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代帝王8(1 / 3)

曆代帝王8

忽必烈

忽必烈(1215~1294),是成吉思汗的幼子拖雷的正妻唆魯禾帖尼的第二子,生於金宣宗貞三年(1215),其兄為蒙哥,其弟有旭烈兀、阿裏不哥。他是在成吉思汗、窩闊台汗、貴由汗、蒙哥汗之後,第五個登上大蒙古國大汗寶座的人物。同時,他又是元王朝的創建者,蒙古語尊為薛禪(意為賢者)皇帝,卒於至元三十一年(1294),廟號世祖。

忽必烈是在蒙金戰爭中出生並長大的,自幼就受到母親的嚴格教育,崇尚漢文化。

1251年,忽必烈的哥哥蒙哥即大汗位,成為大蒙古國的第四代大汗。由於忽必烈在蒙哥的諸弟中,是最大的一個,又十分賢能,於是被蒙哥委任主管漠南漢地的軍國庶事。次年,忽必烈移藩府於金蓮川(今內蒙古正藍旗東),繼續延請漢族儒士和官員,組成金蓮川幕府,輔佐他治理漢地。他先後任用漢人儒士整飭邢州(今河北邢台)吏治,立經略司於汴梁,整頓河南軍政,屯田唐、鄧,都收到了積極的效果。

1252年6月,忽必烈奉蒙哥汗之命征大理。他帶劉秉忠、姚樞等隨行,而由蒙古名將速不台之子兀良合台統率軍隊。十二月過黃河。第二年春,經鹽州(今陝西定邊)出蕭關(今寧夏固原東南),來到六盤山。不久。蒙哥又把京兆(今陝西西安)分封忽必烈作份地。於是忽必烈讓姚樞經營京兆,整頓吏治,立屯田,恢複農業生產,興學校,使關隴地區出現大治的局麵,成為忽必烈南下的重要基地。忽必烈任用漢人儒士治理漢地所取得的成就,加深了忽必烈對“附會漢法”的認識,同時,也因此得到了北方漢族地主階級的擁護與支持。1253年8月,忽必烈率軍進抵臨洮,開始轉戰川滇,對南宋進行戰略迂回。元世祖忽必烈像

1260年3月,忽必烈到達開平,召集忽裏台,在諸王塔察兒、也先哥、大合丹、末哥等以及赤因鐵木兒、爪都、木華黎之後忽林池等人支持下,登上大汗寶座,後來改開平府為上都。

忽必烈在開平即汗位,標誌著大蒙古國開始向元王朝的嬗變。他建元“中統”,確立了“祖述變通”的建國方針。在即位詔中,明確表示要在不損害蒙古貴族既得利益的前提下,加強“文治”。即所謂“稽列聖之洪規,請前代之定製”。換言之,就是以繼承祖宗的陳規為前提,附會漢法,建立與中原經濟基礎大體相適應的中央集權製的封建專製主義國家。在中央設中書省,以王文統為平章政事,在各地分設十路宣撫司,任漢人儒士為使。1262年二月,山東軍閥李乘阿裏不哥叛亂之機,在山東發動叛亂,攻占了益都和濟南。忽必烈令諸王合必赤總督河南、河北、山東各地的蒙古軍、漢軍,迅速鎮壓了這次叛亂。但是,李叛亂,引起了忽必烈對漢人的猜忌,於是采取果斷措施,廢除漢人諸侯的世襲製度,削弱這些諸侯的軍權,在地方上實行軍民分治等。忽必烈以此來加強中央集權和對漢人的防範,同時在各級政權中,征用色目人分管事權,以與漢人官僚相互牽製。1264年八月,忽必烈又下詔改“中統五年為至元元年”。1271年十一月,下詔“建國號曰大元,蓋取《易經》‘乾元’之義”。同年,又改中都(今北京)為大都,與上都相呼應,實行兩京之製。至此,由大蒙古國向元王朝嬗變的過程基本完成。忽必烈以元王朝開國皇帝的麵目,出現在中國曆史舞台上。

1274年6月,忽必烈發布伐宋詔書,任命左丞相伯顏與平章政事阿術統率20萬大軍,水陸並進,大舉伐宋。1276年初,攻下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1279年,最後消滅流亡到崖山的南宋朝廷的殘餘勢力,完成了全國的大統一,從而奠定了我國疆域的規模,為國內各民族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開拓了道路。

