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更替1(1 / 3)

王朝更替1

一、奴隸王朝

中國古代的第一個朝代。根據文獻記載和古代傳說,隨著中國原始氏族社會組織的逐漸解體,聚居在中原地區黃河中下遊兩岸的夏部族,通過與周圍地區其他部族聯盟的形式,首先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代王朝,史稱夏。其統治時間約從公元前23或前22世紀(一說公元前2l世紀)至公元前17世紀,近五百年左右。夏代的世係,從夏禹建國到夏桀被商湯所滅,共傳十四世,十七王。

夏代的主要活動區域及其遺跡

夏部族處於原始氏族社會階段的主要活動區域和夏王朝的統治中心地帶,大致西起今河南省西部(豫西)與山西省南部(晉南),東至河南省與山東省交界處,北入河北省,南接湖北省。這一區域的中心是中嶽嵩山及其周圍的伊、洛水流域,濟水流域和潁水與汝水上遊地區。啟母石嵩山古名崇山。先秦與漢代及以後的人們,在考證和追述夏人的活動區域時,多將其與崇山及周圍地區相聯係。如稱夏禹為“崇禹”,禹的父親鯀稱為“崇伯鯀”。在現今河南豫西地區還有一些關於夏代都城遺址或其他遺址所在地望的文獻記載與傳說。如有“禹都陽城”(今登封告成鎮附近),“啟都陽翟”(今禹縣境內),太康、羿、桀所居之斟尋阝(今鞏縣境內),“帝杼居原”(今濟源縣境內),等等。其中多數是可信的。故有關夏代文獻記載與傳說的地望,應是研究夏代的重要依據之一。

近年來,為探索夏文化,在河南豫西地區進行了一些考古調查與發掘工作。在東周和漢代陽城之西約半公裏處的“王城崗”(今登封縣告成鎮附近),發掘出兩座東西並列的龍山文化中晚期夯土城垣遺址。在城內已發掘出和城牆同時期的大型房屋夯土基礎,以及基礎下麵填埋有殉人的奠基坑、窖穴與城門等遺跡。根據兩個城垣的部分城牆曾被龍山文化晚期窖穴挖破的地層關係,證明這兩個城的修築時代,應是略早於龍山文化晚期的龍山文化中晚期。另從城內奠基坑和窖穴中出土木炭的碳14測定年代看,約在公元前23至前20世紀之間的夏代早期紀年之內。而且登封王城崗龍山文化中晚期城址所處的地理位置,也正與文獻記載及傳說中的夏代陽城所在地望吻合。此外,凡是與夏代都城遺址所在地望有關的地方,都發現有豫西龍山文化中期、晚期和二裏頭文化早期遺址,恐非偶然巧合。河南境內的龍山文化中、晚期遺址和二裏頭文化早期遺址,很可能與夏文化有關。後羿射日圖

另據文獻記載和傳說,山西晉南的汾、澮水流域,也是夏族祖先活動過的重要區域之一。夏王朝建國後也曾遷都於此。因而後人在考證中,多把汾水以東的今翼城附近稱為“夏墟”。據《世本》,“夏都陽城避商均也,又都平陽,或在安邑,或在晉陽”。近年來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晉南與夏代傳說有關的地方,也調查發現和發掘了許多處龍山文化中晚期和相當於二裏頭文化的遺址。因此,山西南部地區的龍山文化中晚期,也應與夏文化密切相關。

王權的變革

據文獻記載與傳說,在夏王朝建立之前,曾出現過夏部族與周圍其他部族之間爭奪聯盟首領的頻繁戰爭。由於禹治水有功和發展農業生產,夏部族勢力增強,博得了各部族首領的支持,從而順利地得到了部族聯盟首領的地位。禹對三苗的戰爭又取得勝利,將其驅趕到今湖北西北與河南交界處的丹江與漢水流域,進一步鞏固了王權。夷、夏諸族首領完全臣服於夏王朝的統治,成為維護王權的世襲貴族。所謂“禹合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正是後人追述夏王朝建立統治地位的情景。

