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醫學院校工科專業實踐能力培養存在的問題與改革探討(3 / 3)

畢業論文(設計)減少調查問卷形式,鼓勵學生走進實驗室,選擇合適的課題,在導師的指導下,學會操作實驗室中的各種儀器,做出切實可信的實驗數據,全程參與論文題目的設定、資料的查詢、方法的選擇、試劑的配製、樣品的分析及數據的處理等係列研究工作,在實驗的過程中培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5]。創新訓練平台對於工科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意義十分重大,應合理利用各級(國家級、省部級及校級)創新項目以及各類綜合性的創新比賽和學科競賽(如“挑戰杯”“大學生科技發展創新計劃”“雛鷹訓練營”等),調動學生參與科學研究的積極性。另外,畢業論文的時間安排應與畢業實習分開,給出充足的時間,讓學生進入實驗室,完成畢業論文實驗內容。

開展校企合作教育,建立穩固的校外實訓基地 校外實習更貼近生產實際,學生可通過校外實習對今後所要從事的工作有一個全麵性的初步認識,在企業中見習實習可全麵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動手能力、分析和綜合能力等,使得工科專業人才的實踐能力得到完善。因此,與相關的公司、企事業單位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開辟見習實習基地,對於工科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大多數學校已經建立的實訓基地,在規模和數量上均存在不足,國家與政府有關部門應積極扶持校企合作教育,實施一定的優惠政策或投入一定的資金,鼓勵效益較好的大中型企業參與建設生產實習與實踐基地,使校外實習真正成為工科專業人才培養的堅強後盾[6]。

醫學院校大都具有固定的實踐教學基地,如臨床教學醫院、疾病預防控製中心、綜合性醫院的營養科、衛生監督機構等,多與臨床醫學接近。學生可在此類機構中見習實習,直接接觸與食品安全相關的人群,將課本上學到的醫學知識應用於膳食健康指導,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

強化“重實踐”的意識 將“強實踐”的觀念貫穿於工科學生的整個培養過程。初入學時對其進行入學教育,滲透“強實踐”的觀念。大一階段邀請專家學者對專業概況進行講述,使學生認清今後學習需要注意的事項。大二大三階段邀請行政或企業管理階層講授其在招聘時對大學畢業生的素質要求,使學生明確在專業課學習過程中需要努力的方向。另外,通過講座、座談、交流等各種形式使學生能夠充分認識到實踐的重要性。

4 結束語

醫學院校工科專業畢業生從事各個方向的學習及工作都需要有紮實的實驗操作能力,熟練掌握大型儀器的使用及維護。強化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能夠滿足社會對工科人才的素質需求。並且在實踐操作的整個過程中,學生需要運用思維的方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逐步形成獨立完成實驗操作及科學研究的能力,從而提高科研水平和實踐能力,培養創新精神,為畢業後的深造或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李宏恩.醫學類院校工科專業的局限性及發展對策[J].中國醫學裝備,2010(11):29-30.

[2]張智鈞.工科專業實踐教學的問題分析與改革探討[J].中國高教研究,2005(6):81-82.

[3]汪子一.加強工科大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的幾點思考[J].科技創新導報,2011(5):150-151.

[4]李樹鋒.工科學生畢業實習中的綜合能力培養[J].紡織服裝教育,2013(4):266-268.

[5]步玉環.工科院校畢業設計環節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J].石油教育,2007(4):71-73.

[6]劉勇兵.加強工科院校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的幾點思考[J].現代教育科學,2005(1):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