忽必烈在滅南宋統一全國之後,本來在他身上所表現出來的改革舊俗、附會漢法的積極因素逐漸減退,而保守、嗜利、黷武等消極因素卻逐漸增長。當初投奔忽必烈,並在元王朝建立過程中起過重大作用的漢人儒士、官僚,不是相繼謝世,就是逐漸被冷落。回回人阿合馬卻受到重用,從主管財政,發展到1275年以後獨攬朝政,引起漢人官僚的不滿。忽必烈始終偏袒阿合馬,終於在1282年,大都發生了王著、高和尚刺殺阿合馬事件。此後忽必烈又先後重用盧世榮、桑哥理財,均以失敗告終。這時忽必烈又熱衷於征戰,總想通過武力降服新的國家。於是,他把矛頭指向日本、占城、安南、緬甸和爪哇,接二連三地派遣軍隊遠征。這一係列對外侵略戰爭,不僅給鄰國造成破壞,給鄰國人民帶來災難和痛苦,而且勞民傷財,也給本國人民帶來極大的災難,因而受到人民的反對,最後無不以失敗而告結束。就在忽必烈派出遠征爪哇的軍隊無功而還後兩年,即1294年,忽必烈病死在大都。明清帝王六、明清帝王朱元璋

在中國的封建帝王史上,朱元璋算得上是一位卓越的人物。他最大的功績在於參加農民起義軍,推翻了元朝的統治,統一了全國,結束了元末20年的戰亂局麵,並推行了一係列卓有成效的措施,恢複社會經濟,為明朝前期的繁榮打下了基礎。明太祖朱元璋像

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廣大漢人百姓不僅要受到嚴酷的階級剝削,還要承受因實行種族歧視而帶來的種族壓迫。社會矛盾十分尖銳。終於在元末出現了空前嚴重的社會政治危機,統治階級內部的分崩離析,再加上連年的自然災害,最後爆發了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

出生貧農家庭的朱元璋在做了3年多的遊方僧後參加了郭子興的起義部隊,很快憑自己的出眾才幹得到了郭子興的賞識。郭子興死後,朱元璋就接管了他的部隊,逐漸成為起義軍的領袖。並在常遇春、徐達、劉基等的輔助下,先後消滅了與之抗衡的其他起義軍將領陳友諒、張士誠,又殺了起義軍原來擁立的小明王接著北伐中原,迫使元順帝逃離大都(今北京),顛覆了元王朝統治政權。1368年,朱元璋稱帝,創建了大明國。

由於元末統治者的暴政,加上連年的戰亂,社會生產力遭到了極大的破壞,明初人口減少,田地荒蕪,農業十分蕭條。朱元璋比較注意恢複和發展農業生產,采取了許多安定民情,有利於農業生產、農民生活的措施。如抑製豪強,懲辦貪官汙吏下令農民歸陽,解放奴婢移民屯田,獎勵開墾大力興修水利,推廣棉花、桑棗果木等經濟農作物的栽種。同時,保護商業,取消了書籍等的征稅,繁榮了市場改變了元朝的匠戶製度,部分地解放了匠戶的勞動力,推進了民間手工業的生產。同時,他一生勤於政務,倡導崇實賤虛,主張實幹,反對空談,號召勤儉建國,訪儒求賢,破格用人。明初的20多年中,人口和土地都有了成倍的增長。

明朝建立之後,為了加強皇權,朱元璋改革了地方和中央政權機構,取消中書省,廢掉宰相,分權於吏、戶、禮、兵、刑、工六部,而六部由皇帝直接統領。這樣,地方權力集於中央,進而集中到了皇帝手中,朱元璋建立了高度集權的專製統治。

同時,朱元璋實行嚴酷的吏治,又設立了特務組織錦衣衛,暗地偵察監視官員將領,製造了許多血案,如,朱元璋的特務組織曾告大將藍玉謀反,審訊結果,連坐被誅殺的人有一萬五千多人。而對起義時幫助他取得政權的文武功臣也大加殺戮,包括劉基和徐達等功勳卓著的人。另外,朱元璋大興文字獄,不少文人包括著名的詩人高啟,都因詩文獲罪,送掉性命。他在重視教育的同時,又規定八股文取士,鉗製了思想定下了皇明祖訓,並且不許後世改變,束縛了以後的政治革新。

