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部分(1 / 3)

第十三部分

英阿之戰

馬爾維納斯群島由200多個島嶼組成,總麵積約1.19萬平方公裏,英國稱為福克蘭群島,阿根廷稱為馬爾維納斯群島。由於曆史的原因,兩國都稱對該島擁有主權。1982年英國與阿根廷為爭奪該島進行了一場曆時數月的戰爭。最後,阿軍投降,戰爭結束,但兩國關於馬島實權的爭端,至今仍未解決。

戰爭第一階段,阿根廷方麵利用地理上的有利條件,乘英不備,以武力收複馬島,迫使英國在事實麵前承認其有馬島的主權。

在事實麵前,英國決心不惜付出巨大代價重占馬島。先以強大軍事壓力迫使阿軍撤出馬島,如阿軍不撤,則強行登陸奪取,戰術上采取速戰速決,並恪守不對阿本土及12海裏領海采取軍事行動的規定。

阿根廷總統加爾鐵裏下令提前實施收複馬島的“羅薩裏奧”計劃,作戰總指揮為陸軍第5軍軍長兼馬爾維納斯戰區司令奧斯瓦爾多·加西亞中將。特混艦隊由航母1艘、驅逐艦4艘和其他艦船共約20艘及登陸兵4000人成的第40特混艦隊。

第40兩棲特混艦隊於4月2日零時15分派出的阿軍陸戰隊的偵察小隊在彭布羅克角登陸。4月2日6時30分,阿軍主力在龍克灣登陸,隨即攻占了機場和港口。8時30分,阿軍7架C-130運輸機運來3000多後援。使島上阿軍總兵力達4000人。島上英國守軍近200人,隻進行了一般抵抗,即在總督雷克斯·亨特率領下全部投降。英軍無傷亡,阿軍亡4人。阿方任命馬裏奧·本哈明·梅嫩德斯準將為馬島軍事長官。

4月3日,阿海軍輸送登陸兵約200人在南喬治亞島格裏恃維肯港登陸,英守軍22人進行了抵抗,最後全部被阿生俘。4月7日,阿宣布成立“南大西洋戰區”,任命海軍作戰司令胡安·阿塞·隆巴多將軍為該戰區司令。與此同時阿軍第60兩棲編隊在南島登陸,經短促交火,占領南島,英國守軍23人投降。就這樣,阿軍以傷亡7人,損失2架直升機的代價,占領了整個馬島。

阿軍收複馬島的消息傳到國內,群情振奮,數十萬人聚集在總統府的“五月二十五日廣場”,高唱國歌,高呼口號,歡慶勝利。全國10多個政黨一致表示支持政府的行動。總統加爾鐵裏的威望達到頂峰。再也沒有人去考慮政府在處理經濟問題上的失敗了。

阿軍自收複馬島至4月30日期間,為了防禦英國方麵的報複而不斷加強馬島防禦,島上駐軍到4月底由原來的4000人增至1.3萬人。其部署為:阿根廷港和肯特山地區4個營及支援分隊共約9000人,達爾文港、古斯格林一個營及支援分隊共約1700人,範寧角約50人,福克斯灣、佩布爾島等地一個營及支援分隊共約2000人;另外還擴建阿根廷港機場及在古斯格林、佩布爾島修建簡易機場;部署雷達站及防空部隊,構築工事;向島上運送武器、彈藥及其他補給品等。司令部設在阿根廷港。

英國在獲悉馬島被阿根廷占領後,立即宣布與阿斷交,成立以首相撒切爾夫人為主席的戰時內閣,作為最高決策機構,並製定了以武力為後盾,政治、外交、經濟多管齊下,迫使阿方撤軍,如果阿根廷不屈服,就用武力重奪馬島的戰略方針。美國人也非常積極的介入,美國人一開始想從政治上去解決這次危機。因此派當時的國務卿黑哥將軍從中斡旋,無耐雙方的態度都非常的堅決。4月3日,英內閣作出派遣特混艦隊重占馬島的決策,任命桑迪·伍德沃德海軍少將為特混艦隊司令。英特混艦隊艦船40餘艘,載地麵部隊約4000人,“鷂”式飛機20架和各種直升機45架,於4月5日分別由英國樸次茅斯和英屬直布羅陀起航駛往南大西洋。4月7日,英國宣布對馬島周圍200海裏實施全麵海空封鎖。4月12日,英軍的核潛艇到達馬島後立即開始對馬島進行封鎖。英國根據戰時動員法緊急動員大型商船參戰

