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壁畫保護的若幹問題(1 / 3)

莫高窟壁畫保護的若幹問題

莫高窟現存492個石窟(北區沒有造像的洞窟不在此數之內),保存著約45,000平方米壁畫。這些壁畫上起十六國,下止元代,上下綿延1000年,曆史悠久,內容豐富,是我國文化藝術的珍寶。這些藝術珍品能保存到今天。除地方偏僻外,還有賴於敦煌地區的幹燥氣候這一有利條件。在曆史長河中,壁畫經受了多種自然的和人為因素的影響,損壞嚴重。為了使敦煌壁畫盡可能長遠地保存下去,除了研究壁畫的製作方法及製作材料之外,還應調查石窟內外大氣的溫度、濕度、日照、通風等自然因素,認識壁畫保存的客觀條件及病害產生的原因。下麵是我們對壁畫保護有關問題的粗淺認識。

自然環境與壁畫保存

莫高窟位於敦煌盆地的邊沿,在三危山與鳴沙山之間,石窟坐西向東,南區窟前為大泉溝一級台地。寬150~200米,石窟開鑿在台地西側的陡岩上,陡岩係第四紀酒泉係礫石層,高約15~20米,是石窟開鑿的集中區域。礫石層表麵風化嚴重,用手觸摩即行散落。但在石窟內部,因為受氣候的影響較小,礫石層表麵,開鑿洞窟時錘鑿痕跡猶新,說明這種礫石層的耐候性還是比較好的。

敦煌地處河西走廊西端,坐標位置在北緯400,東徑94049′,莫高窟海拔在1320~1380之間,地處荒漠戈壁腹地,離敦煌縣城25公裏,小區域氣候與敦煌相似。根據我所1962~1965年間的觀測,年平均溫度100C,最低-220C。年平均相對濕度約35%,年平均風速4米/秒,以西南、東北風為多,集中在夏秋二季。年平均降雨量20~35毫米,而蒸發量高達4,200多毫米。相當於降水量的一百五十多倍。雨量的稀少在全國是少見的。敦煌全年降雨日數平均不足20天。連續二、三個月幹旱無雨是常有的。1939~1940年曾有連續幹旱無雨的日數長達207天的記錄 [1],是很特殊的。敦煌地區是典型的大陸性氣候,它的特征是溫差大、雨量少而蒸發量大,這樣的氣候是莫高窟文物長期保存的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洞窟內部的溫濕度

在莫高窟了解洞窟內的溫濕度是十分必要的。1964年曾對第161窟(最高層小窟)作了為期一年的觀測,全年平均相對濕度僅16%,最高為47%,最低僅3%。觀測方法為每隔10天記錄一次,每天3次,10天觀測1次帶有一定的偶然性,對準確性有一定的影響。此外對第161窟(石窟平麵15.7m2)、98窟(下層大窟,平麵215.86 m2)每兩小時記錄一次,連續觀測一天。窟內平均溫度是:第98窟為20.030C,第161窟為22.10C。第98窟最高為220C,最低為170C,日較差50C。13時~21時溫度穩定在210C~220C之間,2l時至次日淩晨5時溫度穩定在18.50C左右,僅在晨7時降至170C,日變化的曲線是相對穩定的。石窟外的溫度最低為11.50C,最高為29.50C,日較差高達18度,反映出沙漠幹旱氣候的特點。第161窟麵積較小,窟內溫度變化較大,最低200C,最高280C,僅在11時出現一次,其餘各次在20~240C之間。石窟外的平均溫度隻比窟內高0.40C,變化幅度大得多,最低為150C,最高為28.50C。窟內的日較差為8度。第98窟內部平均相對濕度29.4%,一晝夜觀測13次,僅晨7時一次相對濕度上升到78%,其餘12次大都在30%以下。第161窟內部平均濕度為33.9%。晨7~11時上升為76~84%。其餘11次觀測,相對濕度大部分在30%以下(圖1、2 ) [2]

圖1 第161窟 晚唐 圖2 第98窟 五代

說明: 時間:1962年9月4日21時至9月5日21時

儀器:阿斯曼通風幹濕表

觀測:馬載濤 馬競馳

圖例:洞窟外…… 洞窟內——

以上兩窟的相對位置和麵積都極為懸殊。在相同的外部大氣條件下;窟內的相對濕度相差不大,但因為第16l窟麵積較小較淺,隨洞窟外部氣候而波動,壁畫因幹燥,普遍產生嚴重的起甲病害。第98窟雖然相對濕度比第161窟低,但洞窟既大又深,後半部洞窟的壁畫嚴重酥堿,而引起這種病害的主要原因是潮濕。為什麼氣候如此幹燥,洞窟內會潮濕呢?這與洞窟的通風不良和洞窟位置低有直接關係。據粗略調查,莫高窟共有酥堿壁畫677m2,發生在下層的有505m2,占74.6%。而在下層洞窟中有酥堿病害的洞窟又基本上集中在第22~108窟一段位置較低的洞窟內。這是由於洞窟地勢低,洞窟外灌溉渠道的水分向窟內滲透,再加上通風不良,洞窟內部的空氣基本處於靜止狀態,造成窟內局部潮濕,致使壁畫嚴重酥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