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2007年伊始,中國科學技術部、財政部、教育部、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中華全國總工會、國家開發銀行等六部委,專門成立了“推進產學研結合工作協調指導小組”,以加快建設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係,促進創新型國家建設。不難發現,推進產學研相結合已經成為21世紀我國的國家戰略性措施,這一舉措著眼於國家重點產業技術創新需求,必將通過產學研結合的有效方式,集聚和整合技術創新要素,最終實現行業乃至國家核心競爭力提升的目的。這是本書課題研究的重大宏觀背景。

不僅如此,我們還了解到,科技部將依托“十一五”科技計劃資源的配置,大力支持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等各種產學研結合有效模式的探索;財政部將進一步創新財政科技經費管理方式,完善財稅政策,加強對產學研結合圍繞國家戰略目標的導向;教育部將製定促進高校科研力量參與產學研結合的政策措施,鼓勵高校參加各種形式的產學研結合;全國總工會將積極在廣大職工中營造有利於產學研結合的文化氛圍;國家開發銀行作為政策性銀行,將運用金融工具,創新金融產品,為產學研結合提供金融服務;國資委將強化對國有企業技術創新的考核,推動企業積極牽頭或參與開展產學研結合活動。這成為我國展開產學研合作的指導性和綱領性舉措。

針對中國產學研結合當前存在政策環境有待完善;組織形式比較鬆散,行為短期化、形式化;國家計劃資源配置方式還不適應;相關政府部門間缺乏溝通協調和統籌安排,尚未形成合力等問題,“推進產學研結合工作協調指導小組”從宏觀層麵確定了五項工作重點:一是結合《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配套政策實施細則的製定和實施,進一步完善促進產學研結合的有關機製和政策;二是組織開展專項調研,深入分析中國產學研結合的現狀和主要問題,研究各主要國家促進產學研結合的情況;三是結合“十一五”科技計劃的實施,在若幹領域構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四是結合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和產業集群發展特點,開展區域產學研結合有效模式的試點工作;五是六部門共同起草推進產學研結合工作的指導性文件。這是近期我國產學研合作發展的戰略工作重點。

我們的實踐表明,地方高校的教師和學生應該進入實際的企業,尤其是對於本科生的畢業課題,在保證一方麵滿足科技發展的需求,更多的應該結合產業的發展的需要,從選題、方案、方法和研究路線的確定、材料的選取、課題及研究成果的評定,均應有學校和企業聯合進行。同樣可以推斷,研究院所也應該采取相同的路線與企業進行聯合。企業更應以資金、場地、研發線等多種形式加強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真正形成優勢互補的產學研相結合的發展模式。

實踐證明: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需要進一步加強產、學、研結合,使高校成為企業發展的技術支撐。目前,高校培養的畢業生與產業需求發展脫節嚴重,未能達到高素質複合型創新人才的要求,致使其就業困難已經成為普遍現象。科研院所研究的成果與實際經濟發展及企業需求結合不夠,導致大量科研成果不能及時有效的轉化為實際的生產力。企業由於自身科研力量不足的原因,企業對舊產品的更新換代與新產品的創新研發均無能力發現。因此,很好的磨合三者之間的關係,加強產學研的深層次合作就有著重要意義。

本書是作者結合多年的工作實踐和課題研究積累,對產學研合作的深層次思考,它立足甘肅河西學院凱源中心螺旋藻係列產品開發與地方高校產學研合作發展多年的實際,著眼產學研合作的技術創新主體,從加強產學研相結合的理論與實踐展開詳盡論述,必然會為加快實現創新型國家和創新型區域提供有益借鑒和參考。

本書寫作過程中,蘭州大學經濟學院李泉博士在資料整理中付出了不少心血,甘肅省委黨校吳曉軍教授以及部分兄弟院校相關同仁和領導也參加了本書的討論,在此對他們的關心與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謝。由於筆者學識和水平的局限,不足之處在所難免,希望得到同仁的殷切賜教。

這本著作的寫作,得到了河西學院領導的熱情關懷,學院科技處、人事處、教務處、科技產業中心負責同誌也給予了有益指導;凱源中心羅光宏教授、陳天仁副教授、楊生輝、王丹霞等課題組成員的創新實踐與理論研究,是本書寫作的重要基礎;甘肅人民出版社的肖林霞女士、 先生為該書的出版予以熱情幫助;在此一並表示誠摯的謝意。

祖廷勳

2007年4月15日 於 張掖

目 錄

第一章 引 論 1

一、問題的提出 1

二、研究源起 2

三、研究過程 5

四、研究內容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