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高校黨組織在和諧校園建設中
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節 高校和諧校園的本質和特征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命題,並且把和諧社會建設放在同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並列的突出位置。黨的十七大又進一步明確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過程的長期曆史任務。這不但對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實現黨的執政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且對新時期高等院校的建設、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胡錦濤同誌在講話中指出:“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1] 站在和諧社會的高度審視我國高等院校的建設發展,構建高校和諧校園是實現高校發展的必然選擇。
構建和諧校園是構建和諧社會對高等院校提出的必然要求。高等院校是培養、提供和儲備人才資源的重要基地,又是支持並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和文化進步的重要力量,人才資源是構建和諧社會最重要的主體和最根本的力量。因此,高等院校理所當然地要把建設和諧校園作為自身發展和建設的目標。
構建和諧校園是高等教育事業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發展是構建和諧校園的前提和基礎。在高等教育發展的今天,我們麵臨的既是挑戰又是機遇。高校最重要的是提高教育質量、提高教育水平、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整體素質和優化使用教育資源。這就要求高等院校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實現學校各項事業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因此,必須樹立和諧的思路、用和諧的態度、確立和諧的關係、營造和諧的氛圍,來努力充實學校的內涵發展,促進學校事業不斷發展壯大。通過構建和諧校園,為促進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共同進步做出應有的貢獻,為實現人的自由全麵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在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增加社會物質財富等方麵承擔起高等教育應有的曆史重任。
構建和諧校園,是增強校園創造活力的現實需要。創造活力是學校生命力和學校生存發展的現實力量和動力源泉,是教育事業協調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基礎條件,這就要求我們尊重和保護好廣大教師的首創精神,承認、尊重和愛護學生的個性差異,使學校每個成員的積極性、創造性得到充分發揮和切實保證。構建和諧校園,就是要使一切有利於學校事業進步的創造願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不斷增強校園創造活力。
構建和諧校園,也是實現校園安定有序、建設平安校園的現實需要。和諧校園一個重要方麵是校園井井有條,學校的管理秩序、教學秩序和科研秩序都呈現出一種持續的、連貫的、平穩的運行態勢,在校園學習、工作和生活的每個人都能夠從中獲得人身和財產的安全與保障,實現校園結構穩定、關係融洽,廣大師生員工能夠心氣平和地幹事業、求發展。
一、高校和諧校園的基本內涵
和諧作為一種思想,是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精髓。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關“和諧”的思想非常豐富。“和”被廣泛地應用於描述家庭、國家、社會等內部治理良好、上下協調一致的狀態;“諧”則有協調、融洽的含義。比如,孔子提出“和而不同”,認為 “和”的本質在於統一和協調多種因素的差異;孟子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認為隻要內部和諧,上下齊心合力,就能無往而不勝;荀子提出“和則一,一則多力”,認為在一個組織內部人們和諧相處,就能取得一致,增大力量。“和”的反義詞是無序,內耗,動亂。“諧”作為動詞則為平衡、協調,作為名詞是美好、圓滿。和諧就是要把無序、內耗、動亂,治理、協調和調整到有序、凝聚、安定團結的狀態。“和諧”一詞,蘊含和衷共濟、內和外順與協調、和睦之意。
西方的和諧思想也源遠流長。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最早把“和諧”作為一個哲學範疇。赫拉克利特在肯定和諧價值的基礎上提出“對立和諧觀”,認為自然是從對立的東西產生和諧,而不是從相同的東西產生和諧。從蘇格拉底開始,“和諧”被引入政治和社會領域。柏拉圖闡述了“公正即和諧”的觀點,提出統治者、軍人和勞動者三個等級應各司其職、互不幹擾、都有節製。可見,不論是中國還是西方,和諧思想的核心就是“和而不同、求同存異”,是指事物協調、均衡、有序的發展狀態。
縱觀古今中外曆史發展,社會和諧有五個基本要素:一是多元(要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二是平衡(要求各得其所,各盡其責);三是有序(要求遵循規律,照章辦事);四是生機(要求各盡所能,人盡其才);五是持久(要求安定團結,協同互贏)。創建和諧社會就是通過構建、溝通、協調、治理和調整,使這五個基本要素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處於一種適當、適度、適時、適勢最佳的充滿生機活力的理想狀態。[2]
學校是由學生、教師、管理人員和其他教輔人員組成的按照一定規範相互聯係的社會組織。和諧校園主要是指學校協調、均衡、有序發展的態勢,主要是指學校結構、質量、效益、規模和速度等要素的和諧。和諧校園應是一種以和衷共濟、內和外順,協調發展為核心的素質教育模式,是以校園為載體的各種教育要素的全麵、自由、協調、整體優化的育人氛圍,是學校教育諸要素的和諧發展的教育合力,是以學生發展、教師發展、學校發展為宗旨的整體效應。校園和諧具體就是指校園內部各種要素處於一種相互依存、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狀態,表現為校園組織結構要素的和諧、教育環境的和諧、教師間人際關係和諧、學生間人際關係和諧、師生關係和諧以及自我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和諧等等方麵。[3]也包括大學理念的和諧、發展戰略的和諧、人際關係的和諧、管理機製的和諧、校園文化的和諧、校園內外的和諧,[4] 以及收入分配的和諧與資源配置的和諧。[5]
