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野人追蹤2(1 / 3)

第三章野人追蹤2

巨猿的係統定位

有人將巨猿與和它伴生的大熊貓的咀嚼器進行對比,企圖尋找它們“滅”與“存”的原因。大熊貓是由食肉類的某種熊演化來的,如今已成為素食者。由於食性大變,它的咀嚼器乃至頭形也隨之大變,變得與巨猿的很接近。它的牙排列擁擠,無間隙,而且頰齒也變得較寬大,失去食肉類齒係的特征,下頜也較高和寬。

由此推想,大熊貓的食性可能與巨猿較相似,生活於同一環境,食類似的食物,它們互為對方的競爭者。更新世中期開始,中國南部氣候逐漸幹燥化,大熊貓可能慢慢向主要食竹葉的食性轉變,遷移到稍濕潤的竹子叢生的地方,直到今日,勉強生存下來。而巨猿對新環境的適應性差,仍然需求大量草本食物,隨著氣候幹燥化的加劇,可供它食用的植物日趨不足,最後導致其滅絕,成為生存競爭的失敗者。

關於巨猿的係統位置,現有兩種見解。一種見解認為巨猿的牙與人類的很相似,它與人類處於同類係統地位;另一種見解認為,巨猿與人相似的特點隻是外形上雷同,本質上還相差很遠,所以它是一種類人猿。對巨猿來說,尚未發現作為人類最重要的特征——兩足直立行走的證據,所以將它納入人類範疇的根據是不足的。它的分類位置在何處?又為何突然滅絕?……這些疑團尚未解開,有待科學家們進一步的探索和發現。

雪人的探索

有關雪人的傳說引起了世界上許多有誌探索其虛實的人的注意。如今發現雪人的地點,不僅在我國西藏,而且在印度、尼泊爾都有許多目擊者。

自從1951年,美國艾拔尼斯登山隊在喜馬拉雅山脈的馬哈冰河附近發現雪人的奇特腳印而引起世界轟動起,至今已有40年了,可是關於雪人到底是什麼樣子仍然是一個謎。專家們根據已掌握的材料推測,認為它可能是以下幾種情況。

第一,是一種類似人的動物,即屬於人類的先祖,因遺留在喜馬拉雅山區,適應了這裏的寒冷生活而成為雪人。

第二,可能是一些原始人,因長期隱居深山之中,漫長的封閉生活使它們退化成一種動物。

第三,也許那些雪人並不是類人動物,而隻是其他動物而已。

馴化“雪人”

英國人類學家和隱居動物學家仲·沃勒格爾和尤·斯科特率領的一支科學考察隊,在挪威斯匹次皮爾根群島的一個山區考察時,意外捕獲了一個“雪人”。科學家們讓它在蘇格蘭北部一個荒無人煙的農場裏生活,專門指派一個叫麥莉的保姆照管。

這個“雪人”身高2.14米,體重98公斤,腳掌長0.54米。他雖然身體看似枯瘦,卻是一個肌肉發達而強健的大力士。它的手臂很長,能垂至膝蓋,周身長滿淺棕紅色毛發。目前,這個“雪人”已習慣吃現代人類的食物。然而,麥莉保姆遇到的最大難題,是這個“雪人”不習慣上廁所,總是隨地大小便。要是把它關進衛生間,它就會野蠻地狂叫起來,咬牙切齒地暴跳如雷。

研究人員計劃讓這個“雪人”在這個農場呆上約一年的時間,隻有讓它度過這一適應期,才能使它在沒有任何心理傷害的情況下與眾人見麵。屆時科學家將對其進行全麵的研究和馴化,使其逐步適應現代人的生活。

野人闖入住宅區

1976年1月4日晚,在華盛頓州貝靈漢的印第安人保留地,一個野人試圖強行闖入傑弗遜家的食品貯藏室。傑弗遜一家被打碎玻璃的聲音驚醒。傑弗遜先生跳起來抓起一支槍,他發現食品貯藏室的離地4.5米高的窗戶的玻璃被打碎,碎玻璃散落在地板上,上麵沾有血跡。在窗框和地板上的玻璃碎片中發現有頂端為白色的黑色毛發。喬恩·貝克約德親自收集這些血跡和毛發樣品,還收集了許多關於目擊沙斯誇支它們試圖闖入保留地民宅的情況報告。

1976年5月,在加利福尼亞洲葫克拉門托附近,一隊十幾歲的年輕人看到一個野人正在掰杏樹的枝杈,吃上麵的果子。這家夥留下了63.5厘米長的足印,這些年輕人從籬笆上取下它留下的毛發,交給了貝克約德。

1977年,在俄勒岡州的萊巴嫩城,一頭巨獸一邊尖叫一邊拉掉一座穀倉的門,搗毀了圍牆,貝克約德取下了它留下的毛發。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自然人類學家和生物化學家文森特·薩裏奇對傑弗遜家碎玻璃上的血跡做了化驗。他發現這是一種比較高級的靈長類動物的血。同時拿來的毛發樣品以及其它幾次取得的毛發樣品由三位專家做了分析化驗。他們的結論是:這些毛發不是人、狗、熊或其他相近的哺乳動物的,也不是已知的任何靈長動物的,但與大猩猩的毛發比較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