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古宅疑案 (1)(1 / 2)

在青山峪角下,有一座約有二百多年曆史的古宅。解放前,這是當地義士邱勝田家族的住宅,那時邱勝田共有三輩二十多口人住在這裏,一個大院,一座青色的二層小樓,小樓房梁上有刻龍雕鳳,房沿下還有一些民間傳說故事的壁畫。據說這是清朝時在縣城作官的邱勝田爺爺留下的產業。後院是一趟十幾間的大瓦房。

邱家在當時是這一帶有名的富戶,他們過著富裕的生活。但祖宗留下的家財必然有限,邱勝田那時的生活大多是靠種地采山貨維生。在抗日時,邱勝田支持抗日義勇軍,資助抗日隊伍,很受當地人尊重。他的兩個兒子在外讀書,畢業後都在香港。

到解放前夕,他的家族人員越來越少,邱勝田去了香港兩個兒子那,此房宅留給他的弟邱勝義,邱勝義有一兒一女,但並不想在這裏守著祖輩的家產,解放後都到外地工作。如此一個大院都扔給了邱勝義老兩口。由於人少,他們老兩口都住在那所二層小樓中。

後院的瓦房原有幾個長工居住,到解放後,他們都離開了這個院落。所以後麵的瓦房一直閑置有的地方已塌了頂,院牆也相繼倒了。

為了照看這片老宅。邱勝義與兒女商量後,讓本屯遠方親屬何慶臣夫妻居住在瓦房中連同照顧他們兩位老人,並寫了契約,如果老兩口病故,其房宅家產全部贈送給何慶臣夫婦,如果何慶臣夫婦都死亡,此古宅再由邱勝義的家人變賣,這期間邱家任何人不得收回房子,除非何慶臣願意變賣,但不準賣給邱家人以外的任何人。何慶臣向邱慶義夫婦許下了諾言。

那時,何慶臣夫妻隻有三十多歲,是對樸實勤懇的農民。到了七十年代,邱勝義老夫妻相繼病逝,其兒女回到古宅,尊照父母簽定的契約,將這個古宅全部送給了何慶臣夫婦,何慶臣很愛惜這座古宅,曾有多人要買這座古宅,並給高價他們都沒有賣。

八十年代初,邱勝義的兒子邱野曾帶著他的兒子邱子賀到此來參觀,邱子賀對此古宅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如果老人願出售,他寧可購買,但老人說等他們死後寧可送給他,但不能賣。這本是邱家的產業,他在履行邱勝義老人的意願,也在履行自己的諾言。

光陰如梭,轉眼到了九十年代,何慶臣夫婦也是七十多歲的人了。他們的一雙兒女都飛出了這個山溝溝。那座古宅原倒塌的院牆,被何慶臣夫婦早已修好了。隻是後邊那十間瓦房由於無人居住房頂仍是大部分已塌了,但還完全地矗立在那裏,經受日月風雨的照耀和吹拂。

兩位老人住在古宅中那座具有二百多年的小樓的一樓一個房間內,忠誠地守著古宅。但是,如今的青山峪可不是從前了,近幾年清靜幾百年的青山峪時而熱鬧起來了,這裏成了旅遊景點,一到夏季那是數不盡的遊客到青山峪來旅遊,他們遊山玩水,欣賞古鬆奇峰,山角下的古宅也成了一大亮點。

人們參觀古宅,都很驚歎,樓上樓下,有多間寬敞的房子,特別是樓上,仍保留著邱勝義在此居住時的風貌,客廳有些老家具,正堂處還有一幅鬆鶴延年圖,兩邊是對聯,古畫和對聯已變得發黃。

東邊是邱勝義夫婦原來的臥室,有一張寬大木床,床上有一雙行李,屋地下還有一個古老的立櫃,櫃上鑲鉗著古老的瓷磚。客廳西邊還有一個小臥室,也有一張大木床和一個同東臥室一樣的立櫃,床上有埔蓋。在西側還有一個小書房,隻是現在這裏隻有一張老式書桌和一張靠椅和一個落滿灰塵的空書櫃,看來原有一些古書被邱勝田帶走了,因他弟弟邱勝義並沒有多少文化,根本不看書。

一樓大廳正中開門,東側是上二樓的樓梯,大廳東有一個倉庫,現是柴房。大廳共有五個通向各個房間的房門。

從布局看,一樓北側有廚房、還有一個能容二十幾人吃飯的大餐廳,西側是一大一小臥室,何慶臣夫婦就住在南邊的大臥室,兩個臥室都有火炕,室內有爐子,他們平時做飯就靠室內的爐子。

北邊的小臥室被他們當做倉庫了。在一樓餐廳北有一個後門,看來以前住在院子中的人吃飯是走後門的。這所樓的窗戶大多仍是清代的雕刻小格木窗,在外糊著窗戶紙,隻有何慶臣住的房間南邊窗戶換了玻璃窗。

小樓古樸,青磚,青色的小瓦,房脊上的瓦當和雕刻、壁畫。房梁上的雕塑和門窗的雕刻,無不讓人讚美。而這座二層小樓由於建築和布局奇特,更成了人們參觀的重點,兩位老人忙碌著,也高興為遊客們介紹古宅的曆史,他倆從倉庫中找到一張八仙桌和十幾把老式木椅擺在一樓大廳中,桌上擺上茶壺和二十來個茶碗,為遊客端茶倒水,而遊客們有的也不白來觀參,看著倆位老人的辛苦,或多或少給他們扔些小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