如上所述,朱元璋有許多功績,又有不少過錯,不過,總體來說,他的功還是大於過,他對社會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在曆代帝王中,他是卓越的人物之一。

洪武三十一年(1398)閏五月,朱元璋卒,享年71歲,葬於南京城外鍾山下,名曰孝陵。

朱棣

朱棣(1360~1424),朱元璋第四子,初封燕王,鎮守北平。建文元年,起兵自稱“靖難”,四年破京師,奪取帝位。

朱棣的事業最初開啟於就藩北平。

明朝建國之初,元朝的殘餘勢力仍然很強大,對大明帝國造成一定的威脅。尤其是明朝的都城建在南京,元朝故都北平的舊勢力還是盤根錯節,不容忽視。明成祖像朱元璋特意選了第四子朱棣來鎮服這個地方,洪武三年,11歲的朱棣被封為燕王。洪武十三年,22歲的燕王朱棣正式受命就藩北平。他在明初與元朝殘餘勢力作戰和實現全國統一的過程中,建立了顯赫的戰功,地位超過了其他藩王,成為強藩之首。

洪武二十三年,朱棣初顯身手,采用武力與懷柔相結合的策略,北征招降成功,凱旋而歸。得到了父親的賞識和信賴。

北征之役後,朱棣在北部邊防越來越居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朱元璋經常派他率軍巡邊,信賴備至,甚至說:“朕之諸子,你最有才智,秦王、皆王(朱棣之二兄)已死,你實為老大(時太子也已死),攘外安內,非你不可,你要總率諸王,相機度勢,外防邊患,內安黎民,以上答天心,下副我付托之意。慎之,勿怠。”當時,元軍殘餘勢力陸續歸服,有至北平者,皆聽朱棣調用,燕王的勢力因此逐日壯大。在作戰和防邊過程中,朱棣又成為諸兄弟們的全權統帥。這樣,朱棣雄居北國18年,軍事力量日益強大,政治經驗日漸豐富,這一切為他日後的奪位奠定了基礎。

最早就藩的諸王中,秦、晉、燕王勢力最大,形成三足鼎立之勢。他們都在等待時機,覬覦皇帝寶座。秦王因過失太多,很早就失去朱元璋的信任。隻有晉王一向受到朱元璋偏愛,暗地裏與朱棣競爭。可洪武三十一年三月,他突然因病亡故,自然淘汰。

燕王朱棣成為對皇權最大的威脅。朱棣不是長子,也從未被肯定為皇位繼承人。然而,據稱他生得一副“龍顏天表,鳳姿日耳”的太平天子的容貌。傳說,朱元璋喜歡對聯,一次出了一個“風吹馬尾千條線”,讓諸子對,太子朱標對的是“雨打羊毛一片氈”,而四子朱棣對的是“日照龍鱗萬點金”。後者極有帝王氣魄。朱棣的師傅和尚道衍曾對他說:“如果燕王讓他隨侍,他就奉一頂白帽給大王戴上。”“王”字上麵冠“白”,則成“皇”,預示著朱棣將來能做皇帝。確實,朱棣就藩北國,時刻都在為爭奪皇位做準備。

朱元璋在皇位繼承問題上堅持嫡長製。他安排的第一個繼承人是長子朱標。但他犯了一個錯誤,把選定的皇位繼承人留在自己身邊,讓他終日接受儒術之教,卻將其餘諸子封為藩王,領兵分鎮,結果導致外藩強悍而皇儲柔弱的局麵。皇太子朱標是被一個儒臣教養成了忠厚仁柔的人,同朱元璋的嚴猛之治格格不入,朱元璋逐漸對他失去信心。洪武二十五年,朱標病死,朱元璋遂想立朱棣為繼承人。以直言著稱的翰林學士劉三吾反對說:“若立燕王,置秦、晉二王於何地?無子可以立孫嘛!”朱元璋聽了劉三吾的話,沒有廢長立幼,而是立了朱標之子允為皇太孫。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死,皇太孫朱允即位,以第二年為建文元年。朱允為皇太孫時,已感到“諸王以叔父之尊,多不遜”,很難控製。即位後,他重用老師黃子澄及兵部尚書齊泰,共議削除藩王勢力的策略,決定先削周、齊、湘、代諸王,同時在北平周圍部署兵力準備襲燕,對燕王朱棣下手。