在前往馬島1.3萬公裏的航程途中,英軍參戰部隊完成了製定作戰方案、戰鬥序列編組、戰術演練等一係列準備工作,並根據4月4日戰時議會簽發的法令,征召58艘民船,作為艦隊的後勤支援力量,同時對征用的民船按需要進行快速改裝。如“伊麗莎白女王二世”號和“堪培拉”號客輪都改裝為運兵船,“大西洋運輸者”號和“大西洋堤道”號滾裝船改裝為飛機運輸船,此時“烏幹達”號客船正載著940名英國學生在地中海旅行,接到征召命令立即在就近港口停靠,讓學生上岸,隨即駛向直布羅陀,僅用3天就改裝為醫療船。由此可以看出英方對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

4月17日英國戰時內閣提出把戰爭控製在馬島地區,不進攻阿根廷本土的原則。並積極展開了外交和政治攻勢,美國、北約等國都表示支持英國,中斷了與阿根廷的軍火貿易,特別是法國和德國,原來與阿根廷有軍火銷售協議,但都支持對阿的軍火禁運。同時各國還向英國提供後勤保障、通訊、衛星情報等便利。

4月26日,由23艘軍艦、20架飛機、2000名陸軍組成第2梯隊從波特蘭起航。5月12日,由18艘軍艦和3000名陸軍組成的第3梯隊從安普頓起航。

首批特混艦隊於4月17日抵達中大西洋的阿森鬆島,經休息、補給後,於19日起航繼續向南大西洋開進。先遣隊於4月24日抵達南喬治亞島附近水域。4月22日,14名英軍特種空勤團即SAS隊員先從C-130運輸機傘降在南島北部海域,再換乘潛艇到達距南島約3海裏處,最後遊上岸,進行偵察,查明了南島上阿軍的兵力、裝備、火力配置,並為後續部隊的登陸選擇了機降地點,還清除了島上的雷區。4月25日南島上的SAS隊員引導第42陸戰突擊營機降在島上,阿守軍156人隻進行了有限的抵抗,即在指揮官阿斯蒂齊上校率領下投降。晚6時,英軍占領南島首府格裏特維肯港。這樣英軍就在陸上首先搶占到了重要的前進基地,這樣英軍就可以從容的將人員和各種裝備輸送上島同時將部隊展開。

4月25日,3架英軍的“山貓”式直升機在南喬治亞島附近發現阿方潛艇“聖菲”號,隨即發射導彈和投擲深水炸彈,擊沉“聖菲”號潛艇,英國陸戰隊第42突擊營和“特別舟艇中隊”在南喬治亞島登陸,英國特混艦隊主力於4月29日抵馬島水域,30日完成了對馬島周圍200海裏海上、空中封鎖的部署。英國國防部宣布從格林尼治時間4月30日11時起,所有進入馬島周圍200海裏禁區的飛機和艦隻都將遭到攻擊。阿軍也進入最高戒備狀態,在馬島地區開始實行燈火管製和宵禁。

1982年5月1日英軍開始對馬島守軍進行攻擊。英軍從阿森鬆島起的“火神”轟炸機和從航母起飛的“鷂”式戰鬥機首次空襲馬島。

同時英軍使用水麵艦艇艦炮對馬島的軍事目標進行多次轟炸和炮擊,阿方出動飛機進行還擊。以後,英不斷對馬島進行轟炸和炮擊,主要目標是機場、雷達站、倉庫等。為了能更好的取得戰場主動權,英內閣批準特混艦隊可以攻擊封鎖圈外的阿軍。

隨後英“征服者”號核潛艇在馬島200海裏禁區外36海裏處,向阿海軍旗艦“貝爾格諾將軍”號巡洋艦發射了3枚MK-8魚雷,命中2枚,巡洋艦在45分鍾後沉沒,阿軍有321人陣亡或失蹤。

由於該艦被擊沉,大大打擊了阿軍的士氣,並使得阿根廷海軍主力撤離馬島海域,雖然阿海軍有一支由1艘航空母艦,4艘潛艇和兩艘導彈驅逐艦組成的艦隊,可是在整個戰爭期間都龜縮於本土,不敢出戰。

為了報複英軍擊沉“貝爾格拉諾將軍”號巡洋艦,阿根廷空軍在5月4日派出1架法製“超級軍旗”式戰鬥轟炸機在馬島以北40海裏處發射了兩枚法製AM-39“飛魚”式空對艦導彈,擊沉英國當時號稱最先進的42級導彈驅逐艦“謝菲爾德”號,艦員亡20人,傷27人。

這艘排水量3200噸,造價達2億美元的號稱英國最先進的軍艦被1枚造價才30萬美元的導彈擊沉,對英軍的打擊極大。此後英軍吸取教訓,采取各種措施防範阿軍的導彈攻擊。最典型的辦法就是派出加裝了預警雷達的“海王”式直升機在艦隊上空進行早期警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