夏禹死,其子啟繼王位。這種廢“禪讓”而實行父傳子的王位繼承方式,引起了夏朝爭奪王位的激烈鬥爭。東方偃姓集團首領伯益,首先起而反對夏啟占居王位,結果伯益被殺。西方的同姓邦國有扈氏(傳說在今陝西戶縣一帶)也曾起兵,啟親率大軍進行討伐。啟與有扈氏戰於甘,有扈氏戰敗而被“剿絕”。夏啟經過鞏固王位的激烈鬥爭,確立了王位世襲製。於是眾多邦國首領都到陽翟朝會,啟在鈞台(今河南禹縣境內)舉行宴會。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鈞台之享”。但啟居王位後,對本部族和邦國進行階級壓迫與剝削,過著奢侈腐化生活。《墨子》稱啟“好酒耽樂”,《楚辭·離騷》也說啟“娛以自縱”。

夏啟死後,子太康繼立。太康更加追求奢侈淫樂的生活,於是在夏王朝的統治集團內部,先發生太康兄弟五人爭奪王位的鬥爭,後出現武觀叛亂,雖被平息,但夏王朝統治力量已經削弱。

太康死後,子仲康立。仲康死後,子相立。這時東夷族中勢力比較強大的有窮氏首領後羿,趁夏王朝內部的王權之爭,攻入夏都,“因夏民以代夏政”,奪取了王位。但善射的後羿恃其武力而不修民事,終日以田獵為樂。不久後羿被他的親信東夷族伯明氏成員寒浞所殺。寒浞又命其子澆滅夏的同姓斟灌與斟尋阝,殺掉了夏後相。夏後相妻逃回母家有仍氏(今山東金鄉境),生下遺腹子少康。少康長大後作了有虞氏(今河南虞城)庖正。有虞君主虞思以二女為少康妻,並封之以綸。當時少康“有田一成,眾一旅”,積極爭取夏眾與夏民,誌在複國。他在斟灌與斟尋阝餘眾的協助下,滅掉了寒浞及其子澆。少康又命其子杼滅掉子,從而結束了後羿與寒浞四十年左右的統治,恢複了夏王朝的政權。

少康死後,子杼立。他重視發展武裝和製造兵甲。杼執政後曾“征於東海”,東夷諸族都臣服於夏,受其爵命。夏代中興局麵得以形成。夏人對杼十分尊崇,他死後,曾舉行隆重的“報祭”。

夏王朝經過較長一段時間的中興穩定局麵,到十四王孔甲時,內部矛盾日趨激化。《史記·夏本紀》說:“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亂。夏後氏德衰,諸侯畔之。”《國語·周語》也說:“孔甲亂夏,四世而隕。”所以從孔甲經皋與發,直到履癸(即夏桀)內亂不止。夏桀是一個暴君。不用賢良,不憂恤於民,“百姓弗堪”。後商湯在伐桀誓詞中,提到當時人民咒罵夏桀的話為“時日曷喪,予及汝偕亡”,表明人民對夏桀之痛恨。故湯起兵伐桀時,桀眾叛親離,身死而國亡。

中國曆史上繼夏之後存在時間較長的一個王朝。從公元前17世紀商湯滅夏後建立國家,至公元前14世紀中葉盤庚遷都殷,及公元前11世紀商王紂被周武王同西南各族攻滅,共傳十七世,三十一王,曆時六百年左右。鄭州商城宮殿基址

商代已進入有文字記載的曆史時期,其農業比較發達,已用多種穀類釀酒。手工業已能鑄造精美的青銅器和白陶、釉陶,交換也逐漸擴大,並出現了規模較大的早期城市。其強盛時期的疆域東到大海,西到今陝西東部,北達今河北北部,南至長江,為當時世界上的文明大國。

起源和發展

商族早在滅夏之前,就有了相當長時期的發展。它最早活動於東方的渤海沿岸及河南、河北,同山東半島、遼東半島的古代土著民族有許多共同之處。有以玄鳥為始祖的神話,還有用獸骨占卜、殺人殉葬、衣著尚白等習慣。《尚書序》記載:“自契至於成湯八遷。”據王國維稱,契居番,昭明遷砥石又遷於商,相土東遷泰山下又遷商丘,上甲微遷於殷又遷至商丘,成湯滅夏定督亳,是為八遷。後來又有過五次遷徙,所謂“殷人屢遷,前八後五”,即仲丁遷於嗷,河直甲遷於相,祖乙遷於邢,南庚遷於奄,到盤庚時最後定都於殷(今河南安陽),是為五遷。從此,“至紂之滅,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故商又可稱為殷或殷商。商人的屢次遷徙,或許由於受異族的壓迫,或許由於水旱之災,或許由於擴張土地到更肥沃的地區,並不一定表示商族早期是遊牧民族。遷徙的範圍大概在今河南、河北、山西、山東一帶。

