯舉。布爾歇機場也因此聲名大噪,特別是在美國的知名度迅速躥升。
這一屆航展可以看出,私人飛行器發展勢頭漸猛,航展上就可見一斑:法國佩雷特(Peyret)推出了串列翼飛機,法國盧瓦爾·奧利維爾公司(Liore and Olivier)帶來了LeO H.18水上飛機,首次參加巴黎航展的布爾喬亞公司(Bourgois)則推出了陽傘式單翼機,在展會上分外惹眼。法國穆羅公司(Mureaux)推出了M.B.35雙浮筒潛艇用偵察機和捷克斯洛伐克推出阿維亞B.H.33單座戰鬥機,但人們談論最多的還是新型福克C.VIII單翼機,該機專為遠程照相偵察而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