二、和諧校園的基本特征
高校和諧校園應該具備什麼樣的特征?在學界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幾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以樊建武為代表,認為,高校和諧校園其至少應具備以下四個基本特征:一是充滿發展活力。充滿活力是學校發展、協調、和諧的基礎和條件,校園活力來自“創造”,而充滿活力是校園文明進步與發展的現實力量和動力源泉,是現代大學的重要標誌。主體活力、資源活力和管理活力這三個不可分割、互為前提的層麵,統一構成學校改革與發展的動力。因此,充滿活力的校園,應該是方針正確、政策靈活、觀念先進、體製健全的校園。二是促進公平正義。公平正義是人民群眾追求的基本社會價值取向,是社會主義的重要尺度。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體現公平正義的社會,是社會各方麵的利益關係得到妥善協調的社會。中國在經濟體製轉軌的過程中,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結構的變動,利益關係的多元化,社會公平問題日益凸顯出來,在高等院校這一現象也不例外。目前,中國高等教育領域中存在許多比較突出的公平問題,這些錯綜複雜的矛盾是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高等教育改革過程中出現的,是社會轉型過程中難以避免的。和諧校園要尊重人的權利,充分體現以人為本。權利的平等是社會公平的基礎。三是有序。和諧校園必定是有序的校園,必定是在正確思想的指導下,在校園精神的凝聚下,廣大師生員工以具有時代精神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模式,以積極向上的工作熱情,全力拚搏,實現共同的發展目標。在這一過程中人心思進,民主健全,廣大成員各獲其崗、各司其職、各守其則、各享其成。校園有序是指學校教育教學、科學研究與技術創新、師資隊伍建設、學科建設、基本建設、學生管理的各個方麵有章可循,使校園在平安、正常的狀態下有條不紊地運行、發展。四是安定。校園安定就是校園穩定安全,既包括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睦,又包括個人心理的平和。是教師與教師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以及學校與社會之間和諧相處,達到人人平等、和而不同、互惠互利,和睦團結,保證學校安定運行。[6] 它意味著我們要構建的和諧校園,是在生機勃勃的氛圍中保持穩定的校園,是一個“活而不亂”,既充滿創造活力又富有秩序的校園。
第二種觀點,以呂雪峰為代表,認為和諧校園除充滿活力、公平正義和安定有序的特征外,還應具備以下特征:一是民主法治。民主法治是和諧校園最根本的指導原則和最重要的運作機製。社會主義和諧校園,必定是堅持正確辦學方向、全麵貫徹黨和國家教育方針的校園。作為構建和諧社會在大學校園裏的具體實踐和全麵落實,實質上就是要讓社會主義民主在大學校園裏得到充分發揚,讓依法治校基本方針得到切實落實,讓各方麵的積極因素得到廣泛調動。[7] 民主是構建和諧校校園的重要條件,法治是構建和諧校園的重要基礎,民主與法治始終是構建和諧校園的重要保證。二是誠信友愛。構建和諧校園最主要的一點是需要主體之間的互相信任和寬容。誠信友愛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校園生活中的各種內耗和摩擦,構築良好的人際關係,從而有利於個體的身心健康和事業的成功,使學校的整體利益最大化,增強學校的價值認同和凝聚力。三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校園不僅僅表現為校園綠化、園林化、藝術化,整個校園充滿綠色,各種自然與人文景觀錯落其中,更表現在師生們的環境道德水平上。環境道德是當代大學生文化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善待自然、生物、社會環境和他人的積極意識,是不僅尊重人、而且尊重自然價值的道德責任,是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情懷與境界。大學教育中要通過明確的教育引導和良好氛圍的熏染來加強學生的環境道德教育,並使之內化為受教育者的自覺行動。[8]
第三種觀點,以張文顯為代表,認為高校和諧校園應有以下表現:一是公正。和諧校園必然是公正,沒有公正就沒有和諧,公正是構建和諧校園的基石。要把公正作為協調利益關係、解決矛盾與問題的根本尺度。具體來說,要實現機會平等、學術公正、分配公正和程序公正。二是民主。民主是和諧的源泉,是構建和諧校園的政治基礎。要實現學術民主、政治民主和管理民主。三是誠信。通過建立學生個人信用體係,加強宣傳和引導形成誠信的輿論環境,通過獎勵誠信、懲罰失信製度建設,形成誠實守信的校園文化。四是認同。這是構建和諧校園的心理基礎、情感基礎和文化基礎。構建和諧校園、促進高校發展必須增強高校師生在集體認同、製度認同、文化認同、學術認同的認同感以及互相認同的認同度。五是和睦。和睦的人際關係建立在互利和分享的基礎上,寬容和尊重是基本的要求。通過尊重別人的人格、尊重別人的勞動和尊重別人的價值形成和睦的人際關係。[9]
第四種觀點,以田建國為代表,認為和諧校園應有以下特點:一是更加注重教育的人文性。樹立教育的生命性、未來性、社會性價值,堅持人性化架構,人文化建設、人格化塑造,培養人格健全、具有文化素養的生命個體。二是更加注重教育的協調性。強調教育主體的積極性,加強教育要素的內在聯係和有效整合,實現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三是更加注重教育的持續性。既要考慮當前發展的需要,又要考慮未來發展的需要,充分考慮人口承載力、資源支撐力和社會承受力。四是更加注重教育的多樣性。強調教育體製多樣化,教育類型多樣化,辦學模式多樣化,投資主體多樣化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的教育需求。在和諧大學這個辦學目標下,使一切積極因素充分地調動,一切力量充分地凝聚,一切要素的活力競相迸發,一切創造知識的源泉充分湧流。[10]
第五種觀點,以陳冬林為代表,認為社會主義和諧大學應該是以人為本,學術自由;定位準確,特色鮮明;結構合理,充滿活力;誠信友愛,公平正義;民主理校,依法治校;內和外順,和諧共進的大學。[11]