商代自湯開始,至紂滅亡,共傳十七世,三十一王。商王世係,據《史記·殷本紀》載,結合甲骨文考察,除去個別有誤,基本可信。在成湯以前,從契至成湯,凡傳十四世。《國語·周語》說:“玄王勤商,十有四世而興”,即所謂商族的“先公”時期。這在《史記·殷本紀》和甲骨文中也有記載。

商自成湯建國,盤庚遷殷,至武丁時期,經過對周圍方國的頻繁戰爭,疆域及勢力影響空前擴大。殷都經科學發掘證實,在今河南安陽西北的小屯村一帶及洹水沿岸周圍的後岡、高樓莊、薛家莊、花園莊、小莊、四盤磨、孝民屯、大司空村、小司空村、武官村、侯家莊、秋口及同樂寨等二十幾個村莊方圓二十四平方公裏或更大的範圍內。以王畿為中心的商代統治區域為黃河中下遊的中原地區,即今河南北部及河北南部。但其勢力所及之地,已東起山東半島,西至陝西西部,南及江漢流域,北達河北北部。至於其文化對各地的影響,則大大超越了這一範圍。據考古資料看,東南和華南地區分布於長江下遊兩岸的“湖熟文化”、江西北部的“吳城文化”、西南地區四川境內的“巴蜀文化”以及北方內蒙古、遼寧的“夏家店下層文化”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商文化的影響。商湯像

階級關係

王權商代的最高統治者是商王,商王自稱“餘一人”、“一人”,享有絕對權力。商代王位的繼承法為父死子繼與兄終弟及兩製並用,凡子即王位者其父即為直係。商祭中,直係先王及配偶有資格列入祀典,而無旁係先王的配偶。到商代後期更有“大示”(直係先王的廟主)及“小示”(旁係先王的廟主),之分別,祭祀“大示”的宗廟為“大宗”,祭祀“小示”的宗廟為“小宗”。這種家族中祭祀上的差別,正是商代宗法製度的表現。

卜辭中商王親屬稱謂有祖、妣、父、母、兄、弟,且有“多祖”、“多妣”、“多父”、“多母”之稱。先王的配偶稱妻、妾、母、爽,與商王有血緣親族關係的有“王族”、“多子族”。這些宗族同商王形成親疏不同的宗法關係,他們構成“百姓”的主體,而為首的是商王自己。

官製商王以下的統治機構,分“內服”“外服”,即王畿內與畿外之地方兩種。《尚書·酒誥》中有“越在內服,百僚庶尹,惟亞、惟服、宗工,越百姓、裏君”,“越在外服,侯、甸、男、衛、邦伯”,結合卜辭的記載,商代的官製在畿內大致有:負責政務的尹、多尹、臣。臣又有王臣、小臣、小眾人臣、管理耕籍的小籍臣、管理山林的小丘臣、管理車馬的馬小臣等等。武官有多馬、多亞、多菔、多射、多犬、五族戍等等。史官有作冊、多卜、多工、巫、祝、吏等等。王畿外為商代之“四土”,這些地區散布著許多“服王事”的方國及部落,為商代的侯、伯。卜辭及文獻中有攸侯、杞侯、周侯、犬侯、先侯、侯虎、侯告及宋伯、祉伯、易伯等等,他們不僅要臣服於商王,還向商納貢,負擔勞役及奉命征伐。有關商代官製的材料不多,尚需進一步探討。

軍隊商代軍隊以師為單位,卜辭有“王作三師,右、中、左”。“三師”為軍隊的基本組織形式,大概相當於後世的三軍。雖然每師的具體人數尚未見有記載,但從商代的征伐戰爭規模可知一二。征招兵員有時幾百人,甚至上千人,戰爭時間有的長達幾個月,殺敵亦有千百人。另外,商王的大規模田獵活動也相當於一次出征,並通過狩獵訓練軍隊。