朱棣方麵也早有準備,他看到齊泰、黃子澄得到重用,同母弟周王被執,已經不抱任何幻想。他在憎逋衍(姚廣孝)的策劃下,“練兵後苑中”,“日夜鑄軍器”。又佯狂稱疾,瘋瘋癲癲,有人向建文帝告密說,燕王無病,千萬不要喪失警惕。建文帝決心對朱棣采取行動。建文元年(1399年)7月,齊泰以逮捕燕府罪人為名,派人以突襲的方式迅速包圍了府第。朱棣按照事先的布署,以提供府內犯人名單為借口,把謝、張二人引誘到府內,當場將朝廷來的人捉拿於殿下,圍城的將士聽說進去的人都被殺,皆潰散。朱棣即命大將張玉、朱能等率兵乘夜攻奪了九門,控製了北平。

建文元年,七月初七,朱棣聚集將士誓師。上書建文帝,指斥齊泰、黃子澄為奸臣,引證父親祖訓,說:“朝無正白,內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為天子討平之”,並聲稱自己已給皇帝上書陳情。這樣,他便可以“名正言順”地為朝廷“靖難”了。他並去掉了建文年號,稱洪武三十二年。從此,朱棣的藩軍和明官軍展開了4年的皇位爭奪戰。這就是曆史上的靖難之役,也稱壬午之變。

開始時,形勢一度對朱棣不利,但他調整戰略,指揮軍隊,掃平了北平的外圍,使形勢發生逆變。

建文帝本人很懦弱,他起用老將耿炳文為征虜大將軍,率師北伐,又懼怕承擔“殺叔父”的罪名,下令不得傷害朱棣。朱棣親自披掛上陣,率師至涿州迎戰。燕兵過白溝河,乘八月仲秋之夜,至雄縣,一舉殲滅耿部前鋒9000人。又生擒前來救援的潘忠、楊鬆,餘眾皆死。接著,朱棣又大敗耿炳文軍,耿率殘兵敗將退守真定。建文帝聞息,任李景隆為大將軍,代替耿炳文。

經過與李景隆近一年的艱苦爭戰,朱棣越戰越強,建立了牢固的根據地。

建文二年4月,朱棣所率的燕師在白溝河和李景隆的官軍進行了一場空前激烈的大戰,此即曆史上有名的白溝河之役。李景隆軍60萬,擁有精良的火器。燕師隻有馬步軍10萬。剛一交鋒,燕軍大敗,死傷甚眾,朱棣隻有殿後撤退,倉猝渡河還營。次日清晨,再次過河挑戰,官軍橫衝數十裏,燕軍複戰不利。朱棣乘的馬匹三創三易,用來射殺的箭全部用光,改為提劍,鋒複折,差一點被官軍擊中。但是他登堤揮鞭,招呼後騎,官軍恐有埋伏,不敢前進。這時,朱棣之子前來救援,朱棣又一次化險為夷。官軍雖多於燕軍數倍,但“將帥不專,政令不一”。再加戰鬥中突然刮起了旋風,燕兵乘風縱火,燒具營壘,官軍旗倒兵散,四處逃竄,一敗塗地,一路潰而西,李景隆潰而南,部下10餘萬人投降。燕軍以少勝多取得了勝利。

朱棣獲白溝河大捷後,乘銳攻克德州,進圍濟南。山東參政鐵鉉設詐降計,預懸鐵板於城門上,旁邊埋伏壯士,等朱棣人,下板擊之。結果朱棣又大難不死,他對鐵鉉又氣又恨,複攻濟南,仍然不下,遂撤軍回北平。

此後,燕師與官軍在河北、河南、山東之間進行了一年多的拉鋸戰。朱棣幾度死裏逃生。至建文三年底,他隻牢固控製北平、保定、永平三郡而已。

建文舊年(14112年)朱棣又發起進攻。經過艱苦征戰,一度轉敗為勝,接著南下揚州,攻下高郵等地,到六月初三,燕軍自行渡江,初六取鎮江。這時,南京城裏建文朝廷一片混亂。軍隊已毫無抵抗能力。13日燕軍進抵金川門,統兵將領李景隆開門迎降。建文帝見大勢已去。無路可走,便放火燒了皇宮,馬皇後被燒死,建文帝於宮中自焚死。還有一說是建文帝從地道出逃做了和尚,這在明史上成為一大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