商代軍隊包括車兵及步兵,作戰方式普遍使用車戰。考古發掘中發現不少商代車馬坑,殷墟小屯C20號墓中出有一車四馬三人以及三人使用的三套兵器,可知一兵車載三人。小屯宗廟遺址前的祭祀坑中還發現象征軍隊陣式的葬坑,包括兩個方陣。一陣為步兵,有三百人左右另一陣有兵車五輛。部分列左、中、右三組,與卜辭記載相符。車戰中,射手以弓箭為武器,墓葬裏還有大批青銅兵器如戈、矛、鏃、鉞及胄等。

平民和奴隸商代的平民和奴隸由眾、芻、羌、仆、奚、妾等不同身份的人組成。卜辭有眾、眾人,是商代的自由平民。他們從事農業生產勞動,有戰事時還被征參加作戰。商代奴隸的來源是俘虜,卜辭中有“獲羌”,即從羌方俘獲來的奴隸。又說“多羌獲鹿”,可知羌人用於農田勞動及狩獵活動。奚、妾大概為女奴隸。奴隸的另一個來源是罪犯,《說文》中之“像罪人之在屋下執事者”,即為來自罪犯的奴隸。

人殉和人祭商代的奴隸,不僅要從事各種勞役,而且可以任意遭殺戮,甚至用以殉葬或祭祀祖先,其數量很大。殷墟侯家莊大墓中的殉葬者,約四百人,僅武官村大墓中就有殉葬者近百人。其中有被反綁及砍下頭的殉人。殷墟還發現有很多人祭的遺跡,在一批排葬坑及散葬坑中,有被殺的無頭人骨架及人頭骨。此外,宮殿建築、宗廟以至一般居室的基址中,也都發現有人祭遺址。卜辭中亦有大量殺人祭祀的記載,其中最多、次殺祭者達五百人。人祭的手段包括砍頭、肢解、焚燒等。被殺者多為俘虜,其中又以羌的數量最多,此外還有仆及少數的妾等。

刑罰商代的刑罰有伐(砍頭)、撲、墨(即黥刑)、劓(用刀割鼻)、宮(宮刑)、刖(用刀或鋸割去腿)等,後世的五刑在商代即已有之。卜辭中有不少關於刖刑的記載,一次受刑者達數十人及百人。殷墟曾發掘出戴梏的男女陶俑,男俑雙手梏在背後,女俑雙手梏在胸前。卜辭中的“卒”字,就是刑具的象形字“孰”宇,即人跪地手戴梏形,“圉”字,即方框中之人跪地戴梏,意為牢獄還有王命小臣“作圉”,即建造監獄。

西周

約始於公元前11世紀時周武王伐紂滅商,終於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覆亡的中國統一王朝。在這一時期內,全國大小諸侯均向王朝負擔一定義務,周朝維持著統一局麵。由於周王居於西方的都城宗周,故稱西周。

西周的興亡

周人的興起周人是古老的農業部落,興起於今陝甘一帶。傳說其始祖名棄,為薑姓有邰氏女薑女原所生,在堯、舜時任農師之職,受封於邰(今陝西武功西),號後稷。棄死後,子商朝帶手銬的奴隸複原因孫世代為夏朝農官。傳至不宙,因夏政衰,失官而奔於戎、狄之間。其孫公劉率族人定居於豳(今陝西旬邑西),發展農耕,勢力漸興。後又傳九世,到古公宣父時,因受薰粥、戎狄的進攻,從豳遷徙到岐山之下的周原(今陝西扶風、岐山間)。周原土地肥美,宜於農作。商代晚期,古公在那裏興建城郭房屋,劃分邑落,設立了官吏機構,國號為周。古公後被周人追稱太王。

古公卒,少子季曆即位,是為公季,後周人追稱王季。周國勢發展,季曆同商朝屬下的任姓摯氏通婚,加強了與商朝的關係。商王武乙末年,季曆入朝,武乙賜以土地及玉、馬等物品。隨後季曆征伐西落鬼戎,俘獲“十二翟(狄)王”。商王文丁時,季曆進一步對諸戎作戰,除伐燕京之戎受挫外,伐餘無之戎、始呼之戎、翳徒之戎都得勝利,使周的勢力深入今山西境內。文丁(一說帝乙)封季曆為牧師(即方伯)。可能是由於周的強大,引起同商朝的矛盾,季曆終為商王所殺。

季曆之子昌即位,即周人追稱的周文王。文王曾與九侯(一作鬼侯)、鄂侯(一作邗侯)一起為商王紂的朝臣,九侯、鄂侯遭紂殺害,文王也被囚禁。他得釋後向紂獻洛河以西土地,請除炮烙酷刑,為紂所許,封為西伯。諸侯多叛商歸周。文王連續征伐犬戎、密須(在今甘肅靈台西)、黎(在今山西長治西南)、邗(在今河南沁陽西北),最後攻滅崇國(在今陝西長安西北),在其地灃水西岸興造豐邑,遷都到那裏。文王時期,周已相當強大,但在名義上仍是商朝屬下的一個諸侯國。

武王伐紂文王長子伯邑考被紂所殺。文王死後,由後立的太子發即位,即周武王。武王即位的第二年,興師東至孟津伐商,但因時機不夠成熟,隻得暫時還師。後來商王紂更加暴虐,殺比幹,囚箕子,商朝矛盾急劇激化。周武王又率軍東征,渡孟津,與諸侯相會,作誓聲討紂的罪行。在甲子日清晨,周軍進至商郊,與紂兵於牧野決戰。牧野之戰,周軍全勝,紂被迫自焚而死,商朝亡。

武王進入商都,分商的畿內為邶、都、衛三國,以邶封紂子祿父(即武庚),庸阝、衛則由武王之弟管叔鮮、蔡叔度分別管理,合稱三監(一說管叔監衛、蔡叔監庸阝、霍叔監邶)。隨後派兵征伐尚未臣服的商朝諸侯,據記載被征服者有九十九國之多。

克商後,武王還師西歸,在他新遷的都邑鎬京(即宗周,今陝西長安西北灃水東)舉行盛大典禮,正式宣告周朝的建立。

周公東征武王死後,太子誦繼立,是為成王。成王年幼,曾輔佐克商的武王之弟周公旦攝政。管叔、蔡叔懷疑周公將篡取王位,傳播流言,武庚也謀劃複國,與管、蔡結合叛周,糾集徐(在今江蘇泗洪)、奄(在今山東曲阜)、薄姑(在今山東博興東南)和熊、盈等方國部落作亂。周公奉成王命東征,經過三年戰爭,終於平定叛亂。武庚和管叔被誅,蔡叔被流放。《尚書·大誥》內頁

為了消弭殷商殘餘勢力叛周的隱患,周朝首先命令諸侯在伊洛地區合力營建新邑,即周朝的東都洛邑(成周)。東都既成,遂遷曾反對周朝的“殷頑民”於此,加以控製。同時,封降周的商貴族微子於商朝故都宋(今河南商丘)地,以代殷商之後,封武王少弟康叔於紂都,成立衛國,賜以殷民七族封周公長子伯禽以奄國舊地,成立魯國,賜以殷民六族。這樣,殷商餘民遂被分割,逐漸服從於周朝的統治。

成康之治東都成周建成,周公還政成王,周朝進入鞏固的時期。傳說周公製禮作樂,即指王朝各種製度的創立和推行。其中以周初分封最具深遠影響。

周的分封諸侯,在武王時即已開始,但大規模分封是在成王及其子康王(名釗)的時期。據傳周初所封有七十一國,其中與周王同為姬姓的占四十國。王季之兄太伯、仲雍的後人封於吳(今江蘇蘇州)文王之弟虢仲、虢叔分別封於東虢(今河南滎陽東北)、西虢(今陝西寶雞東)文王之子分別封於管(今河南鄭州,早滅)、蔡(今河南上蔡西南)、成阝(今山東汶上西北)、霍(今山西霍縣西南)、衛(今河南淇縣)、毛(今地未詳)、聃(今湖北荊門東南)、郜(今山東成武東南)、雍(今河南修武西)、曹(今山東定陶西)、滕(今山東滕州西南)、畢(今陝西鹹陽西北),原(今河南濟源西北)、酆(今陝西長安西北)、郇(今山西臨猗西南)武王之子分別封於邗、晉(始封在今山西翼城西)、應(今河南平頂山)、韓(今山西河津東北)周公之子分別封於魯(今山東曲阜)、凡(今河南輝縣西南)、蔣(今河南固始西北)、邢(今河北邢台)、茅(今山東金鄉西北)、胙(今河南延津北)、祭(今河南鄭州東北)召公之子則就封於燕(今北京)。此外,還有許多異姓諸侯國,如薑姓之齊(今山東臨淄北)、子姓之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